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工学交替之路谱校企合作新篇

2012-08-15 00:4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专业

张 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河北邯郸056005)

一、国际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书本型人才面临淘汰,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必须改变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对接、技能与岗位对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国已陆续开始注重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是跟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其模式诞生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模式这两种类型。随企业与学校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前者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和日本的产学结合,后者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基地企业培训计划。

在以上几种模式中,公认为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最为成熟。在这种培训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中学学历的徒工,培训和考试的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企业与徒工签订合同以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则根据企业需要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课程。

英国的工读交替又称为“三明治课程”,具体实施方式是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训练各半,时间安排上以五种不同方式穿插交替进行。为发挥企业在学徒培训方面的积极性,还设立工业训练协会来进行监督和保障。

在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中,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以企业技能培训为主,学校理论教学为辅,教学多半利用实习工作之外时间,重点也多放在科学研究的合作上,而不在理论教学上花费很多时间。

以上三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共同特征是校企合作的对象为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企业或生产部门为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内专设有成熟的培训机构,培训内容重点在实践环节,且企业内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以上教学活动都处在社会监督和保障体系之下。

相比较而言,美国和前苏联的学校则更倾向于以学校的计划组织为主。

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是由学校从培养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安排合适的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条件及学生的职责、任务来确定劳动时间、报酬等,并签订合同,来保证双方的权益。具体时间安排上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大致可以分为4种:一种是把同班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去企业劳动,每半年或一年进行轮换;二是每天一部分时间上课,一部分时间劳动;三是每学年一次到校外实习一段时间;四是全日制劳动、工余上课,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据1976年的统计,美国大学的合作教育实施方式以前3种为主,其比例分别为31%、14%、14%,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显示出了灵活的特点。

在前苏联基地企业的培养计划中,其学生的80%~90%来自于中学毕业生,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定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在合作的基地企业实习后,往往选择其成为自己的就业单位。这样的安排可保证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实习活动开展,但灵活性不够,企业、学校、学生的灵活性难以发挥。

二、国内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是实行以学院教学为主,真正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行了工学结合的只限于少数学校的部分专业,学生在校的学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学业后期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两学期的实习,实习期间的时间安排与企业员工同步,食宿均在企业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1.学习和实训、实习脱节

由于前半段集中在校学习的时间过长,对于大学教育的目标缺乏整体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较差,容易厌学。而实习阶段的时间全部在企业度过,之后马上面临毕业,没有反思弥补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往往被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机械重复劳动的岗位,被工厂当作廉价劳动力,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与核心技术更是无缘。这种情况在中专、技校更为常见。

2.教师教学和企业实际脱节

在现有文凭、职称的考评标准下,教师重文凭轻能力,重学历轻经验,重证书轻实际。教师学历在提高,但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出校门、进校门,没有在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及时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做严重脱节,难以保证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同步,教学照本宣科,方法单一,方式单调。

3.课程、教材和企业生产脱节

专业理论课设置过多,教师在讲解时盲目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够。课程设置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节奏,专业教材多年未变,内容过时,教材开发能力有限,结合实训和企业实际的校本教材十分欠缺。有些已经淘汰过时的技术、工艺在个别教师那里还被津津乐道,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进不了学校,结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还得重新学起。另外,专业教学设备不能和教材配套使用,教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行“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一时间,工学交替成为职业教育热门的话题。

此后,国家教育部、人社部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国家人社部[2010]57号文《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推行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工学交替的优势

工学交替为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其特色主要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叉进行,学生在企业相关技术岗位和学校轮番接受技能训练与理论教育,一般以3个月或6个月为周期实施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主要特点是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边实践,工作学习循环交替。

工学交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对学生来说,学习和实训循环交替,实习时可以将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当返校后再利用在校的时间和科研条件,必要时结合教师、同学的帮助有针对性地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实习中验证其正确性;“工学交替”中,学生在实践中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优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学校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角色的变化改变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对家长来说,工学交替中,企业都会给学生一定的报酬,虽然不及熟练工人的工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获得一种自豪感。

对教师来说,“工学交替”必将有更多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只要院校能抓住机会,善加利用,必将极大地提升本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对学校来说,“工学交替”便于学校和企业合作,有利于学校直接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的调整和专业的改造,实现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以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更方便于学校开发适合企业岗位和紧跟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

对企业来说,与学校对口专业间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在生产旺季时可以有员工及时补充,不致耽误生产,也有利于企业解决人员招聘问题。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成长起来后会成为企业难得的人才,对企业的效益贡献非一般技工可比。

虽然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学校、企业各方都是好事,但是目前真正的校企合作只限在少数院校的部分专业中作为试点,并未推行开来。

(二)目前无法推行的原因

1.在学校方面,需要进行课程调整,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为保证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一般每个专业都有几个不同的实习单位,这就需要与不同的企业协调实习时间,结合企业生产的淡季旺季调整课时安排,很可能会随时占用寒暑假和双休日上课补课。这样就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需要重新调整授课的教师和实习的领队教师原本“正常的”工作安排,而且会影响到校内常规的排课、考试安排、学生活动开展等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协调关系。

2.在企业方面

虽然在生产旺季时可以有固定的生源补上缺口,缓解临时招工的燃眉之急,但学生都是生手,好容易培训熟练了,又要回校学习了,再来一批新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影响。

3.学生方面

学生由相对单纯的学校到工作岗位,换了环境,由比较自由散漫的学生时代进入工作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高,还要面对企业对于劳动成果的严格考评。除了工作上的不熟悉、不适应外,还要面对更多的人,独立处理更多除工作以外的事,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波动就更多,我校已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出现。这时,就要求学校和企业方面积极配合,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搞好思想工作,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只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各方面关系协调好,这是一项使学生受益、家庭受益、学校受益、企业受益的方式。这就要求把校企合作上升为办学战略,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与适应,不能流于形式,签个协议、走个过场。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使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四、具体组织实施措施

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涉及到很多参与主体,学校、企业、学生,还包括政府和行业,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更应注重倾向于“企业本位”。

1.时间安排上兼顾学校、企业情况

根据本校及其他一些高职院校实施工学交替的实践经验,有的院校是以1个月或2个月为期进行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轮换,有的院校是把每学期(半年)或每学年(一年)的时间打为两段,安排一半时间在校学习,另一半时间到企业工作。这种类型的缺点是在校学习的时间太少,仅有一年半时间,不利于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会等同于职业培训。在高职院校都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情况下,要提高专业技能,顺利地考取技能证书,专业理论知识的专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方式是按照学校教学需要,方便学校教学进行安排的,并没有从企业的需要进行考虑。但是企业生产的旺季与淡季并不是这样有规律地循环,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时间,可能刚刚是企业的生产淡季,企业不愿意接收,而企业的生产旺季,企业很希望学校派一些学生去顶岗时,学生又都需要在校上课而不能到岗,企业还需要另外到社会上招人,因此由于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开展。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和学校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学校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只要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在其不需要的生产淡季时,我们安排学生回校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这样,教学计划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

或者,根据《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家人社部[2010]57号文)精神,“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还有的院校提出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下的工学交替,即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有的院校规定学生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时间,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延长学制的时间由学校酌情而定,最长不超过3年,本年度落下的课程,可在下一年度补上。

总之,我们在安排工学交替时间时,一定要兼顾各方情况,首先是符合企业的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实施;其次要保证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保证培养质量;其三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

2.签订工学交替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事先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可以与学生及家长约定: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工学交替,在入学时暂时免收学费,只收住宿费和代管费,到企业顶岗生产时有相应的工资,用自己赚取的工资抵交学费。与企业约定:在其需要生产工人时,由本校派出学生顶岗,在顶岗期间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工资。

3.利用企业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

工厂的设备技术先进,种类齐全,技工直接接触生产过程,经验丰富,可以弥补院校课堂教学的不足。企业为了自身产品质量的保证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员工培训方面动力很足。很多企业自身内部经常进行员工培训,本身就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有经验丰富的培训人员可以直接利用。

4.培养双师型教师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使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专业特长,培养“实战型”教师,使教师参与一线实践和锻炼,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熟悉企业设备、工艺和技术,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消化吸收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把企业生产情况与所教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师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5.邀请企业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按照岗位需求编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重新进行调整,真正摒弃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科目或知识点,使之更有效地适应于工作岗位,让学生在校的学习实用性更强,体现出高职教育本色。

6.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我们应该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第一,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改编或新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的内容;第二,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也可以对教材优化组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第三,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若干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7.成绩评定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的功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撑。为了顺利实施工学交替,我们必须改革评价机制,兼顾学校、企业、顾客三个方面,更突出企业在评价方面的比重。

五、探索工学交替的多种途径

当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渐趋稳定后,我们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促进校企合作。如:邀请企业和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为课程改革出谋划策;共建校内外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科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上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增长才干,让企业提高效益,得到实惠。

总之,实行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是一项对学生、对家长、对企业、对学校都有益处的合作方式,难,也要坚持下去!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8)

[2]景忠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1,(4)

[3]梁南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4]王建红.高职房地产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实施方案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5]俞林,许敏.工学结合中推行导师制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专业
盐工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