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新模式思考——以湖北省普通高校为例

2012-08-17 08:33:10刘喜山
关键词: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

刘喜山

(1.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082)

一、模式缺失: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就当前全国272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校而言,当初“文武双全”的目标最多只完成了一半:高校竞技体育水平未有明显突破,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却被长期轻视。面对“学训矛盾”,高校往往把高标准、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训练和争取最好比赛成绩放在重要位置,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模式缺失[1]。2012年通过对湖北全部14所高校中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近期调查,发现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训练、竞赛无规律导致文化教育难以实施。当前,出于提高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考虑,高校各项目运动队每年外出参加的常规比赛都在3次左右,而且不同项目的比赛时间往往不同,这客观上造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竞训任务重、难集中、日常生活难以管理、文化教育时间难以统一安排等难题。调查显示,14所高校普遍存在高水平运动员长期缺课的现象。

第二,特殊管理导致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殊化”。高水平运动员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理应特殊管理。但当前高校的特殊管理往往变成了“特殊照顾”。从调查来看,有87%的高校允许用竞赛成绩冲抵学分;高水平运动员单独参加结业考试的占77%,单独住宿且从未被熄灯的占64%,到课率不足一半的占69%[2]。相对于普通在校生,没有了考试、结业的压力,没有了学习时间的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毕业显得更容易,显得更加“水到渠成”。特殊化正在使这些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一群群就读于高校的“文盲”。

第三,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监督。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效果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监督。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仅仅有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指导文件,但没有实施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当前国家和省里的高水平运动队评估、考评重点也往往是针对竞技运动成绩[3]。就负责文化教育具体实施的高校而言,追求的侧重点往往是竞技成绩,文化教育则以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取得毕业证、顺利毕业为单一目标,更重要的文化教育的质量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监督。

二、穷则思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

文化教育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它至少应包含文化教育思想理念、文化教学形式、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监督评价等几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1.“专题+职业模式”: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自由涣散,学习基础差,文化教育时间少、难统一等特点,需要对教学内容采用化繁为简、直奔主题的教授方式,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最新、最重要、最实用、最核心的知识。“专题教育”的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更多、更精华、更实用、更重要的知识。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之余,精力有限,无法像普通大学生一样从理论基础学起,然后逐步深化。而直奔主题、简明扼要的“专题化”教育模式无疑是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选择。同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根据其个人的职业兴趣和规划,量身打造针对性极强的“职业化教育”。在校利用教学资源培养职业技能,休假期步入社会开展实践,一步到位、目标明确地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因综合文化素养偏低而难以就业的问题。

2.采用“分期制模式”,合理安排文化教学内容

通过对运动员训练、竞赛特征的分析,可以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一学年划分为四个时期:日常训练期(训练期)、赛前集训期(集训期)、竞赛期和休整期。针对每一个时期开展富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教学、教育安排(见表1)。

表1 “分期制”教学模式表

(1)训练期文化教学。早晨运动员饮食后,开展1小时的外语学习,使其具备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语言能力。晚上2~3个小时的专业学习时间,其中,前1个小时作为必修模块,让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政治理论、法律常规、基础训练理论和体育基本理论等必修课程。后1个小时作为选修模块,开设针对不同职业喜好的选修课程组合,让高水平运动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规划来选择。

(2)集训期文化教学。每天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在高强度的备战之余,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一是有针对性,有助于训练的持续开展,二是更容易增强运动员的比赛渴望度。同时借机讲授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使运动员了解竞赛本身。当然,讲授一些美学知识,播放一些高水平竞技视频,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得到美的熏陶和启发,也有利于其获得身心的放松。

(3)竞赛期文化教学。每次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每天不超过2次。在紧张比赛之后,运动员的心理会发生不小的变化,竞赛心理的教育可以使其更快冷静、放松下来,为后期的比赛做准备。体育保健学的讲授可以教会运动员保健的知识、放松的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为运动员竞赛水平的发挥提供保障。另外,可以给运动员播放比赛视频、展示体育题材电影、音乐、图画等,对运动员进行身心的放松和美学情操的培养。

(4)休整期文化教学。每年给运动员自由活动时间控制在14~20天之间,其他休整时间均应该拿来进行全天候的文化教学。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之后,放松是运动员最需要的,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安排不合理,运动员则容易陷入极度无聊和颓废疲倦之中。这时,外出放松往往是比较不错的选择,抓住时机,让运动员离开紧张的赛场和苦闷的训练房,融入社会,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理想,到工厂、到企业、到单位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无疑是“一招多赢”教育、教学安排。

3.基于教练员负责制的“考核-监督模式”,确保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更需要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来管理执行的效果。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次下发文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各训练单位和各级运动队的领队和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负有管理、督促和帮助的责任”[4-5],“要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人各级领导的考核范围,与教练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实绩挂钩”[6]。教练员是平时运动员接触最多的人,好的言行往往会最易获得运动员的信赖、敬畏和尊崇。当前,普通高校每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在10人左右,人数不多,“考核-监督”式的教练员负责制是最理想的选择。“考核-监督”模式,就是首先要把运动员文化教育成绩与参赛资格挂钩,取消达不到一定文化课成绩要求的运动员当年的参赛资格,这一工作由学校和教练员共同负责;其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效果纳入教练员每年的业绩考核之中,从教练层面提高文化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具体执行由高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同时,由国家和各省相应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年度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另外,实施定期的考核,确保高水平文化教育的效果得以实现。

[1]王凯珍,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4.

[2]刘喜山,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症结及创新模式研究[M].全国高等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12:21-22.

[3]黄亚玲,等.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82-86.

[4]钟 伟,等.湖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7):36.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0-03-30.

[6]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3-01-07.

猜你喜欢
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中国外汇(2022年12期)2022-11-16 09:10:38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2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