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教师进修学校 付丽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教师内心,学生的提问、讨论也让一直沉闷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可就是这样的课上质疑,让很多老师在上每堂课前都捏把汗,有时这些问题确实也容易把教师置于尴尬之地。前几天听课,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教师在教学《散步》一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抛出一个问题:
“请默读全文,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或谈谈存在的疑问。”
教师预设的问题可能在“神圣、痛苦、深沉、快乐”等词语上,这些词语在课后作业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学生说到这些词语时,教师引导得都很到位。分析至此,文章奉献精神的主旋律已经挖掘了出来。可就在这时,一名学生突然提到:“老师我不理解‘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中固执一词在这里的意思?”老师因为在备课时没有深入研究这个词语,一时间没有思路。随口说:“这个词语与中心关系不大,我们让找突出中心的词语,谁还有问题?”老师跳过了这一环节。剩下的时间里,学生没有再提起这个词语。“固执”一词的疑问,就此尘封在这节课堂之中。
可以说,这位教师的处理很草率。分析教师失误的原因,还要从“固执”一词的含义说起。查现代汉语词典“固执”只有一个义项:(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再联系我们生活中运用词语的情况,该词在表达的感情色彩上应该属于贬义。再看课文中词语使用对象是行道树,是作者赞美的对象,是奉献者的形象。把一个贬义的词语用在一个赞美的对象上,是不是用错了?其实没错,贬义褒用在语言中也常见。可是我们要看提出问题的对象是谁,提问者是刚刚升入初中不久的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应该在情理之中,他们在小学阶段还缺少对重点词语的探究精神,而在中学培养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探究能力却是重点。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呢?还要从词语的意思说起。查百度百科,“固执”一词有两个义项:
1.坚持。(褒义)
《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坚持己见,不肯变通。(贬义)
《后汉书·韩棱传》:“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
可见该词在古文中有褒义义项。那就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如何作答,我们还要回归文本。这句话的前一句话这样写到:“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由这句话可知,“我们”的固执是与上句所有人的习惯相对应的。大家习惯了污浊的环境,说是一种习惯,其实是不求改变的落后。但思想上虽然落后,在不正确的行动上却达成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与多数不符,得不到众多人的支持,行为也就看着不合群。那些人看行道树的做法就是“古板执著,不肯变通”,可见作者是顺从那些做法错误的人的眼光,才选用“固执”一词的。
再看上一段:“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大家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去改变,在忙什么呢?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是说的城市吗?其实说的就是这些懒惰的人。繁弦急管、红灯绿酒虽然不能散发出清新的空气,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他们自己却在享受着。而行道树呢,不能去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要在黑暗中、灰尘中为了那些快乐的人工作。它们怎么能够轻松地接受这种痛苦呢?付出的人在煎熬,收益的人在享受。
思想上、行为上的对比,很容易让这些奉献者罢工。但他们没有,这种品质就是坚持。就是《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分析到这里,我们再由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奉献者,又何尝没有被忽视、被误解过。“有点儿傻”是很多人对奉献者的一贯评价。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坚持奉献才是奉献者的崇高之处。学生理解至此,才真正理解到奉献精神的实质。学生提问的“固执”一词,关系到文章中几个重点段落,突出了奉献者身上的坚持不懈的美德,更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可以说抓住了这个词,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正切合了教师设计的问题“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教师之所以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主要原因就是自身没有深入探究文本。对文章的重点词语、思想感情理解不够。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着可以设计这样3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固执”一词:
1.请比较森林中的树、城市人、行道树三者的生活方式与目的。
2.生活中有没有奉献者不被理解的,请举例。你觉得奉献着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探究“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中“堕落”一词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通过这3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更进一步完成单元目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我想教师只有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研究文本,联系实际解读文本,才会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避免课堂上尴尬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