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辉
(山西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平台是班集体,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内容是由班级的制度、精神、物质文化所组成,集中表现为班集体内部共同认可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也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隐形的教育力量,能凝聚、约束、鼓舞、同化周围的同学,使同学身上带有班级文化独特的气质。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而且任务重、用时长,需要辅导员把建设班级文化渗入平时工作当中,使它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班级文化能使班级同学通过班级活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能通过物质甚至精神展现出来。一旦这种 “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班级成员会自觉地遵守和维护。他们自身的个体观念、行为、态度逐步趋同与周边良好的氛围,进而使集体更深层次接受教育。[1]一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将会达成从点到面的效果,同时,使更多的同学受益。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宿舍文化是大学生主要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宿舍卫生问题。良好的宿舍卫生是良好的班级物质生活环境的体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保持干净的宿舍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是起初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的重要举措,而且要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和评比,这样同学才会有上进意识,主动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除此之外,还要对宿舍进行美化等,同学逐渐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除建立班级制度外,每年举办的寝室文化节,学校、学院对宿舍卫生及安全要进行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可组建自己的自我管理组织来监督班级的宿舍卫生、安全等各项情况。
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为班风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班级制度有很多分类,如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一周班会制度、助学金评定制度,紧急事件处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等。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符合自己班级的制度,使得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体现出班级独有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建设的最好时机是新生入校之际和班级成立之初,新生入学必须进行入学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学校的行为规范准则并得到贯彻落实,在班级成立的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2]。当然,制度的执行和实施要持之以恒,必须长期坚持,朝令夕改或是只制定不执行都不能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班级制度在全体班级学生中实行,必须公开、公平、公正。
班级精神是指学校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各个班级形成的班级共同认同的信念、思想及行为准则的综合。班级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级精神文化要在班级成立之初就有意识地着手进行建设,渐渐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将班级独特的精神文化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形成班级精神文化不能靠强加灌输,不然会起负面作用。一般会举办各种班级活动,通过活动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养同学们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使整个班级具有凝聚力。一个拥有凝聚力的班级更容易形成自己班级的精神文化。辅导员就要抓住机会刻意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使班级成员发生质的改变,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终身受益。
案例:某高校举办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比赛,经过紧张有序的评比过程,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获得了此次班级文化建设的冠军,以该班为例就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进行展示,如下:
自觉遵守宿舍管理制度,按时作息,不使用违章电器,并由生活委员定期检查监督;定期召开宿舍长会议,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心理动态,真正做到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创造一个良好舒适安全的宿舍环境,开展寝室评比活动,采用记分制,具体评比项目包括寝室卫生,寝室装饰和寝室活动等,其中4个宿舍均曾荣获过校级优秀宿舍称号。
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包括课堂到勤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活动参与奖励制度等,分别从学习、生活和活动等方面对其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班级奖惩制度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助学金评定制度班、奖学金评定制度、违反班纪班规制度等;班委管理制度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相关班委管理制度。
班风:以学业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共营和谐。
班训:良心无愧、信心无畏、恒心无敌、青春无悔。
学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班级愿景:我们很平凡,但我们永不平庸,我们要作为永远的进步者。
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 “80后”、“90后”的社会主流群体,其个体及群体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同时受到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变革,诸如班级凝聚力下降、学生参加活动部积极、缺乏班级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层出不穷。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是指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高校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锻炼人格健全的现代化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大学生宿舍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它镌刻了大学生象牙塔里成长的历史,宿舍文化的建设也折射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变迁。长久以来,大学生宿舍的管理主要停留在宿舍人员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卫生清洁、安全保卫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宿舍在构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忽视了宿舍作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整个教育目标的实施。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成文的和非成文的制度两种。成文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定的管理规章制度等。[4]这些成文的规章制度既能保障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也能使个体得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的辅导员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简接地通过学生班委借助成文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班级建设更为规范。如辅导员只关注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表现的错误的违规行为进行矫正;学生个体只是表面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班委只负责监督普通同学的具体违规行为。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是班级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班级的制度建设对大学生适应集体生活、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并非由自己参与制定,仅限于反应管理者的意志,制度的变更也不会根据自己的要求而做出相应变化,导致班级制度形同虚设,剥夺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从而制约了大学生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新生入学之际,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的概念映入眼帘。组成一个班级,班级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有共同的确定的被每位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目标,并有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特别是 “90后”大学生更多地以追求自我个性为性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己任,严重忽视集体——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不关心班集体的事务,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能力,致使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对班级的概念淡化,班集体的凝聚力不足。[5]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班级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6]但因现在的学生活动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致使学生怨气十足,谈恋爱现象成为大学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严重影响高校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宿舍作为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第二 “阵地”,具有教育平台的作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一是提高大学生对文明宿舍建设的认识。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 “文明宿舍”、“百佳宿舍”、“流动红旗”卫生评比等,在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建立健全各种宿舍规章制度,通过深入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征求有关宿舍管理制度、宿舍文化活动、宿舍环境整洁等方面的相关意见建议。三是辅导员深入宿舍与同学们谈心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宿舍人际关系,利用好宿舍这一 “阵地”,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困难,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是改善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 “班级第一”的集体思想,在日常行为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考虑对其班集体的影响,调到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班级制度建设的水平。[7]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将班级活动控制在制度范围内,有章可循、有约可依,使班级目标管理呈现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指制定班级制度的同时,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采取听证会制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反复论证,使其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每位同学的个体需求。三是指班级制度要有教育性,大学教育采取柔性管理,从管理需要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发挥制度的教育功能。[8]四是指制度的实施具有稳定性。制度一旦制定要随着变化加以修改,并贯彻执行,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班级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建设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班级文化,学生只能短时间暂时性地参与班级活动,拥有强大的班级精神文化才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班级,真正将思想统一起来。[9]在大学生入学之际,班级形成的初期,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引导全体同学通过集体的智慧和结晶,共同策划和设计属于班级自己的班徽、班歌、班训、班服、班级吉祥物等班级形象文化符号,使其成为班级文化的显性标志,并在此感召下形成班级的班风、学风、班级管理制度及其他班级精神,弘扬主流文化,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位成员都勤奋自勉、努力钻研、互帮互学,良好的学风班风就成为主流,低级趣味和不良的思想行为将被摈弃,这为加快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今思想领域百家竞逐,错综复杂的价值观易使学生误入歧途,辅导员应为学生们保驾护航,主动推动学生的思想进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四种作用:班级工作的组织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班级活动的策划者。[10]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一是贯彻落实上级和校、院工作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进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二是要加强班级基层集体的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作用,精心策划班级活动,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11]
[1]时力华.从班集体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J].当代青年研究,2009(6):52-55.
[2]班级文化建设 [EB/OL].(2012-04-20)[2012-05-24].http://shanfengxy.blog.edu.cn/2012/749853.html.
[3]李亭.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几点思考 [J].中国西部科技,2009(9):90-91.
[4]刘凌涓.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问题研究——以成都理工工技学院为例 [J].西南交通大学,2009:13-17.
[5]赵振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D].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11.
[6]赵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J].中学教学参考,2010(18):127.
[7]丁荣伟.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文教资料,2010(17):187-188.
[8]高军.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J].科技创新导报,2008(7):201.
[9]马桂霞.发挥管理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J].跨世纪,2008(11):21-22.
[10]单芳.浅议高校教育中班级管理模式及班主任的作用 [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203-204.
[11]蒋毅.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 [J].文教资料,201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