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李雪杰
(中北大学 外语系,山西 太原030051)
目前在我国,对比语言学 (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门学科处于发展时期,不少专家和学者,例如:贾德江、[1]何善芬[2]等主要是从语言的内部结构,即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发面进行对比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是从语言的外在环境和外延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如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等方面。也有两方面都研究的学者,如:刘重德。[3]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4]在外语教学中,适当的使用英汉对比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对英语和母语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体会,能培养学生对英汉语言的差异意识。本文基于英汉句子层面上差异的比较,来探讨英汉句法对比分析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王力 (1984)在 《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谈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时,提出了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5]连淑能在 《英语对比研究》一书中对形合和意合给出的定义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者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例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者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汇或者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Parataxis)。[5]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从句,注重显性衔接,如连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来表达短语或句子间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用形式来表达含义。英语句子中的衔接手段和形式多元化,而且使用频繁。[5]例如:
〔1〕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its steep paths have a chance of gaining its luminous summits.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之道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爬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For a modest man,achievements serve as a vaulting-pole,with which he surmounts a new height in his future endeavor;for a conceited man,achievements serve as a slide,along which he falls far behind in his self-complacency.
成绩是谦虚者的撑杆,促使你在新的努力中,跃进更高的境界;成绩是骄傲者的滑竿,使你在沾沾自喜中跌倒在最后。
相比之下,我们在理解汉语语句时,主要是靠对词义、语义和逻辑关系的领悟和具体上下文语境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汉语的一个句子可以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往往只有意义上的联系,而忽视形式上的粘连。尽管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形合现象,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语序,以及排比、反复、对偶等一些修辞手段,不常用关联词,还包括一些紧缩句或对仗句来体现。[6]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Be concerned about the affairs of state before others,and enjoy comfort after others.-Fan Zhongyan
〔4〕人 (若)不犯我,我 (则)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5〕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经百炼,难以成好钢。
Without braving storm and wind,a sapling cannot grow into a tall tree;without being tempered repeatedly,iron cannot be turned into quality steel.
〔6〕一招鲜,吃遍天。
Art and knowledge brings bread and honor.
由于连接词 (尤其是并列连词)的缺省和关系词的滥用而导致逻辑混乱的情况,在学生们的写作练习和考试中经常出现,所以要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予以重视。
被动态和被动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被动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而被动句则是以被动形式的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句子或分句。英语中常用的是被动态,强调动词的变化,包括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变化。被动语态的使用是英语中表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和表达习惯,尤其在信息类的文体中和科普性文体中。例如:
〔7〕It's upsetting when a person gets punished for a crime that he didn't commit.
〔8〕He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driving at 60kms through Cambridge.
〔9〕To fetch water before breakfast seemed to them a rule never to be broken.
〔10〕Having been invited to speak,I'll start making preparations tomorrow.
我们知道,英语的被动式典型的是由:be+过去分词来实现,相对来说形式单一,复杂一点的也就是动词的变化罢了。然而,汉语有标记的被动义表达方式就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汉语引导施事主语的介词比较多,而且句式复杂。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词典型的有四个:“被”、“叫”、“让”、“给”,此外,还有“蒙”、“遭”、“挨”等词。例如:
〔11〕这些房子在这次的山洪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These houses were seriously destroyed during the flood.
〔12〕叫你给得到了。
You're gotten it.
〔13〕粮食让老鼠给糟蹋掉了。
The grains were spoiled by the mouse.
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喜欢强调人,人的动作和行为需要由人这个主体来完成,不关乎客体。在进行英文句子描述时,学生往往多偏向采用人称代词来做句子的主语。由于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常用意义被动式,甚少用结构被动式,所以中国语言习得者在英语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句,应该用被动句时,也使用主动句来表达,或大量使用泛称句。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来表述事件,因此叙述呈现静态;而汉语倾向于多使用动词,从而让叙述之物呈现动态。[6]名词化主要是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者形容词所表达的意思,能避免句子的冗长和累赘。炼词,即遣词,和炼句、炼意一样具有重要性。汉语中,炼词方法很多,主要是炼形容词、动词和虚词。名词做动词用的例子有很多的,比如“鱼肉”是名词,还可作为动词,“鱼肉百姓”,形容词作动词用的也有很多,比如“潇洒”,很多人喜欢说,“让我潇洒一回”,周杰伦的歌曲 《发如雪》中有一句歌词:“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这句,这里的“凄美”也做动词,一般形容词做动词的用法,都是使动词,如“使……凄美”。词类活用,以实为虚也是炼字的一种常用方式。往往在汉语诗句使用叠音词也使诗意增色不少。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和“滚滚”。而英语中最常用的炼字方法之一就是对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例如:
〔14〕a.The policewoman arrived here extremely rapidly and inspected the house thoroughly,and discovered there were several little packages of drugs under the bed.
b.The policewoman's extremely rapid arrival and thorough inspection of the house brought about the discovery that several little packages of drug were under the bed.
女警迅速抵达,彻底地检查了房间,发现几小袋毒品藏在床底下。
上面例句中,arrival,inspection,discovery是分别将arrived,inspected,discovered名词化的结果。又如:
〔15〕a.The fact that he refused to advocate to quit smoking arouses a chaos.
b.His refusal of advocation to quit smoking arouses a chaos.
他拒绝提倡戒烟的事实引起了一片骚动。
该例句中用“refusal”取代“the fact that”同位语句型做了主句的主语,句子结构清晰明了易懂。名词化结构的使用能使整个句子遣词简练、行文简洁、结构紧凑。
英汉语在次序的排列上可以说即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之处。汉语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喜欢讲究时间的先后关系,发生在前的动作先叙述,发生在后的动作后叙述。英语有时也按动作或事件的先后次序来组句。但大多情况下,英语通过使用连词、关系词或介词,将先后次序打乱。而汉语则通常根据逻辑顺序,按照由原因到结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由条件到结果的次序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分层叙述;尤其当关联词省略时,句中的语法关系则需要通过语序来辨识。大致来说,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相对位置是相同的。而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修饰语上,尤其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
〔16〕He suggested a method at once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他立马建议了一种既节约又实用的方法。
〔17〕A man liable to shout when he gets angry
一个当他愤怒的时候易于大叫的人
〔18〕Williams major and Williams junior
大威和小威 (美国网球运动员)
上面的例句中,标斜体的部分是定语后置的现象,用来修饰中心名词。英汉句子中的定语位置主要体现在:英语的定语分前置和后置的现象,而汉语中,用来修饰的成分一般都放在被修饰的成分前面。而状语的排列顺序,尤其是时间和地点状语,存在一些差异:汉语是由大到小,由不太具体到比较具体,然而英语却是由小到大,由具体到不太具体。例如:
〔19〕I was born in a small city near Chang-Sha.
我出生在长沙附近的一个小城市。
不同性质的状语并列时,英语和汉语的排列顺序大致相反。汉语的次序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动词,而英语的次序是: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动词。例如:
〔20〕They found a purse in the front of theteaching building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他们前天在教学楼前捡到一个钱包。
对比分析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中的英汉对比法,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是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如下的几点启示:
第一,英语的词汇有形态标记,入句后又各有形态变化,而汉语词汇既没有形态标记,更没有形态变化。[7]在英语词汇习得中,语言习得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的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在英语写作的输出过程中,才能达到对英语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以达到表意的精确性,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第二,应该注意英汉词类划分的差异,英语的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如名词能做主语,动词做谓语,副词做状语,等等。而汉语,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对应,一个词往往既能做主宾语,又能做谓语,又能做定语或状语等等。[7]所以应该要避免错用或者漏用冠词等汉语中不存在的英语词类。
第三,因为英语的词汇可以根据变性来分类:分为可变化词和不可变化词;也可根据语法和词汇语义内涵分为:语法词和词汇学词。[8]所以,英语词汇的屈折变化形式和分布方面的形式,也是学生们进行英语写作输出时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应当尤为注意。
第一,由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在句法形式的选用上往往趋向简化,使句式显现出趋简性的特点;[9]而英语句法呈显性特点。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是要求在语义上保持一致或合乎逻辑,无需在形式上呼应;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则严格遵循句法和语法的原则,要求在数、人称、动词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英语输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意义的通顺和逻辑,还应时刻注意形式上的主谓一致,使英语句子合乎句法原则。
第二,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存在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对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词将句子成分连结成一个即具备语义上的逻辑性、又要有形式上的准确性的整体。
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使用相应的关系词来连接分句和主句,从而清楚地表达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句法原则。
英语写作的输出过程不仅是体现写作者的英语句法和词汇能力和水平,同时它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英语的社会语用能力和语言意识。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当涉及到在母语和二语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时,除了对汉语和英语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对比之外,还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进行对比。而母语的干扰引起的负迁移,便阻碍了语言习得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如果这个时候借助于各种比对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来学习目标语,区别于母语,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语言习得者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达到正确使用目标语的目的。
[1]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1-2.
[2]何善芬.英汉语言比较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前言,1-2.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研究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前言,1-2.
[4]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 (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前言,1.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A]//王力文集 (第一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87.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8-74,104-127.
[7]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
[8]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 (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01-103.
[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前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