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虹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河北邯郸 056005)
为响应国家“对口援疆”计划,支援新疆的教育事业,提高新疆学生的汉语水平,2011-2012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对来自新疆巴州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汉语培训。本文就是关于此次培训的调查结果。
新疆巴州全称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44.69%,人口万人以上的有蒙古、维吾尔、汉、回等4个民族,各民族中蒙古族人口4.48万人,占总人口的4.4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8%,维吾尔族人口34.3万人,占总人口的34.2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63%。因此巴州虽然叫蒙古自治州,但实际上维吾尔族人口数要多于蒙古族。
巴州地区的双语开展情况是比较好的,这和自治区政府推进“双语”教学的政策密不可分。针对全疆1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70%尚未掌握或根本不懂汉语文字,对少数民族和自治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自治区政府于2004年作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2008年,在维吾尔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倡议下,新疆开展“双语”教师培训,稳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摘自《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巴州就是受惠地区之一。他们的双语教育从儿童时期就着手开始,小学、初中、高中稳步发展。有数据显示:到2009年7月巴州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接受“双语”教育达95%以上[1]。从1999年实行民汉合校以来,民汉合校学校数占巴州学校总数的49.12%,民汉合校的学生也占到全州在校生总数的54%,截止到2008年10月巴州学前“双语”教学在校人数达到11215人,小学、初中、高中“双语”学生近2万人[2]。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和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如和田),巴州这个双语发展地区(依据惯例,我们通常把新疆地区分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发展地区及双语地区)的双语教学开展得是较为成功的,汉语基础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本次的调查对象,也是对口支援的对象均来自新疆巴州某县。首批到来的有50名学员,第二批到来的有48名学员,这98名学员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还有少数回族学生及部分汉族学生。学员都是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干部,来内地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强化汉语能力,提高汉语水平,二是根据学员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他们在内地的培训时间为期一年半,其中课堂教学时间为一年,到各单位实习半年。
我们本次调查的98名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40人,蒙古族学生33人,汉族学生23,回族学生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1%、34%、23%、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77%,这些民族学生是本文主要的调查对象。
这些学生从小在新疆学习汉语,绝大多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汉语,通过HSK汉语考试六级以上,还有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通过HSK考试八级。总体汉语水平不算太低。而且他们在来内地培训之前已经在新疆进行过选拔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汉语。尽管如此,这些民族学生的汉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语音上看,因为维语蒙古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所以民族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声调四声不明显,有疆腔疆调。维语中浊音多,汉语中清音多,所以维吾尔族的学生会用维语中的浊塞音b、d、ɡ代替汉语的清塞音p、t、k;维语中有颤音,因此民族学生会把汉语的r全部发成颤音。他们习惯用维语的小舌音χ代替汉语的舌面后音x等等。语法上:维语蒙古语是sov型语言,所以动词喜欢放在后面。如:我一次乌鲁木齐去了,我衣服买了等类似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此外还有词汇方面的错误。民族学生的语言偏误具有普遍性,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前人已有很多论述,兹不赘述。
在语言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中,学生的听读能力较好,说写能力次之,尤其是写作能力,是四种能力中最差的。在学生首次交上来的写作作业中,普遍存在着文句不通,表意不清,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
培训课程的安排有两个方面,一是科目的设置,一是课时的设置。
在课程安排上,我们依据了三个科学性的原则:
⑴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考虑到学员的水平和学习目的,没有安排或少安排理论性课程,比如语言方面,没有语言学概论这样的课,而选择了现代汉语。此外也取消了文学性课程,文学性课程因为专业性强,要求汉语水平高,而把它改为选修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针对学员们的基本情况,学校课型设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设置的,都是小班授课。公共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汉语能力。这些课程有:现代汉语,公文写作,普通话,汉文化概论等。
现代汉语课旨在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方面强化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每周2节,共上20周。普通话课旨在强化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每周2节,共16周。公文写作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公文的能力,每周2节,共32周。文化课是和语言课相辅相成的,每周2节,共18周。学生每周的课程是22节,这样汉语课程比例占到了35%以上。
⑵授课内容的科学性
在授课内容上,我们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汉语能力为主。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授课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所有这些课程中语言点和知识点的讲授倒不是最主要的。以现代汉语课为例,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内地某些高校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实践性是首先要强调和突出的。比如语音部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发音,说出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让学生区分音位音素等名词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找出学生在发音时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学生练习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提高汉语水平。语法上也是为了让学生不说或少说错句,而不是进行术语或语法问题的研究。
⑶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语言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减少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汉语演讲和朗诵比赛。从题目的选取,活动的组织,活动的进行,到活动的总结,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明白学汉语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渗透到方方面面,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汉语就得到了锻炼。
为期一年的汉语培训,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更为可喜和突出的是,学生们敢于大胆开口说汉语了。刚进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自己的汉语水平不自信。上课时低头,课下见到教师时也只是微笑示意,不敢开口说话。而经过几个月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既敢于说也愿意说汉语了。
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几方面因素:
⑴少数民族学生完全沉浸在内地汉语大环境下,这对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利的[3]。何况学生在培训结束后还要面临考核,这种压力也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⑵高质量的师资保证了教学质量。对口援疆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集中精力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口援疆培训工作,学校安排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这些教师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能针对民族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以语音的学习为例。语音虽然是学生从汉语学习伊始就接触到的,但它贯穿了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个过程。目前第二语言教学界普遍的做法是,在初级阶段利用一两个月时间集中地学习语音知识。过了这个阶段,很少有教材或教师会安排语音的复现或者强化训练来巩固早期的语音教学成果。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因为初级阶段语音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产生的偏误伴随学习者很长时间,有的还会出现“化石化”现象。其实,语音习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接触到的语音难点也是不一样的。对口援疆这一阶段的语音教学,不是对初级阶段语音教学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有所选择,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比如汉语里的 z、c、s和 zh、ch、sh 声母,是学生较难掌握的。教师讲清楚不同声母的发音特点后,还设计大量的语音练习进行强化训练,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汉语水平。而且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语音练习中特别加入了和新疆的文化风俗有关的内容,比如有关新疆的歌词,新疆的地名来历,新疆对外交流等等。这些活动使枯燥的语言练习生动了很多,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成绩提高的同时,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问题1:学生态度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学生珍惜来内地培训的机会,但还是有少部分学员没有主动学习汉语的意识。还有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内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教师们取得共识的一点是:汉语进步明显的学生是那些积极发言、活跃、努力、外向型的学生。
问题2:外部环境对学习汉语的影响。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问题时才用汉语,在课下,包括餐厅、寝室、外出购物等等都是用自己母语交谈,以维吾尔族学生表现更为明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维族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族更多地受到本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的影响。相对于维族学生来说,蒙古族学员的饮食和居住环境更开放,和汉族人接触更多,这对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利的。
问题3:教材。给学员培训用的教材是针对汉族学生的,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材。这些教材反映出来的问题有:没有新意,没有少数民族特色,枯燥无味。经过多年使用以后,老套陈旧。教师只能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删减,然后为我所用,这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因此编写一本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现代汉语教材是当务之急,这本教材应该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多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用汉语介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讲述本民族的人和事非常有兴趣,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也能共同分享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在民族语文及汉语文教材的编写、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如何体现民族特色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的调查只是个案,希望本调查能对全省乃至全国对口援疆学生的汉语培训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注释:
[1]天山网讯,宋丽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09 -07/22/content_4351357.htm
[2]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xjfw/gd/200810/t20081029_505137208.html
[3]沉浸式外语培训模式,英文是Total Immersion Experience English(简称TIE):其理论根据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时间段只能使用目标语言,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http://baike.baidu.com/view/2319993.htm
[1]关辛秋.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11,(4):81 ~88
[2]田静.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声母习得难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4):57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