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进展述评

2012-11-15 01:02刘泓蔚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观光旅游农业

刘泓蔚,卢 飞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31)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休闲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国内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相关的文献分析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2001-2010年国内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文献,以期对我国休闲农业学界有一定的启发,并为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和更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休闲农业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的文献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休闲农业”为主题进行相关检索所得文献,然后运用比较归纳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分析所检索文献的载文时间(见图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休闲农业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以后表现尤为突出,这与200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连续做出关于推动乡村旅游的部署是吻合的。同时,论文数量在2001-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和认可。

二、国内休闲农业研究基本取向和学术成就

(一)休闲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1.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

概念探讨是休闲农业研究的基础,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概念界定。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1];从经营的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生活的农业经营模式[2]。此外,应该注意的是,不应该把休闲农业只限于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其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由此可见,休闲农业涵盖了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各方面内容,用休闲农业这一概念来统一定义以农业为基础而开发的休闲服务事业是准确而且全面的[4]。

2.休闲农业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首先,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1],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5];其次,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5,6];再次,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7],实现城乡互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最后,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学者们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四个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郭焕成等的归纳比较全面,他们认为休闲农业主要有经济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医疗功能功能[1]。而杨军则提出了休闲农业的反贫困功能[8]。

3.休闲农业的类型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尚无定论。韦林娜等根据发展点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将休闲农园划分为近郊型、中郊型和远郊型[9]。戴美琪等根据旅游功能将休闲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按照发展进程将其分为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经验交流型和综合多功能型;按农业旅游开发的主题将其分为生态旅游型、旅游农业型和休闲度假型;根据旅游者体验特征将其分为农业环境型、农事劳作型和民俗风情型;按区域与内涵可将其分为资源特色型、城郊型和文化特色型[10]。郭焕成等从产业性质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休闲种植业、观光休闲林业、观光休闲牧业、观光休闲渔业、观光休闲副业[1]。余希则按照所利用的资源将其分为农产品直接利用型、畜产品利用型、林产品利用型、水产品利用型、农作过程利用型、文化资源利用型和农村资源利用型[2]。以上学者分类的视角不同,有利于我们理解不断发展的休闲农业。但这些分类也存在着界限模糊、独立性和系统性不强等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二)休闲农业的供给研究

纵观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休闲农业的供给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1.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开发研究

休闲农业如何合理规划与开发,是近十年来国内休闲农业研究比较活跃的一个方面。在开发原则方面,王小华等认为休闲农业在规划设计与经营方面应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性程度,以名胜特产带动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实现资源化行销[11]。在开发空间布局方面,刘笑明等提出了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三环二区四带”的空间格局[12]。在开发理念与趋势方面,许先升等认为休闲农业规划上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必须对环境利用情形作调研并评估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以期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13]。杨兆萍等指出新疆休闲农业应向着综合化、生态化、立体化、园林化、庭院化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14]。

从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来看,王云才认为替代传统休闲农业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主要有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性遗产的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和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15]。黄元春认为休闲农业主要的模式有乡村田园风光模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地域风情模式以及居民住宿旅游模式[16]。从开发模式来看,孙艺慧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直接主体模式和间接主体模式,其中直接主体模式包括休闲农庄和民俗文化休闲,间接主体模式包括“企业+农户”模式、“政府+农户”的模式[17]。谢莉针对湖南的休闲农业开发提出了娱乐型、体验型、度假和教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18]。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1年至今是我国休闲农业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同时制定了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阶段[19]。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总体上看处在水平不高的起步阶段,其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规划布局方面,缺乏政府的统一管理、引导和支持,缺乏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20,21];在政策扶持方面,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方面政策尚无明确规范[1];在科技含量方面,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22];在市场环境方面,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22];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多数观光休闲农业景点的旅游功能多为其生产功能的延伸,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不足,宣传力度不够[23];在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24],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1]。

相应地,对于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提高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更新理念,做好相关政策扶持;搞好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农业特色;加大投入,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促进营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1,20-24]。

(三)休闲农业的需求研究

从需求角度研究休闲农业,文献远远少于休闲农业供给的研究,在这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献中,又以对休闲农业市场游客体验满意度的研究最为集中。黄志红构建了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并从体验营销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型的应用[25]。杨丽华从旅游服务质量的“购物、娱乐、交通、食宿、服务态度”五个基本维度,对长沙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26]。田彩云等以密云县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为例,运用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满意理论和测评方法,得出量化的观光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及其指标[27]。许标文等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研究了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28]。此外,在创造休闲农业市场需求方面,有学者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按照STP的要求选择营销推广策略,进而达到创造需求的目的[29]。总的来看,休闲农业需求的研究还很薄弱。

(四)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感知和态度研究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经营、营销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张莹等认为休闲农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文化、道德标准与思想观念、经济环境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有益影响[30]。罗文斌等指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31]。

三、国内休闲农业研究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休闲农业”相关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我国休闲农业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有些重要的问题则被忽略。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类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上,对休闲农业发展政策、休闲农业的经营机制、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市场营销和休闲农业的影响等缺少详尽、深入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休闲农业研究主要是描述性方法和概念性方法,数理统计、建立模型等方法虽有一定增加,但是仍占很少部分,这些研究方法是将来研究的趋势。同时,从学科角度看,跨学科研究较少。

根据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休闲农业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融入到休闲农业的研究中,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休闲农业研究,促进休闲农业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另一方面,在继续加强休闲农业开发、产品设计等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休闲农业需求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休闲农业市场的演化、发展规律、游客消费行为的发生机制。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2]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9):237-238.

[3]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李世鹏.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发——以日照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5]刘莹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6.

[6]牟双艳.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7]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4,(3):11-16.

[8]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4):7-11.

[9]韦林娜,甘永红,陈兴鹏.兰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4,(11):80-81.

[10]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7):144-148.

[11]王小华,赵燕,熊丽.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J].北方园艺,2006,(3):53.

[12]刘笑明.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3.

[13]许先升,郭少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0,(2):33-36.

[14]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155-158.

[1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10-11.

[16]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7,(5):233-234.

[17]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18]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19]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9-42.

[20]罗继春,王金龙,撒德山.试论发展休闲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6,(6):108.

[21]张建国,俞益武,朱志良,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析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81-587.

[22]潘刚.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8):15-17.

[23]刘春香.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2):97-98.

[24]郑雨尧,娄钰华,陈国定.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绍兴县为例[J].农业经济,2006,(6):31-33.

[25]黄志红.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3):51-54.

[26]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61-64.

[27]田彩云,王明月.京郊观光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密云县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8):37-39.

[28]许标文,郑百龙,池敏青.基于PLS回归的上金贝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0,(4):50-53.

[29]张桂华,唐迎九.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STP营销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68-69.

[30]张莹,侯立白,宁生全.休闲农业对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影响——以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21.

[31]罗文斌,戴美琪,汪友结,等.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45.

猜你喜欢
观光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旅游
坐小火车去观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