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2-08-15 00:48康鹤鹏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康鹤鹏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康鹤鹏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我国在保护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呈现出内容递减、传承断裂的现状。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保护,以实现代代传承。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王晓先生的观点,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1]。就其内容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下列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就中国所公布的第1批、第2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大概占到了三分之一强。可以说,这些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作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与各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就其传承方式的特点而言,是以言传身教为主。

一、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地位

曾经担任我国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先生说过:“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家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伟大的中华文明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载了人类在进步、冲突、融合的痕迹而有助于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更是因其内涵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价值而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航标。所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乃至今天以及此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笔者认为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而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补充。中国各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在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后,全国各少数民族均大力挖掘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4]。

二、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现状

如果是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现状,可以说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内容递减的风险。以湖北省武汉市永丰乡为例,该乡在1984年的汉阳区民俗展示大会,可以组成16个项目登台表演。然而,到了2005年的春节期间的民俗大赛,却仅仅只能拿出5个项目参加比赛。尽管该乡的诸多项目曾拿过不同级别的大奖,但如今却有11个项目正面临因无人领衔,濒临失传而派不出参赛人员的窘境[4]。这不仅仅是永丰乡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永丰乡小区域的现状,可折射出全国整体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

如果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现状,可以说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传承断裂的风险。原因在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法以文字方式加以传授而以言传身教为主,通过学习、模仿等方式在代际之间传承各种行为、技能、习俗。由此可知,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使得传承人成为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关键。但是,这方面的传承却又往往是以家族式的单线传承(即传男不传女)为主,如此就造成技艺失传,不利于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仅仅是传承人无法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某种传统体育技能来维持其基本生活,同时,所要开展的传承活动也是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经费保障、技术支持、法律保障等)支撑,如此也就使得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前冷落车马稀。另外一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对于这些无法产生或者无法大规模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这些年岁已高的传承人去世,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当前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依旧还停留在静态保护阶段。当前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建立分级体系,命名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代表作申报制度、奖励制度等措施来进行,通过确认、立档、收藏、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但是,这种保护措施却无法保护其“灵”。那是因为这种静态保护无法满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活态保护的需要,无法在民众生活中发挥、延伸或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等抽象的东西。其二是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不健全。多年以来,这方面都是处于空白状态。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然而,相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当前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中央层面的立法还是地方政府的立法,都是不健全的。这也导致了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总而言之,内容递减与传承断裂的风险以及因其这种现状的原因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就会使得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诸多项目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历史的记忆。这将是中华文化、人类文化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随着国家以及各省市先后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保护提供了可能。然则,当前的保护却也呈现出区域差异、失衡的问题。以华北地区为例,该地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占到了整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3.6%。而广袤的聚集着众多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丰富的西部地区只有少数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占有率仅仅只18.2%[5]。当然,这些数字的背后也表明了当前的保护力度是不够的。这就提出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建立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下的定义,它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各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6]。

第一,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一支专门的队伍。但是,当前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确是缺乏大量比较合格的专业人才。尤为突出的是,这些人才当前大多数集中在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地方与基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普遍十分缺乏,这也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活在民间。对此,这就需要有更多、更广泛的学科和学者来共同、协调地做好这一工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应该与地方、基层的体育工作者联合,形成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队伍,加强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进行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相关的基本理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迈进。对此,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地方院校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如此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的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研人员和教练、运动员等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在本民族、本国推广、普及,并最终走向世界,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热爱的体育运动。

第二,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第一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作为保障,这就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提供了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体育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教育,得到升华。这可谓身心兼修。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特点,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这便为继承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空间。问题是如何在体育校本课程改革当中运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做到“三进(进计划、进课本、进课堂),四有(有教师、有教材、有器材,有场地)”。为此,在确保“三进”的时候,应从形式内容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本地域文化背景,考虑到不同学生阶段在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挖掘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的资源,重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将本地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校本开发,走进课堂。经过普及体育非物质文化,这就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库。如果再通过相应的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1] 王 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 刘铁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 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6).

[4] 华 志,卢 兵.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0(1).

[5] 李 杉.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9 (4).

[6] 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G 852

A

1672-6219(2012)增刊-0137-02

2012-05-30

康鹤鹏,男,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