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田家炳中学 杨德淬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迈向纵深,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和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前者备受诟病,对学生兴趣、个性、主体性不能充分重视、激发。后者强调“以生为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特色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处于这对矛盾漩涡中心的初中语文教师群体,处境是尴尬的。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就是课题,有挑战才会有机遇。初中语文教师若能积极面对问题,努力缓解矛盾,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实践……也许,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寻找到契合自身特点、展现自身优势的语文教学个性化之路;也许,在达成有效教学的同时,我们会迎来在教学上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的辉煌时刻;也许,把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改理念紧密结合将从理想变成现实;也许,在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同时,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引导的因材施教的春天会翩然而来。
梦想成真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努力做一名“活”的语文教师。
具体含义阐述如下:
课上,用“对话式”“激活”课堂。教学中要追求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和交流,以激活文本、激活师生情感、心灵
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师生经由一篇文章,共同体验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与文本的对话必不可少,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也必不可少。
虽然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能看到各种对话、互动和交流,有的热闹非常、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充满激情、有的笑语欢声,等等。但是,总让人觉得这些对话中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好像不那么自然、不那么真诚,好像过程中间没有流淌在作者心灵、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情感的暖流。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文章、为了展示教师技艺而进行的教学。我们应该多想一想:每个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他处在一个无比尊贵的位置上了吗?——更不要说那些反复打磨的公开课了。
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与作者高尚心灵对话的震撼,学生与教师、与同伴平等会话、真诚沟通的愉悦……所有这些最有价值的,对于语文学习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的东西,统统没有得到积极的激发和引导。更多的感受是机械的、不走心的、负面的、消极的知识。
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能说真话、诉真情;如果不能与作者坦诚相待、心灵悟对;如果不能经由经典名篇体验生活、体验心灵、体验情感、体验成长,那么,这节语文课就不是有效的。
教师可以以课堂为阵地;以师生之间真正发生的“对话”为方法、途径;以文本为媒介来激活课堂,应该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课下,用学科特色活动“盘活”。以学科活动为载体,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兴趣都将被调动、被展示、被检验、被盘活
与课堂教学比起来,各种语文活动的教育功能生动得多、有效得多。语文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在不同的语文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而且因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效果往往更加持久。同时,因为活动过程中和最后展示时特定的场景和情绪,“这一课”将难以忘怀。
语文学科的活动和竞赛有很多种。怎样开展活动,如何使活动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更加有意义,是语文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
锻炼学生各项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团队合作,学会自信地展示自我,这些都是语文活动的应有之义。能否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激发学生、成就学生,这是判断一项活动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一子走准,满盘皆活”,开展语文特色活动正是“有效教学”这盘棋的关键棋子之一。
在班级,用兴趣社团使语文学习“鲜活”,社团活动将促使学生主动运用语文知识、主动汲取语文“营养”,将使知识吸纳、班级活动、教学效果、学习方法等更加鲜活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涵盖很广的,除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之外。比如阅读好书、观看好电影、学习国学经典、关注脱口秀节目、练习书法、编排课本剧,等等。语文教师常常同时担任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学生兴趣社团的组建和指导工作。开始有点难,但最终会为自己减负。这是一件双赢的事,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和智慧。
兴趣社团在初创阶段难度会比较大,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摸索探究。一旦固定下来,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以社团为单位独立开展活动。在班级管理层面上讲,学生也须要归属某一个固定的团体,这会大大提升集体的凝聚力,也会给更多的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相比于现在班级评价机制的单一化,这是很有好处的,尤其对于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
如果能够在学生离开校园之前,让他们学会开展社团活动,学会进行独立的策划和实施,其影响将会更加深远。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方面,用小课题研究“开放搞活”。做研究型的语文教师,进行带题授课,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似更加容易,实则难以把握。这也给语文教师带来较大压力。所谓小课题研究,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选准一点、穷追不舍”,即教师主动探究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领域、方法、特点和特色,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使教师的关注点长时间集中在某个方面,使短时间取得研究成果成为可能。教师先从内心、从头脑中开始“开放搞活”,无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关注和成全、还是对教学的灵动性和独特性,其意义和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没有个性的课堂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任何魅力可言了,也无法达到“有效”和“高效”。
经济建设需要开放搞活,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
师生双方,用方法探究使教与学“快乐、灵动、灵活”。“与其蛮干,不如巧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都是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如果善教、会教,学生一定善学、乐学
现在的学生太忙,忙得不会思考和创新;现在的教师太忙,忙得无暇顾及学科学习方式方法的教育和指导。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怪异的现象:大家头不抬、眼不睁地从早忙到晚,一个个面黄肌瘦、苍白无力、怨声载道,但整体教学效果却乏善可陈。
原因当然在方式方法上。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方法会“劳民伤财”。至于不加思考,直接用题海战术应对,用苦熬时间来解决。效果就不用说了,是“低效”甚至“负效”的。(因为丧失了学科学习的情趣了,所以是“负效”的)不仅仅是负效的,也是有损学生自信心和身体健康的。十五六岁的华年,美好人生还没有开始,孩子们就已经垂头丧气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不同教师有不同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有不同地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学习方法……只要教师、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寻求,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所谓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充分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对待教师和学生都适用于这一原则。与其强求同一性,不如利用差异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当每个人都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方式方法途径时,矛盾往往迎刃而解。“庖丁解牛”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无论是课上的“对话式激活”,还是课下的“学科活动盘活”;无论是“兴趣社团的鲜活”,还是“带题授课的开放搞活”“方法论的快乐、灵动、灵活”,共同点就是一个字——“活”。教师先要“活”,语文教学才会“活”,学生才会“活”得更好。
所有的手段,目的都是彰显有效性,是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因语文而得到充实和发展。
归根究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学生的兴趣激活是关键点。没有了兴趣,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教师不能够想方设法使学生喜欢语文的话,如果教师竟然使学生因自己而愈加厌恶这个学科的话,那就终止了还没有到来的这个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诸多可能性。这是最遗憾的事。
教育要遵循规律。学生的个性与其改变,不如引导和成全。遗传的力量,岂是一年两年的课堂教学能改变得了的?性格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教师也不应该妄图改变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学生可能需要的东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然后用平静的期待的心情等待种子发芽、花朵绽放的那一刻。
如果看不到、等不到这一刻,那就用平静的期待的心情再做同样的事。教师应该做的不就是这个吗?激发兴趣、呵护兴趣;尊重个性、平等对待;种下能盛开出美好花朵的种子。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所能做的,仅此而已。如果能做到,那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