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飞
(河北北方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075000)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人文精神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妥善处理好大学生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这样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弥补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所缺乏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当前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对西方国家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借鉴与发展,它既重视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重视专门人才的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目标,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宏观上指明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2010年7月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社会适应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例如,韩延明、孙传宏(1999年)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对接受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与综合为基础的、以身心健全的高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或思想[2]。张立志、胡敏兰(2011年)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加强人的思想道德、智慧才能、身体生理、审美意识、劳动实践、心理人格、作风纪律等多方面的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二)素质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样也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素质教育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环节与素质教育环节的完整性,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觉悟,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其社会化水平,使他们更好地步入社会。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传统而狭隘的职业教育思想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传统而狭隘的观点是仅仅关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排斥或轻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过分强调大学生实践环节的技能教学活动,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削弱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单纯职业技能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4],压缩和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认为,大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本工种、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忽视了大学生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需要而应当具备的思考、应变、表达、交往、学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些高等职业院校过分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职业能力本位观念指导下,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增加了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课程挤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问题,将人文社会教育课程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大学生思想上也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程,扭曲了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服务的要义,使大学生缺乏社会和人文素养,不利于大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应在此基础上关注综合素质教育,考虑大学生其它素质的发展状况。人类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知识和技术,而且也依赖于人的素质,而且从长远来说,后者往往更加重要。
针对上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探索应对策略,辨析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审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妥善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包含对人的职业所需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教育是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目的,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达到能够满足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从广义来看,良好的职业教育内容应该是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而且包括其它相关内容的教育;从狭义来看,职业教育就是某一职业所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狭义地理解职业教育,导致了职业教育内容狭隘,忽视或不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问题。然而,当今社会更多地是需要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职业教育,同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处理好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素质教育培养的关系,使大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身体素质锻炼、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修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例如,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举措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从学校和大学生两个方面展开:
1.创新素质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统筹规划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案,将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强化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评估,完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通过新生军训、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通过完善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增设科学、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差异,灵活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关注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状况,形成素质教育教育系列课程,融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建立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5]。形成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大学生素质教育。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即大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就需要渗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在校内教学中,以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开发与增设知识性、启发性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认知自我和融入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学会待人接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增强他们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例如,在学生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从语言表达、交际礼仪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步入社会。
2.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唯有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认识到提升综合素质对他们未来人生的重要性,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社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一个人的底蕴、内涵,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让大学生明白: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社会生活,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学习,转移到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他们明白自己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选修人文素质课程,学好公共课程,阅读书刊资料、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而应当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思考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生存与生活的质量上,而不应让他们仅仅为了职业而枯燥地生活。大学是培养人的品性的地方,是培育智识与道德修养习惯的地方[6]。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品学兼优、专业技能强、人文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1] 倪光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2714355.html,2010-09-13/2011-08-15
[2] 韩延明,孙传宏.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4.
[3] 张立志,胡敏兰.对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94.
[4] 陶榕,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关系——兼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J].高等职业教育,2008,(2):9.
[5] 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5.
[6] 郭英剑.人文学科能拯救我们吗?[N].中国青年报,2009-1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