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2-08-15 00:54:40俞卫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格道德精神

俞卫真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俞卫真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当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进入社会关系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无疑会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笔者认为,面对这一挑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认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1]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的基本精神内容。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因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进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2.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注重对社会成员人格精神的塑造,要求人们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人和事。《周易》中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人们要用大地般宽广的胸襟包容世间的一切事物;《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中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中所言“夫唯不争,故丢下莫能与之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和外物的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精神境界。

3.“修齐治平”的爱国精神。《礼记》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修身、齐家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才是最终目的。《礼记》中又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经》中有谓“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贾谊推崇“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林则徐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终目标的爱国精神。

4.贵德重义的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道德人格的价值,把道德人格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极力追求道德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而思义”、“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尚书》中把人的品德概括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些思想说明贵德重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德义优先于功利的道德精神。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发展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侵犯和予夺的;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则进一步发展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如何把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结合起来,充盈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状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中一些庸俗的思想意识和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中也出现了一些或消极、或颓废、或迷茫、或偏激、或冷漠的倾向,诸如:在学业上的不思进取、在自我认识中的自以为是、在人际交往中人格精神的缺失、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的无知偏激、在对待他人他事时的麻木淡漠等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应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充满着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业要求、技能要求和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尽享家庭照顾,鲜有挫折和不顺,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的大学生无所适从,逐渐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思想,甚至会不断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充斥于一些大学生的头脑之中。针对这一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培养刻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并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打造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具有外向开放、自信、富于幻想等个性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克制力较差、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引发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甚至由此而引发一些校园恶性事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讲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以便获得一个和谐的工作和生存环境,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为个人也为集体、为国家、为民族追求更多更大的价值。当今社会,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也逐渐显现出功利化的色彩。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谦逊宽厚、温良平和的性格特征,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3.以“修齐治平”的爱国精神塑造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文化的不断繁荣,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当代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不清,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贬低民族文化。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诸如个人主义、国家虚无主义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开始淡漠,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弱化,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感也越来越趋向于平淡。“修齐治平”的爱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要有“国家为先、民族为先”的意识,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把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具有为国家、民族和社会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和社会。

4.以贵德重义的道德精神培养大学生德义优先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重视对大学生的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对他们的道德教化;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又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过度关爱。造成当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逐渐摒弃了传统道德教育所倡导的高尚道德追求,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倾向日益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选择上强调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倡以诚待人。“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不是以物欲为齿,而以高尚其志为乐。”[2]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展示的贵德重义、诚实守信、节俭不奢、友善爱人的道德精神正是大学生应该汲取的精神养料,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人格修养的塑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追逐金钱、追求利益最大化、崇尚享乐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迅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逐渐动摇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挑战着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而与此同时,当今的中国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往往过度强调科学和理性,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修养的塑造。造成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人格修养的缺乏,如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贪图安逸、虚荣心强、缺乏诚信、心理脆弱、道德失范等等。崇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注重个人人格修养的塑造和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育人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把理想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孟子则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即无论穷达,都应把人格完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G641

A

1006-5342(2012)01-0072-02

2011-09-27

猜你喜欢
人格道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