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 杨月明,2 易娟,3 赵仁峰
(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南宁 530021;3.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医学生人文教育愈发地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因为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正在朝着对立激化的方向进展。为了协调这些利益冲突,医护人员更需要秉持一种以人为本、公平导向的利益协调机制[1]。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2]。为此,我们亟需回顾与审视现有的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找出症结所在并制定对策。
作为医学行为、医学实践之源的医学教育理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3]。因此,长期以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是医学教育探讨和关注的热点、重点。不少医学院校也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一项较早的调查研究显示[4],国内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在数量上差别很大。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比较多的学校有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它们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都在30门左右,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数在医学教育总学时中占到了17%~20%;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上海铁道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它们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都在25门左右,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数在医学教育总学时中占到了12%~15%;白求恩医科大学、锦州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徐州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院校,它们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都在10门左右,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在医学教育总学时中占10%;个别高等医学院校只开设7门人文社科类课程,其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数只占医学教育总学时中的5.7%。
随着上述部分医学院合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师资得到加强,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进步。
医学人文学科的学科建设尚显薄弱,并存在诸多问题。
就目前而言,由教育部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伦理学一门,而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设置为选修课。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等课程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较少,而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的文化传统或教学负责人的兴趣和个人观念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因此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都难以保证,教材编写困难,学生上课也处于一种随意的游离状态。
按照现在的学科划分,医学人文学科被分散在哲学类、社会学类、政治理论类、教育学类、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等不同的门类中。这种以知识源流为依据的学科划分法,虽然可反映出分支学科与母体学科之间的衍生关系,但它却忽视了交叉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由此造成了一种矛盾现象:即按照目前的学科分类,医学伦理学属于伦理学的分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医学史属于历史学的分支科学史的分支学科,但实际上分支学科与母体学科之间的关系已较为疏远,而与临近的相关学科,如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史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因此,我们有必要跨出学科门类的限制,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关系,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实用性普遍较差,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甚至没有教材。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虽然课时不少,但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功效很有限。相比较我国快速的医疗体制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学生学完后则产生无用感,仍无法和病人、家属沟通,无法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学习和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有效性不足。
目前,医学人文课程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与医学基础课程同时学习;而当进入专业课后,人文素养课即减少;进入临床实习期后,更是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而国外的医学人文课程多贯穿了医学教育的始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又有所不同,延续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如日本的医学院前两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再第五学年继续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课程也从第二学年开设,贯穿四年时间。从总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此外,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而是成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5]。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的不仅是理念,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研究,更需要从探索中寻找科学的方法和对策,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状况是决定医学人文教育能否很好开展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于培养懂医又懂文的复合型人才。国外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大学医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每门课均有3-7名教师参加教学,其中1-3名教师担任负责人,教师均有博士学位。有些教师不仅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而且也是医学专家[6]。
医学人文教育应与医学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研究显示医学生认为效果最好的医学人文学习途径依次是:实践、文化氛围、人文讲座、课堂教育[5]。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病人为中心”,归于实践才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方向。所以,建议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相适应且相当数量的实践机会,使医学生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体验,而是从更多方面了解病人的感受和需求,实现换位思考,从情感上接受病人,真正提高人文素质。另外,为提高实践教育的效果,也应进行精心构思和安排实践内容,并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医学生参加医院义工实践,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陪伴患者就诊过程中,感受到病患的痛苦、理解他们和家属的心态。由此而衍生的同情心、同理心才是将人文教育成果的最终落地不可或缺的条件。
临床医务人员是对医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老师,因为临床教学不仅常常是课堂上的、理论的,而且更是在病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的、形象等特征,因此临床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刻的感染力;同时,临床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除了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就意味着加强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需要医院、医学院校、卫生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方法包括开设讲座、系统培训,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人文关怀的行为规范,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加强医生自身的学习和等。同时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
总之,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绝能在短期完成。而是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环境陶、社会实践的锻炼,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是长期的内化的。
1 郭永松.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社会医学版),2006,27(12):69-71.
2 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2001,22(8):10-13.
3 杨晓煜.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医学与2002,15(5):56-57.
4 张培林.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学与社会,1999,12(5):47-50.
5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6 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社会,2002,1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