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渤海高氏在北朝的变迁——北魏至北齐初

2012-08-15 00:48:40
关键词:高氏高昂士族

高 欣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要了解渤海高氏对政局的影响力,首先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渤海高氏有个了解。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但南渡之士大多是东海王司马越府的名士,真正自东汉起就显赫的豪门大族,往往凭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结坞自保。而南下之士族大多是曹魏西晋之时的新出门户,根基不稳,故南下寻求庇护。渤海高氏并未选择南下,反而北上到幽州想依附王浚。但渤海高氏并不是崔、卢那样的显赫高门,遍翻《后汉书》、《三国志》,并未出现出自渤海高氏之人的传记,至于《魏书·列传二十》中的记载,出身渤海高氏的高湖出自汉太傅高裒之后,则明显是魏收为迎合高齐统治者的强自附会之说。可见,在东汉三国之际,渤海高氏声名不显。

一、渤海高氏政治上的起步期:西晋-北魏初

第一个史书记载的渤海高氏成员是高瞻,其事迹见《晋书·慕容廆附裴嶷高瞻载记》,高瞻“光熙中,调补尚书郎”[1]遇永嘉之乱,“乃与叔父隐率数千家北徙幽州。”[1]光熙是晋惠帝、晋怀帝年号,可见渤海高氏此时正式开始走上仕途。此时,高氏已有部曲数千家,可见渤海高氏已有一定的地方势力,推之,渤海高氏势力的逐步强大应从西晋年间开始。慕容廆称高瞻“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馀”[1]。这句话虽有阿谀之嫌,但还是可以看出,渤海高氏到了西晋末年在地方已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强宗大族。高瞻虽不仕慕容燕,但其他高氏成员则不然。高庆为慕容垂司空,高泰为吏部尚书,高湖为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燕郡太守。而后,“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2]降魏之时已有户三千的强宗渤海高氏自然成为了北魏拉拢的目标,“太祖赐爵东阿侯,加右将军,总代东诸部”[2]。

二、渤海高氏的发展期——北魏前中期:以高允为例

世祖神麚四年壬申,“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东刑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3]“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数百人,皆差次叙用。”[3]这时高允能与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并举,除了自身的才学外,门第的提升也很重要。

但渤海高氏毕竟不像范阳卢氏那样的顶级阀门,历任显职,高氏在北魏前期的政治中并不得志,高允被征时已四十余,“初与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数十人亦至刺史两千石,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4]渤海高氏在北魏政治上的真正起步及发展应该从高允被征起,更确切的说应从崔浩国史案后。崔浩一案,“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4]中原顶级巨族大家在国史案的打击下元气大伤,这就给次等士族晋升的机会。高允开始得到重用,高宗时受封中书令,进入统治核心,高宗对允十分敬重,称其“令公”[4],孝文帝时,“诏允乘车入殿,朝贺不拜。”[4]高允对于北魏汉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魏的郡学设立,自高允始。高允死后,葬礼的规格及赏赐也很高,“魏初以来,存亡蒙赉者莫及焉,朝廷荣之。”高允历仕四朝,享龄九十八,令名和长寿为高氏家族在北魏中后期的政治声望奠定基础。但允死后,子孙或无令名或声明不显,再加上高氏的家族声望积淀不如传统的豪门巨族,待他们从国史案的打击恢复过来的时候,高氏就被排挤出中央决策圈。孝文帝改革,确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为五姓,世言高华者,以五姓子弟为首。可见高氏的影响力较一流士族而言,社会影响力不深,只是二流士族。渤海高氏便积极经营地方,成为“州豪”[5]。

三、渤海高氏在北魏末年政局中的巅峰——以高乾高昂为例

六镇起义是北魏政治权力的重新洗牌,河阴之难给了汉化的鲜卑贵族及汉人士族以沉重打击,与中央的一流士族不同,以渤海高氏为代表的次等士族的力量主要在地方,所以他们受到的打击较小,反而凭借战乱收容不少流民,扩大了私人武装,一流士族在受此打击后,无力对抗尔朱氏,北魏中央此时也需要地方次等士族的力量,二流士族得到了晋升,成为北魏末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渤海高氏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说在北魏前、中期,渤海高氏以文入仕,那么在北魏末期则是以武见长,前者以高允为代表,后者则是高乾兄弟。

1.沾染武风,渤海高氏地方势力坐大

自高氏的势力逐渐从中央收缩以后,在地方渤海高氏一改士族的文风,沾染武人之气。高乾父高翼,“豪侠有风神”[5],高乾“少时轻侠,数犯公法。”[5]而高昂更是“胆力过人,龙犀豹颈,姿体雄异。”[6])常言:“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5]“少与兄乾数为劫掠,乡闾畏之,无敢违忤。”[6]此时的渤海高氏颇有地方土豪的色彩。高氏兄弟招聚剑客,阴养壮士,招兵买马,庄帝为与尔朱氏抗衡,对高氏兄弟极力笼络,庄帝以乾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大使。高氏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来扩充自己的私人力量,渤海高氏凭借其深厚的地方势力,再次走到历史前台。

2.与高欢合作,剿灭尔朱,欲重建北魏统治秩序

庄帝被弑,尔朱契胡横行天下,孝文汉化成果岌岌可危。重建北魏洛阳时代①统治次序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地方势力强大、私兵强盛的次等士族的手上,而次等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地方豪强。

高氏凭借其强大的地方势力攻城略地,但毕竟力量有限,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合作伙伴。此时落魄但却拥有六镇兵马的高欢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高欢他虽然生长在六镇,但是他毕竟是汉人,而且也是出身渤海高氏,高欢祖父谧坐法徙怀朔镇,算来是渤海高氏的远枝。在民族情感、家族门户利益方面都得到了渤海高氏的支持,因此也得到了河北豪强大族的认同。更重要的原因是,高欢此时力量还是很弱小,兵疲师劳,士兵“面无谷色”[7],为夺尔朱荣妻的三百匹马,差点为尔朱兆所擒。他需要依附河北豪族,河北豪族在与高欢的合作中可以取得主动地位。韩陵之战,高欢“时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而高昂虽然只将兵三千,但这些都是高氏私兵中的精英,正是由于这三千兵马的攻击,尔朱兆惨败,而高欢所统的六镇鲜卑则初战不利,“是日微昂等,高祖几殆。”[5]可见,高氏私人武装力量之强,连一日之内打败葛荣二十万军马的契胡军士也难以匹敌。

四、高欢父子剪除渤海高氏势力——以高乾兄弟为例

当高欢彻底击败尔朱氏,成为大丞相,废立天子,并在晋阳设立霸府遥控朝廷后,局势发生了变化。

高欢生于六镇长于六镇,“故习其俗,遂同鲜卑。”[7]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亲信孙腾、司马子如、刘贵等人都是六镇旧人,他们立身的根本就是六镇鲜卑镇兵。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六镇与河北豪族的联盟不可能长久,高欢也很清楚这点。而高欢自己包括高欢整个家族在内都将自己视作鲜卑人,对汉人十分轻视、仇视。高欢一直就不愿受制于高乾兄弟,在韩陵之战前对高昂说,“高都督纯将汉儿,恐不济事,今当割鲜卑兵千馀人共相参杂,于意如何?”[5]高欢此举意想派人监视并趁机削弱高氏部曲,但被高昂拒绝。高洋每言高殷“得汉家性质,不似我。”[8]又言“高德政常言,宜用汉除鲜卑,此即合死。”[9]

1.高欢除去高乾兄弟

高欢要剪除渤海高氏的势力,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高乾。高乾先被解除了侍中之职,权力被架空,只留下司空的头衔,高乾“居常怏怏”[5],他怏怏的原因应是其求退,但朝廷“不谓便见从许。既去内侍,朝廷罕所关知。”[5]此时的高乾已经知道高欢已经向他举起了屠刀。所以当武帝元脩向高乾抛出橄榄枝时,他“遂不固辞,而不启高祖。”[5]想借武帝之手除去高欢。但是他发现武帝任用的却是“狡猾多事,好乱乐祸”、“数为反覆”[10]的斛斯椿,且在“盛暑征发河南诸州之兵”[11],动静闹得太大,“天下怪恶之”[29],知道武帝绝非高欢对手,便将武帝之谋告知,并劝高欢受魏禅,想凭借劝进之功护卫渤海高氏之利益。高欢表面上同意恢复高乾的侍中之职,但实际未行。高乾知变难将起,求为外镇,但高欢却借武帝之手杀之。高乾与高欢这一场斗争,其实质是河北豪族与鲜卑胡化势力之争,高乾之死,标志着鲜卑胡化势力重新占据优势。但毕竟河北豪族手上还有武装力量,且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渤海高氏武装力量的强悍,高欢自是了解。而高氏的武装力量则掌握在高昂身上,“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5]所以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勇武过人且私人武装力量强大的高昂,所以高昂之死就成为了必然。而害死高昂的高永乐只是被高欢杖之二百,最后不了了之。可见,高昂之死很有可能是高欢嘱意高永乐所为。高昂之死,高氏武装群龙无首,渤海高氏的力量被彻底削弱,高仲密叛逃很可能是知晓了高欢的下一步意图,为全自身的行为。高氏父子遣心腹奚寿兴掌管兵事,剥夺高慎军权,是促使高慎反叛的直接原因[12]。高仲密叛逃,“遣使阴通消息于冀州豪望,使为内应,轻薄之徒,颇相扇动。”[5]可见,高氏在地方仍有强大的号召力,高澄主张将呼应者“收其家累,以惩将来。”但是失去高乾高昂这一文一武两个领导人的渤海高氏已无力与中央抗衡,所以高欢做了顺水人情,“事遂得停”。高氏兄弟还余高季式,但他的威望能力不如高乾高昂,且对高欢忠心耿耿,高欢也需粉饰门面,遂得以善终。但渤海高氏力量的彻底衰败已不需多言,渤海高氏虽有“齐氏元功,一门而已”的政治声望,但已无足够的政治力量来影响政局。

2.高洋的最后收宫

高洋即位,“又诏封功臣厍狄干为章武王,斛律金为咸阳王,贺拔仁为安定王,韩轨为安德王,可朱浑道元为扶风王,彭乐为陈留王,潘相乐为河东王。”功臣中渤海高氏无一人封王足可说明一切。北齐天保六、七年间,对江南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最后以北齐的全军覆没而告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被南朝伏诛,将帅中有东方老、李希光等人以前都是高昂的部下,随着高乾起义信都,这次都战死南国,而主将萧轨,《北齐书》上只有四个字“史阙其传”,这实在值得玩味。何德章先生认为,北齐这次出军并非有计划地要将其势渗入江南,而是拿汉人军队下赌注,胜固可喜,败亦欣然[12]。我深然之,高洋的这次行动,可以看作是剿灭渤海高氏最后羽翼的收宫之作,汉人豪族从此再无能力与高氏皇族抗衡。渤海高氏的衰败,标志着河北豪族汉化势力的失败,胡华逆流彻底取得了胜利。从此,汉人成为了北齐政权中的点缀陪衬,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周一良先生指出“北齐是大鲜卑主义的时代”,真是一语中的,但正是以渤海高氏为首的汉人士族豪宗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才造就了这一局面。

五、总结

以往研究南北朝士族,大多从一流士族入手,笔者认为次等士族的历史作用与之相比只高不低。渤海高氏在西晋时崛起,在北魏间凭借高允历仕四朝五帝的资历和令名,奠定了家族的政治声望,在北魏末年凭借其强大的地方势力与高欢合作,得到“齐氏元功,一门而已”的政治地位,旋有盛极而衰。渤海高氏在北魏末年至东魏北齐初的兴衰是汉人世家大族与胡化鲜卑势力斗争的缩影。渤海高氏的失败是汉人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汉化势力的失败。而高氏皇族虽战胜了渤海高氏为代表的汉人士族,却违背了汉化的历史潮流,无法取得汉人的拥护,故国祚只得二十八。

注 释:

① 李凭先生按照北魏都城的变迁,将北魏分成了平城时代和洛阳时代。

[1]房玄龄.晋书·慕容廆附裴嶷高瞻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魏 收.魏书·高湖崔逞封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7.

[3]魏 收.魏书·世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

[4]魏 收.魏书·高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727-728.

[5]李百药.北齐书·高乾封隆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7-200.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李百药.北齐书·神武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4.

[8]李百药.北齐书·废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49.

[9]李百药.北齐书·高德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285.

[10]魏 收.魏书·斛斯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98.

[11]魏 收.魏书·前废帝后废帝出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4.

[12]何德章.高乾兄弟的命运[M]//何德章.魏晋南北朝史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8.

猜你喜欢
高氏高昂士族
Origin of the low formation energy of oxygen vacancies in CeO2
高昂书法作品欣赏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唯实(2021年3期)2021-04-09 05:48:28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青年生活(2019年26期)2019-09-10 12:58:59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敦煌研究(2019年6期)2019-03-02 02:17:57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寻根之旅
Material microstructures analyzed by using 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