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第一中学 由墨林
我曾指导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傳雷家书》。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这节课怎么讲都像是一个个片段的叠加。似乎情况总是如此: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等学生探究完了再抛出下一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整节课都像是在重复同一活动:教师在不断地生产问题,学生则被动地清除问题所形成的障碍。整节课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学生的情绪里自然潜藏着一丝无奈与厌倦,缺少灵感的碰撞。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位教师竟然要回避其中一段的解析,原因是不知该用什么方法讲,无从下手,便选择绕道而行。她要避开的是这一段:
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这位教师打算把《傳雷家书》两则在一节课内完成,但这又出现一个问题:两则兼顾,两则都无法讲得透彻。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便试图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我认为,课堂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主要在于教师本人并没有吃透教材,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梳理,不能从两则书信当中提取关键或者精髓的重点、难点,不能连贯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原来的导课是通过美国两个家族八代人之间的对比,体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这样的导课虽然能切入主题,但不够活泼,不能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文本当中。我想作这样的修改: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劝慰的;自己很得意的时候,父母又是怎么劝诫的。告诉学生傅聪的父亲在劝慰和劝诫孩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样,问大家想不想听听傅雷劝儿子的那些肺腑之言。我认为这节课不应该学完一则再来下一则,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傅聪当时远在海外,经历过感情的创伤,同时也收获过钢琴演奏响誉世界的巨大成功。面对儿子的忧与喜,父亲傅雷用家书来给儿子作正确的引领。我会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傅聪忧和喜的时候,父亲各提出了怎样的忠告?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同时找出全文的一个核心词。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全貌理解全文,找到两则书信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希望儿子坚强。
对文章细节的处理,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握一个脉络,以防止把文章解析成一片片或者一块块。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理出文章主线,让学生找到两条清晰的脉络。比如第一则可以找出这样的主线:不必担心——一生都在沉浮——求心理平衡——理智分析——坚强——不伤害自己;第二则可以找出这样的主线:快乐得心都要跳出来——高兴安慰——只要坚强——有赤子之心——气吞牛斗的表现——矛盾总是存在——艺术无止境。问题的答案不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和侧重,通过对比确定一条最好的主脉。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两则书信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
然后让学生就主脉上的某个点进行质疑,比如在沉浮的时候如何保持心理的平衡?或者何为赤子之心?为什么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再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细节探究。
至于这位教师要避开的那个段落,可作这样的处理:找一段傳聪的钢琴曲,一起到音乐的海洋中去体会傅聪的这种表现,去体会文字中所出现的那些形象——江声浩荡,钟声复起,滔滔流水,黄河奔流,落木萧萧,民族精神。
在设计相关练习的时候,这位教师采取给父亲写一封信的形式,在信中表达对父爱的感恩。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感情的升华,可以拉近学生与父亲的感情。但是我觉得还有更好的设计方式,而且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方法就是让学生就文中的某一句话,来感知天下父母心。比如“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一句,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懂得,父母都愿意与孩子同甘共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以上是我对语文课如何摆脱片段叠加窘境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