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迅
(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技术渗透到会计领域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高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该课程定位于专业必修课,地位十分重要。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达到教学的目标,上好该课程,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下面,笔者先就目前该课程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不同的院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是不同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以开发财务软件为主要教学目的。在此情况下,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一般主要介绍数据库基本原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处理逻辑说明等)、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入和输出设计)等。此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甚高,对教师的软件开发经验和知识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最好能具备开发财务软件的实战经验)。不过由于学会计及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编程能力(编程能力的具备,至少要系统地学习过数据库、软件工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生实验时效果十分有限。
(二)以操作应用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在此情况下,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于具体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方法及技巧。通常在实验中,会选择一款比较流行的财务操作软件(主要就是用友ERP860及以上系列版本,金蝶K3及以上系列版本两种,其他软件用得较少),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介绍这些软件的财务系列模块(主要包括总账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薪资管理模块、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应收款管理模块、应付款管理模块)的基本处理功能以及相应各个模块的初始参数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账表输出等操作技术。此时,与电算化有关的供应链知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涉及的很少。此教学目标容易导致学生孤立片面地理解电算化,以为电算化就仅仅是通过电脑做账,忽略了在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如何跟其他业务间的协作和集成。
(三)以综合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在此情况下,实验的内容侧重于全面介绍财务软件的应用开发。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掌握某款主流软件财务系列模块的基础上,全面介绍电子商务、excel财务应用、网络会计、电子沙盘对抗、计算机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等。由于此教学目的投射了太多的相关内容进入会计电算化课程,容易埋没重点,导致轻重不分,且受制于教学时间,许多内容和知识只能简单介绍而已,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思考,除了开阔一些视野外,学到的东西有限。
(一)硬件设施配置低。目前,绝大部分财经类高校都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业建立了专门的电算化实验机房,但是因为硬件升级淘汰速度很快,导致很多电算化机房的硬件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常常会出现硬件故障多,跑不动相应的财务软件的现象。在全国高校中,真正能完全满足会计电算化实验要求的机房不多。这种情况对于开展电会实验是非常不利的,严重阻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验。
(二)实验软件不符合要求。在会计电算化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财务软件一般是商品化财务软件的演示版本,演示版本在很多性能上及处理功能上是有很大局限的,对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加工处理不如正式版本,难以让学生透彻掌握财务软件。
(三)实验教材实用性差。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不停更新,新的软件开发设计平台不断推出,会计电算化运作的环境经常地在发生变化,这对实验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电算化实验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现实领域的发展变化,如在实验过程中,常常要修改会计科目,要调整各科目的余额数据,学生抱怨很多。
(四)以开发财务软件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院校,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要能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开发设计,必要的先导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如前文中提到的数据库、软件工程、高级语言、数据结构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当然,会计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至少应该熟练掌握中级财务会计)。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知识作为铺垫和支撑,在课程实验上,想让学生规范准确地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进行系统分析、用结构图和层次图进行系统设计是很困难的。或许,这也部分解释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很少会选择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毕业选题。
(五)机房资源有限,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上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最好的上课地点是机房。可由于机房资源制约,导致实验课比重偏低(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2.5是比较适当的,但现在很多高校根本上达不到这个比例,两者之间的比例能保证1:1就非常不错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相隔离的不足。
(六)照搬手工会计实验做法,难以让学生领会会计电算化的精髓。会计电算化实验,比较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把手工会计实验的资料借用,让学生从凭证的录入开始,经过审核、过账、最终完成三大报表。在手工会计条件下,这种实验模式,学生是很容易弄清楚相应的原理和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的,可简单抄袭手工会计实验的做法,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会计电算化的特色和优势的。
(七)会计电算化对教师要求很高,师资匮乏和师资水平不高两种现象突出。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会计和计算机两个方面的必备知识;要求教师既有丰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娴熟的电脑操作技能和极强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情况是师资队伍中既精通计算机又熟练掌握了会计财务方面知识的教师是非常匮乏的。与此同时,因为数据处理技术变革速度极快,就算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也会面临知识老化的问题。只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才能更好地负责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改善机房硬件的配置。在加强会计电算化机房的建设上,必须舍得投入,保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格的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硬件环境。笔者认为,一个较好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除了保证学生用机有较高配置外,也要为老师教学提供专门的电脑投影设备、语音设备等,这样可以让教师通过文字和影像来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教学,提升和改善教学。
(二)购买或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教学版的软件。要确保教学版的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和市场主流软件无重大差异,并能对软件进行必要和及时的升级,尽可能地保证教学软件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三)争取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及时编写或修正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的内容应该随着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一本高质量的教材,甚至具有很强的超前性。要编写出这样的实验教材,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一方面既要从学生的实验中提炼,另外一方面也要争取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实时取得最新的发展材料。
(四)调整教学计划,重新布局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设计时,必要的先导课程已经全部上过;在理论讲授上,要减少对具体模块功能的详细讲解,重点应放在介绍典型财务软件操作的流程和使用方法上;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财务软件的操作训练不能作为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全部。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财务模块操作的基础上,应通过具体而典型的开发案例来详细介绍开发方法及流程,让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各种流程图、程序图、结构图、层次图等工具分析和设计系统,增强他们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系统的理解会计电算化,可以讲解一些会计电算化前瞻性的应用与发展。
(五)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加强对实验的考核。在会计电算化实验中,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替学生打理。出现问题后,最好不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或操作,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促使其动脑筋摸索,增强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得当的话,效果非常好。同时,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师的天职,因此要引入动态的考评机制,将会计电算化实验的要求和该实验完成的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强迫”其深刻掌握和领会会计电算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六)摒弃照搬照抄手工会计实验的做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力争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领会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和特长。比如,通过角色互换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体现实验特色。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组类的学生可以分配不同的岗位(如总账会计、账套主管、数据录入人员、制单审核人、报表管理人员,本期业务处理人员等),各人的权限如何确定,应交由学生们自己处理,当然同组学习的同学身份是可以互换的,使每位同学分别担任不同岗位的负责人,这样进行的数据处理才有可能使每一位同学对会计电算化的运行机理了解得深,掌握得透。
(七)变革机制,创造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为了有效地摆脱会计电算化师资匮乏和师资业务水平不高的困境。学校应积极变革,改善条件。让相关老师走出去学习和交流,使之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的学术进展;还应积极鼓励会计电算化老师到具体的单位中实践。只有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教师的业务水平才可能得以保持和提高,才有可能让教师把学习到的理念、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会计电算化老师应与会计专业的老师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多沟通交流,打通和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平台,在集体学习的思想碰撞中,提升业务水平。
[1]刘雪晶.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
[2]汤四新.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与实验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旭,毛华扬.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胡晓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3).
[6]韦沛文.企业信息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樊斌.Excel会计信息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