山东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2012-08-15 00:45韩福翠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山东

韩福翠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济南 250014)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使山东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形成山东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优越条件。但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优势,山东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不够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优化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发挥文化产业比较优势,打造山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大省不相称

近十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进期。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国家文化部制定《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统计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把文化产业作为独立产业进行统计分析。006年9月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9月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1]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2007年6月山东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2007年12月颁布《山东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超过5%的总体目标。2008年1月出台《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2011年山东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34.4亿元,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2]但山东文化产业与广东、北京、上海相比差距较大。2009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270亿元,占全省GDP的6.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连续8年位居各省市首位。北京市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6%;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3%。上海市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达1940亿,占全市GDP约达10%。[3]山东省文化产业近年来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与广东、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较发达的省市相比,不仅总量上差距较大,占GDP的比例差距也很大,与山东沿海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地位不相称。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文化产业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粗放而且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山东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基本都具有浓厚的行政体制色彩,在产业资源优势的转化以及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等方面缺乏足够动力,在拉动产业发展上难以发挥龙头效应。

(一)山东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不足

山东文化产业,从内部结构上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比重还比较低,“相关层”文化产业的比重过大,山东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关于文化产业结构,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9大类24小类。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4大类为“核心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广告会展文化等3大类为“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2大类为“相关层”。008年山东省法人单位文化企业实现增加值651亿元,占GDP的2.7%,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14∶30∶56,核心层所占比重太低,核心层与外围层加起来,还远远低于相关层。[4]与此同时,在山东文化产业“核心层”中,还过度依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国有传统文化企业,新兴文化企业规模偏小,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低。山东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比较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山东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不够

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但其本质属性还是文化,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文化竞争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该是文化产品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文化产品“内容为王”,如果没有有价值的内容,技术的未来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伦理取向和行为取向,构成人的行为准则。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由此产生山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山东近年虽然出现了《闯关东》、《大染坊》、《沂蒙》、《钢铁年代》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很高的精品力作,但精品力作的总量很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山东还缺乏文化内涵重、文化品位高、认同感和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节,孔子文化艺术节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山东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应有的文化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山东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粗放经营模式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没能很好地适应文化产业的经营规律,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不够,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在经营方式上主要还是粗放经营模式,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看,文化创意水平低,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集约化程度低,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缺乏文化精品,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缺乏产业规模效益。

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资本,更离不开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发展活力的部分。山东文化产业中恰恰缺乏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意产业,因此也凸显了山东文化产业粗放经营的发展特点。

三、山东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山东文化产业应该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开发为先导,以创意文化为核心,以技术开发为手段,以资本运作为保障,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充分挖掘齐鲁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的现代文化价值和普世文化价值,打造文化精品,打造品牌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以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其次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改革,增强其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活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第三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二)立足传统文化资源比较优势

山东是孔孟之乡、中国传统文化发祥地,不但拥有丰富的传统儒学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山东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三孔、泰山)、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97处;全省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万余处,馆藏文物150余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级文物10626件。[5]这是进行各种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任何传统文化资源都必须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联系,在今天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资源要变成文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必须根据文化市场的要求,对其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对文化资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以及产业化投资运营,这是发挥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的关键。当前山东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主体散乱、产品粗制滥造、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导致产品品位低、质量低,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因此需要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挖掘与整合,不断进行再创造,积极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以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三)发挥齐鲁文化核心价值作用

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在于文化,没有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的文化精神与审美价值。尽管大部分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具有经济意义的商品属性,但只有超经济的社会属性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社会属性在文化消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使得文化消费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物质消费领域,从而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上展开并对整个社会产生综合的全面的影响。[6]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特别是齐鲁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部分,并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现代创意文化,开发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精品,不但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

齐鲁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关系,这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不同。其次是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相对于宗教的以神为本,强调人是社会生活之本。第三是刚健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齐鲁文化崇尚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崇尚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这是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而不竭的伟大内在动力。第四是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和”的观念,肯定多样性的统一,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和谐统一。[7]这些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应该成为山东文化精品的价值内核,并转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高层次创意人才队伍

山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到形成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都是相对特定的利用技术而存在的。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可以说就是文化创造的技术因素。[8]山东文化产业最缺失的是创意,正是创意的缺失使山东文化产业缺乏竞争力、缺乏发展活力。

创意是文化产业开发的灵魂,通过创意把众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事项整合在一起,通过创意把文化资源变为可供买卖和流通的文化产品,只有创意才能让文化产业资源变为现实的财富,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文化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力、对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文化市场具有前瞻性把握运作能力、对文化创新具有不断追求和执着探索的优秀创意人才队伍,是山东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五)推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

文化产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我们必须遵循文化产业的运行规律。当今创意产业,更多地依赖其自身建立起来的时尚文化和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依赖全球化的市场,依靠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和它的全球营销方式,并产生了相当大的文化吸附力与文化扩张力。[9]顺应文化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我们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

首先要推进文化产业核心产业集群建设,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告艺术等市场化程度较高、创造性和精神性比较明显的创意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将形成山东文化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进而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其次要鼓励发展资源优势型产业集群。对于拥有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优势的曲阜、泰安等地,鼓励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制作、文化工艺品制作等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文化资源特色的企业聚集发展区。第三要推动规模化经营发展。要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等市场化运作手段,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不同类型文化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实现骨干文化企业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要依托文化节庆平台,积极建设融文化旅游、商贸、文化体验、展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观或园区,培育专业性的关联企业群。

[1]国家统计局.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052亿元[EB/OL].(2011-09-16)[2012-06-28].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916_402754453.htm

[2]赵琳.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入“两千亿”俱乐部[N].大众日报,2012-04-12.

[3]罗震光.文化创意引领上海支柱经济[N].新民晚报,2012-04-26.

[4]梁士兴.山东:打造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N].经济导报,2010-07-27.

[5]赵秋丽.山东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N].光明日报,2011-03-25.

[6]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7]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8]金元浦.生产力与文化产业[J].求实,2002,(20).

[9]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