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2-08-15 00:42:38侯铁平杨晓宇
关键词:文艺思想认识论现实生活

侯铁平,杨晓宇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蔡仪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由于他在美学研究的领域影响很大,因此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其美学思想展开的。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是从他的文艺思想引发出来的。因此,本文将着重对蔡仪的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并联系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实际,探讨其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蔡仪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

蔡仪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对于艺术的本质,他明确提出,“艺术是作者对于现实的从现象到本质的一种认识”[1],它的任务就是要达到对生活本质和真理的认识。也就是说,社会与理性是蔡仪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里社会与理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现实是外在的客观存在,具有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意志的客观必然性,而人类要把握社会这种必然性,只能依赖具有分析、判断、综合能力的理性,所以外在的社会与人的理性二者是相一致的。

蔡仪仅仅从认识论出发阐释文学艺术,这样便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么感性就意味着是一种低级认识形式,最终被理性所扬弃。也就是说他所注重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超越于具体个别的现象之上的,而超越具体感性现象的理性,实际上是来自于人的主观目的和意志需要的。这样,主体理性就成为抽象的观念存在。与此相对应,蔡仪所强调的文艺要来源于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实际上是超越具体感性的本质真实,是超越偶然性的必然性。这样,人的真实的内外世界实际已被排除在外,所反映的是已被净化过的生活。艺术成为人们主观意志的表现,成为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所以蔡仪在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来论证艺术,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如果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对蔡仪的理论加以重新解读,就可以得到合理的阐释。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来看,感性不仅指认识论的感觉经验,而且还具有伦理学的人的情感意欲的意义,同样,理性不仅指认识论意义上的抽象思维活动,而且在伦理学上还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力量[2]。对于偏重认识论的审美理性认知这一极,它强调审美认知理解的深度,但它不舍弃个别具体的感性现象,情感和意欲这些原来被排除在“反映”之外的因素,现在被包容了进来。这样,便克服了蔡仪理论的局限,他所强调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来自于人类自身的理性而非外在的抽象观念,所注重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而非已被净化过的生活,人的真实的生活成为现实主义艺术关注的重要内容[3]。

蔡仪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文艺思想,忽视了艺术的自主性、审美性,这在新时期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但如上所述,如果在对其不足加以克服之后,立足于中国当今文论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实际,其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艺术的理性认识意义

蔡仪仅仅从认识论出发探讨文艺的本质是有缺陷的,认识论不应是它的唯一内容,而是它其中一个方面的条件。指出它负面的东西,并不是恶意的批判,而是为了使其向着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适合于人类的生存。蔡仪文艺思想中对于理性认识的强调,如果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立场理解,就可以克服其忽视感性的缺陷。然而,在当今的文艺创作与文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感性力量的肯定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学的情感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于确认文学的审美本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对文艺主体性的理解上,过度推崇感性,否认文学艺术中理性的作用,甚至特别强调人的本能、欲望,反对理性约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对人的自然本能欲望的描写成为很常见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是只肯定人的理性力量而否定人的感性生命,相反,文学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但是感性情感欲望是人的情感欲望,是要有人的理性的引导,如果将人的生存仅仅归结为自然本能,就忽视了人性对更高层次的理性的追求,从而失去了与社会人生的联系。“当前的文学不缺乏游戏,也不缺乏轻松和趣味,不缺乏炫奇和刺激,独独缺乏对文学来说是致命的东西。”[4]正是基于当今文艺创作的现状,笔者重提蔡仪先生的理论。

蔡仪特别强调理性在文艺中的重要性,他一直认为文论史上只关“直觉性”、“非理性因素”,而完全不涉及“理智、逻辑、共相与概念”的主张,根本否认艺术的理性认识的意义,“根本是不正确的”。纵观文艺史上大量成功的文艺作品,“不只是具有感性的生动具体性,而且同时达到了理性的普遍必然性”[5]。当然,文学对生活的这种理性认识,是必然要融于真实、具体的感性现象的,它不能以脱离现象的形式出现。我们所张扬的理性不是与感性相对立的,而是与情感性彼此交融、互相渗透的。这样,文学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感情化了的认识因素,它在具体感性的情感活动的同时也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所以,认识论原理在这里不是被否定了,而是成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弱化以至去掉认识层面,人的心理层面就会变得玲珑、空灵,以至过分空虚而走向虚无。”[6]可以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是艺术的灵魂。所以文学对人的描写,写感性生存与人的社会理性不是矛盾对峙的,而应该是彼此融和的。蔡仪理论思维的深处有很强的社会历史意识,理论本身所蕴含的闪光地方应是我们这个时代须特别发扬的。

三、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艺术中,人们当然要肯定个体感性的表现,但感性必须是人的理性引导下的感性。所以在当代,人的理性是不能被抛弃的。而面对人的外部世界,理性则表现为参与社会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个体必然要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而艺术只有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才具有生命力。蔡仪非常重视社会生活,他的文艺思想可以看作为现实主义的思想。他坚决反对从观念出发的艺术创作,强调艺术的源泉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强调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真实地描写现实。他的这一立场和主张在当今文艺创作和文论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蔡仪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认为“对现实‘去进行艺术的发现’才是艺术创作的所以是创造,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可宝贵的地方,也是从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最可尊敬的地方”[7]。他在论述鲁迅文艺思想时,非常赞同他所提倡的“敢于正视人生”,“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7](P15)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蔡仪用鲁迅的话来解释所谓严格地从现实生活出发,就是“文艺大概由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7](P16)。他反对朱光潜所谓客观现实只有创造美的可能,而美则是“心灵的创造”的观点,也就是认为艺术美的根源不在于现实生活,否认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观点,实际上是唯心论的。而且,他在主观意愿上也反对创作上的公式主义,认为“以现实生活的现象为已有的社会科学概念作图解,或者说,是为已知的政策条文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印证,这就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观念出发,这种艺术创作就是对社会科学及政策来说,也不是使它丰富化,而往往是使它庸俗化”[7](P22)。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文艺创作都具有一定价值。

蔡仪特别强调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因为艺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如果人们忽视这样的原则,那么当代的文学艺术就会失去方向。现代派作家阿尔贝·加缪说,“没有现实,艺术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因此,文学应当表达大家都明了的东西,表达我们大家都密切相关的现实。而且他还警告文学家们,一旦与自己的社会相隔绝,他就只能创作出形式主义或抽象的作品”[8]。可以这样说,“关注现实不是哪一种创作方法问题,而是关系着文学的命运,也是创作的一条规律”[8](P257)。这里特别指出了对现实的关注,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要求,而是一切艺术获得生命的源泉。所以,人们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主体必须要自觉地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的动力。如果脱离了生活的源泉,则可能会走向主观性的极端。如把人的无意识、梦幻、直觉等,看作是文学的根源,在创作中,甚至有的会以生理本能代替人的理性活动,这样,必然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减损了文学的审美意义。或者是以形式为本,对文学进行纯形式的研究,完全把文学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构,这样便割断了文学与社会、历史、生活等外部因素的联系,也就丧失了生活的源头与生命活力,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提醒人们要把文学的根扎到现实的土壤中。重视现实生活,强调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但这只是说明了文学创作的根源问题,而同样重要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只有被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客体,这是蔡仪理论所没有提及到的,也是他的一大缺憾,因为他的理论没有触及到社会实践问题。

在当代的现实条件下,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蔡仪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在2006年召开的“蔡仪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许多学者探讨了其在当前文艺学、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真理贬值、真理的客观性被主观价值态度所消解的当今中国,蔡仪对真理客观性的坚持,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主义逐渐不被一些年轻批评家所提,在创作实践上,一些现实主义的理论出发点遭到遗弃甚至是唾弃,导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当代一些艺术种类的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离开了现实主义理论,离开了老百姓所关注的社会实践。因此,研究蔡仪现实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对当前文艺创作实践、文艺批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9]这些评价都是中肯的。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传统价值被颠覆的主流,应呼吁重建文学艺术的价值与精神,仍需要蔡仪所坚持的理性精神、现实主义。当然在肯定蔡仪先生思想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他理论不完善的地方。事物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理论的成熟总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今人研究其理论的任务就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对其不断扬弃和丰富,使其合理内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1]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邹华.流变之美——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侯铁平.蔡仪文艺思想的二重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12.

[4] 谢冕.理性的召唤[N].中华读书报,1995-05-03(02).

[5] 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6]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蔡仪.论现实主义问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8] 张韧.新时期文学现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9] 师雅惠.用唯物辩证法阐明美与认识的关系——蔡仪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N].社会科学报,2006-11-24(04).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认识论现实生活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30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1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认识相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