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香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贸易系,福建 泉州 362000)
论党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
何秋香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贸易系,福建 泉州 362000)
党建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党员从传统的政治培养转化为专业技能较好、政治素质较硬、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主义综合型人才;阐述了高职院校党建导师制的内涵和运行模式,剖析了传统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实行党建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同时论述了党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思路、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上的策略探索。
党建导师制;高职学生党员;策略
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较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综合素质的塑造,导致学生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更好地做好高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
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党建导师制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党建导师制”,引入“教师育人分”,坚持“以生为本”,不仅仅是党建工作思路和培养方式的创新,更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把政治培养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做人”的复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党建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制的同时,安排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学校专业老师等具备一定党建工作经验且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建导师。党建导师制是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与就业帮助,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要体现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在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上给予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
实行党建导师制度是新形势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教书与育人、学生因材选教与教师因材施教的统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职业光荣感、责任感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好局面。
实行学生党建导师制需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要有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党员老师,即“党建导师”资源;其次,要统筹规划,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制定相应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
党建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明确党建导师的任职条件、主要职责、工作要求、推荐与选拔、聘任与管理、考核与评优,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党建导师制有章可循。聘请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毕业两年(含)以上教龄或博士毕业一年(含)以上教龄在编的党员教师,中级以下在编的优秀党员教师也可选聘担任学生党建导师;学校按照适当的师生比(1∶(8+8))为每个学生确定党建导师;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选任方式[2]。学校成立学生党建导师工作指导小组,由党务部、学工部、思政、教务等有关人员组成,围绕学生党员培养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给党建导师,以提高学生党建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高职院校学制短,在学期间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侧重思想教育、政治培养;而在专业指导和综合素质的塑造上较为薄弱。现在的高职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和追随者,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传媒的影响,更注重自身个性化的发展。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培养模式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由党组织确定学生入党培养联系人的方式,由党组织负责统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建培训班的学习等,教师(入党培养联系人)与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交流的机会不多,缺乏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与帮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传统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教师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党员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全方位的教育指导投入较少。从工作分配上讲,大多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上,经常是服从党组织的安排而担任学生的培养联系人,带有一定的“任务”性质,而未真正地投入到学生的全方位管理中。
第三,高职院校党支部书记身兼多职的情况时常存在,辅导员非专业且事务性工作多,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的指导方面有限。辅导员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导师,因此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就落在辅导员身上,由辅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的还是多数的,特别是辅导员一般都担任好几个学生党员的培养联系人;辅导员年轻有活力,做事有想法,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大多数的辅导员都是非专业的,且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多,对学生的培养上往往也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党建导师制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党建工作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建立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备队伍,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需要。但是,高职院校学制短(一般为2-3年),学生在经过培养考察成为预备党员以后一般就进入了毕业班,精力更多转移到就业上,专业学习、工作热情都大大减退,容易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的薄弱。
实行党建导师制,学生从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般情况下,大一下学期就陆续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就为学生配备党建导师,一方面,党建导师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培养和考察,包括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帮助和引导;直至大学毕业的就业帮助,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可以提供比较系统的帮助,有效提高被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党建导师是来自专业对口的优秀党员教师,在引导上就弥补了高校党建工作主体的单一性和政治教育的抽象性,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最后,在高职学生整个大学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党建导师与学生党员的互动,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光荣感、责任感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良好局面。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导师制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工作新模式,要形成“双向选择”、“以生为本”、“整体教育”的工作思路,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扎实化。一是要形成“双向选择”的工作思路。从以前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定位,党员教师从传统单纯的培养联系人的关系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一方面提高教师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实践证明:只有在受教育者主动认可,自主选择,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将导师所传授的思想、专业、技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素质。二是要形成“以生为本”的工作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实行学生党建导师制的核心要素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生党建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包括兴趣、需求、个性特点和发展状况等,引导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价值。三是要形成“整体教育”的工作思路。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党建导师制应着力于整体,贯穿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涯,“大一开始进行新生入学党的知识教育、推优;大二进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大三进行发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及后期培养”形成一条工作主线、一个工作体系,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努力拓展学生党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实效。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导师制是一种侧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术指导的工作制度。因此,在培养内容上,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培养”转化为“专业指导与综合素质提升”并重的指导制度[3]。导师负责学生党员专业知识的指导、综合素质的塑造和道德品行的教育。一是专业学习的指导。导师负责在专业学习上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深入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报考专业相关证书、参加专业相关的科技技能竞赛等,真正使学生党员从思想动机端正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转变为专业技能强大、政治素质较硬的社会主义综合型人才”。二是综合素质的塑造。一个学生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形成不仅专业要扎实,综合素质的塑造也是同等重要。导师对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塑造起帮助作用,导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干部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帮助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道德品行的教育。道德品行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党建导师要通过德育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党员的和谐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和长效性,教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锤炼,党性修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党建导师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具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方式方法很重要。为此,我们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势拓展学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一是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反馈。导师与学生之间每周至少见面2次,导师要关注学生党员思想动态、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与学生经常交流互动,导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自由的、开放的教育主体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学生党员的整个发展过程。二是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党员集中教育有听报告、观看革命电影、参加培训班的学习、集中上课、素质拓展训练等;分散教育则要求导师在学生党员集中学习后分散进行心得交流、畅谈感受,导师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接受导师的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使彼此沟通,交换经验,理解社会和把握人生,并产生一定的共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强化舆论导向。导师可及时将学生党员中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发挥典型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党员通过舆论导向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积极正面的教育效果。四是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导师可通过微博、QQ、MSN等网络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从而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在育人实践中提高导师的育人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开拓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领域。
[1]王劲松.高校试行学生党建导师制的构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4,(10):137-138.
[2]陈素云.党建导师制是加强医科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益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9):16.
[3]刘锐.试论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35.
D267.6;G641
A
1671-4733(2012)04-0004-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4.002
2012-07-30
何秋香(1984-),女,福建惠安人,助理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电话:1361592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