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锦强
(淮北师范大学 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安徽 淮北 235000)
简论行书的基本特点与临习方法
郜锦强
(淮北师范大学 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安徽 淮北 235000)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结体灵活,书写流畅,用墨平和,颇富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临习行书,首先要选好法帖,根据行书的基本特点,认真进行“通临”、“个临”再到“脱帖练习”,从而进入创作。
行书;特点;临习方法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王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1]由于行书很实用,又便于书写,故它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已经萌发了基本结体形态,汉代初步形成行书字体,后经魏晋时期刘德升、钟繇、胡昭,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传承、规范和创新,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行书书体。在流传的过程中,行书在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同时,又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历史上的书法家,无论以何种书体名世,但都写过行书书体。因此,作为书法爱好者,应当首先练习行书。
那么,行书有哪些基本特点,又如何临习,才能学得科学、规范,效果更好呢?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任何事物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事物,就是因为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特点,行书也不例外。
1.行书的结体特点。与楷书相比,行书运笔速度快,线条灵动而充满灵气;笔画运行的位置有时发生变化,如米芾《蜀素帖》中的“牵”、“旖旎”、“花”、“起”、“射”、“华”、“得”等[2],其中,某些笔画的结构位置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有的被夸张了,有的变形了,有的进行了合并,还有的笔画作了压缩,成为另外笔画的映衬,从而增强了审美情趣。这一点与草书相似,草书也有这些变化。但草书在结体上常常减少笔画,而行书基本不减少笔画。这又是行书与草书不同的地方。草书在运笔过程中,由于感情的强烈渲泄,有时会省减大量笔画,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与行书、楷书结体相比似乎不是同一个字。如在张旭、怀素的草书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2.行书的用笔特点。无论书写何种书体,用笔都是十分重要的。王羲之在《用笔赋》中说:“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3]在《书论》中又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4]赵孟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可见,先贤们把书法的用笔强调到何等重要的地步!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灵活,侧锋、中锋、使转等,兼而用之;在运笔过程中,可有疾速、涩滑、粗细、轻重等多种变化。苏东坡评价米芾的书法“风樯阵马,八面出锋”,主要是指他的行书用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故弄玄虚,生硬地使书写的笔画奇粗奇细,奇轻奇重等等,要按照行书的结体特点与书写内容及书写形式的需要而用笔,从而达到蔡邕《九势》中所说的“唯笔软,则奇怪生焉”[5]的艺术效果。
另外,行书在运笔过程中要保持流畅不滞,方可显出灵气,最忌行笔中间停顿形成墨团。这种现象,书法人士常称之为“堵”,即不贯气了,那样就失去行书艺术的本色了。因此,这是我们在创作行书作品过程中,必须极力避免的。但有些书法家在书写行书作品时,有运用“涨墨法”的现象,如清代的王铎,现代的林散之等。“涨墨法”的“涨墨”是运笔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洇润之象,并非“滞笔”的结果,与运笔停顿形成的墨团,有根本性的区别。在书写中要做到流畅不堵,最好在创作之前打好腹稿,或书写出草稿,做到古人说的“意在笔先”。即把要书写的内容从大的布局到细微处的安排,都考虑周到,然后再下笔,就会顺畅悠然一挥而就。“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达到这样的状态时,写出的作品就会象春风吹拂万物那样,生气盎然。
3.行书的用墨特点。行书,由于其结体流畅萧散,在用墨方面,总体要求是平和舒展,使作品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但这并不是不要变化,而是要把握好浓、淡、枯、润变化的“度”。这方面,不同的书法家呈现出不同的用墨效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平和、简净、淡雅为主,没有太大的反差变化。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几乎一种墨色到底,给人以洇溢温润之感;而米芾的《蜀素帖》则多呈现出用墨的枯润变化,故有“刷字”之说。由于墨色的多变,使得米芾原本结体险峻的艺术特色更加突出。一般地说,书法爱好者在书写行书作品时,不必太着意追求用墨的强烈对比,先以“平和”用墨为主,运笔过程中稍出变化,待艺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初步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时候,再作深入的探讨和尝试。不要一开始上路就苛求墨色变化,那样会出现一些鲁莽的笔画,反而会成为一幅作品中的“败笔”,是十分可惜的。
学习行书艺术,如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首先要临习名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基本功,学会把握行书的基本特点和用笔、用墨的技巧。在此过程中,临习者要注意如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法帖作为临习范本。在我国辉煌悠久的书法史上,各种行书字帖数不胜数,到底临写哪一家呢?通常情况下,选择的原则是:第一,选择自己比较喜爱的书体的法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第六》)只有喜爱它,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十分投入地钻研、临摹而又非常愉悦,这样也才能坚持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第二,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吻合的法帖。书法史上的名人名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特定性格特点的人书写出来的。反映在书法作品中,于是出现了平淡自然,高雅妍美的书风;雄强遒劲、粗壮苍茫的书风;精严规整、肃若秋霜的书风;空灵飘逸,时出禅意的书风;也有大开大合,不厌繁复的书风;还有寓巧于拙,天真烂漫的书风;也有任其自然,淡如秋菊的书风;也有如行云流水,闲庭信步似的书风……等等。从这些字帖中,选出比较接近自己性格特点的进行临摹。比如,你是一个追求完美、性格儒雅的人,就以学习《兰亭序》以及与其相仿的书风为宜;如果你是一个豪放厚重、侠义刚烈性格的人,就应该选学颜真卿的《祭侄稿》等与其相类的雄强遒劲的法帖;如果你是一个求新求奇、追求险峻性格的人,就选择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等进行临摹和学习,等等。当然,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如果这样选择法帖进行学习,效果会好一些。这也已经为很多书法家的实践所证明。第三,选择与自己原有的书写基础比较相类的字体进行学习。第四,在上述各条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古代的法帖进行临摹,以增强古韵,祛除俗气。
2.选择科学有效的临习方法。在行书临习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交替使用。
第一,对选好的法帖进行“通临”,即对照字帖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临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熟悉该书法大家的基本书法语言,运笔习惯,结体特点等等,以便用书法大家的书写规范来训练我们的书写意识和书写动作,祛除初学者书写过程中的不良习气。
第二,在通临的同时进行“个临”,即专门选择字帖中有特色的字进行临写。“个临”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书法大家的书写细节,即特殊的结体特点、运笔方法等。如米芾的行书《蜀素帖》中的“同”、“诵”、“通”、“用”、“舟”等,其右半部的竖钩,都是向右取势,向左倾斜,形成字体内部的力感和动感,其竖钩和右竖之间的夹角,一般不超过20度,这种结体方式,表现出“米字”爽利、险峻的特色和求险求奇的书写意识。对这样的单字认真进行“个临”,并能将这些写法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便会使人感到有“米字”气象,做到“有所本”,而不再是以前的“自由体”。
第三,背临。所谓“背临”,就是在前一段临摹的基础上,合上字帖,按照自己记忆中的印象书写字帖上的原文,如果能够很顺利地写下去,而且比较忠于字帖上的结体、笔顺、笔势,就说明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字体的书写方法,可以进行下一个练习步骤。
第四,脱帖练习。能够很熟练地背临字帖,就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内容进行书写,并将这些文字按照行书章法的要求,组合成“书法作品”。这种“作品”,其字体、字势基本上是临帖学来的“集合体”,或称之为“集古字”,还不是自己的书法创作。但,这个阶段很重要,它是由临帖到书法艺术创作的过渡。只有这个步骤走好了,今后的创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有的书法爱好者这一步没有走好,走熟练,就开始“创作”,结果会出现忘记原帖,依然故我的状态。因此,要认真过好“脱帖练习”关,而不要急于求成,过早地进入创作阶段。
在行书临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脱帖练习”期间,最容易出现三种不良情绪,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一是急躁情绪。有些书法爱好者在临习过程中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技巧水平,在“对帖临摹”时觉得已经“得心应手”了,但一进入“脱帖练习”,发现写得与原帖“不像”了,因而非常急躁。这时要认识到,“脱帖练习”与以前的临摹已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是临习一个一个的单字,现在是练习“创作”整幅的作品,已经不是一个层次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急躁,而应当老老实实地练习。二是沾沾自喜的情绪。经过对临、背临后进入“脱帖练习”阶段,会使书写水平有很大改观,甚至听到一些鼓励性的评价,于是容易沾沾自喜起来。这种情绪常会使临习者浅尝辄止,陷入“书奴”的泥潭中。不言而喻,能够“写像”自己所临法帖的字体,是一大进步,但还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是通过临写古人、名人的法帖,掌握行书书法的一般书写规律和基本方法,用以创作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而决不是照抄别人的作品或字体。“脱帖练习”阶段,出现“写得很像”某家的字体,只是学习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离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往后还有大量的练习要做,因此没有任何值得沾沾自喜的理由。三是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书法爱好者进入“脱帖练习”阶段后,发现有的字不如以前“对临”或“背临”阶段写得好了,遇到有些原帖中没有的字,更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处理了。因而陷入困惑悲观的情绪之中,长期不能自拔,则可能畏缩不前,甚至半途而废了。须知,书法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悲观情绪的出现常常以急于求成、急躁情绪作先导,过早地从“临摹”阶段进入“脱帖练习”阶段,临写尚未熟练,脱帖后,就可能在书写原帖字体时,不能驾轻就熟,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多次不能如愿,便悲观畏难了。因此,出现这种情绪时,首先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脱帖”过早,如果是,还应当回到“背临”甚至“对临”阶段,加强临摹训练。同时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必胜的信心,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长期练习,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米芾.蜀素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3]王羲之.用笔赋[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
[4]王羲之.书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8.
[5]蔡邕.九势[M]∥书法美学资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5.
G643.2
A
2095-0683(2012)02-0144-03
2012-01-18
郜锦强(1950- ),男,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校 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