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 张梅
急诊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医疗、护理安全事件,引起患者或其家属的不满,甚至医疗纠纷。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伤害、缺陷或死亡[1]。2011年3月起我科在原有护理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环节及细节管理,对各种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了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1~28日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收治急诊危重患者367例,男224例,女143例。年龄1~96岁,平均(57.89±9.6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54例,呼吸系统疾病39例,消化系统疾病37例,药物中毒23例,创伤49例,其他65例;2012年2月1~29日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收治急诊危重患者371例,男239例,女132例。年龄2~94岁,平均(59.24±7.31)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40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消化系统疾病43例,药物中毒20例,创伤54例,其他70例。实施前后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1.2.1 健全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2011年3月我科根据我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调整四个质量控制小组成员,针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措施,修订、完善现有的护理规章制度,如修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修订危重患者的转运流程,制定与手术室、病区、ICU的交接流程和交接登记本,规范抢救护士转运危重患者前的评估内容及携带物品要求,修订抢救护理评估表,修订抢救班的工作流程,修改护理常规。
1.2.2 强化法律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分批次送护士参加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知识,及时传达医疗、护理纠纷的实案分析等,使护士吸取教训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认清工作中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2],使护士的自律性及依法护理的意识增强。
1.2.3 重视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提升服务意识 开展“我把患者当朋友”、“我为患者奉献五心”(爱心、耐心、热心、关心、责任心)、“假如我是患者”的活动。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境,要求护士在做各项抢救护理措施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言行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听取患者的主诉,主动为患者解决问题,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使抢救护理工作得到支持和理解。尤其注重患者转运前的沟通与生命体征评估,并及时向医师汇报,根据患者病情备好相关药品、物品、仪器,降低患者的转运风险。
1.2.4 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抢救技术 要求急诊护士牢固树立“抢救第一”的观念,重视年轻护士急救技能、急救知识的培训。院、科、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分年资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如心电监护、除颤、体表起搏、洗胃、给氧、吸痰、简易呼吸气囊、徒手心肺复苏、无创与有创呼吸机应用等操作,每月示范、考核;每周组织业务学习1次,晨间交班随时提问,特殊抢救病例及时讨论,每月护理查房1次,科业务学习1次;送护士去心电图室、急诊ICU轮转学习,选派护士到国内、外进修、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班学习,以了解当前急诊医疗护理发展新动态。要求急诊抢救室护士理论扎实、技能娴熟,具有明锐的观察能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
1.2.5 规范药品、物品、仪器的管理 急救用物的完好情况是影响急诊抢救工作质量和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3]。将五常法管理应用到平时的管理中,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提高。各类急救物品、药品、设备准备到位,100%完好待用[4]。抢救仪器、物品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有清点、检查、记录,每天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仪器用后及时清洁处理、消毒,放回原处备用。责任人、护士长每月有检查记录,责任人每月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护士长,护士长利用护士例会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并引起全体护士重视。
1.2.6 抓细节、重环节管理 高度重视防范护理差错的管理工作[5]。加大对各环节的监督和督查,做到护士长日日查、急诊科月月查、护理部每月必查加随机抽查。对于重点时间:晚夜间、节假日、双休日都安排护士长值班或查房。护士长在安全管理方法上抓好以下环节:(1)针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特点进行管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每班设立小组长、主班。(2)建立急诊护士交接班本,防止工作脱节。(3)加强抢救过程管理[6],一旦出现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立即纠正。(4)对新护士安排工作细致、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师带教,并加强对其检查考核。(5)建立护士长与护士的联系本、QQ群,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以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提高护理安全。(6)每月利用护理查房时总结当月抢救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对抢救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逐步健全制度,加强对抢救过程的环节管理。
1.3 观察指标 由3名组长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属进行护理服务及抢救技术的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服务、抢救技术满意度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服务及抢救技术满意度比较 例(%)
3.1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抢救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职责,日常抢救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了随意性,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投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安全管理后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护理安全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2 护理安全意识提高 经过培训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懂得在工作中运用法律条文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护士们经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更能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沟通意识增强,并适时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缓和了其紧张情绪。在护理安全管理期间有5例患者在转运的途中突发病情变化,无一家属不满、投诉,这归于我们重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转运前、转运中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使其能够以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3 急救技能的提高 通过急救技能的培训,护士们的医学理论知识更扎实、急救技能过硬、心理素质更良好、应急反应能力更迅速,保证了急救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了日常抢救护理工作中的质量安全,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减少了护患矛盾的隐患,保证了抢救中的患者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安全管理后患者及家属对抢救技术的满意度高于护理安全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巩固以物资为基础的过程管理 抢救药品、仪器、物品的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确保了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护理安全。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安全管理就是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减少质量缺陷,避免医疗、护理纠纷发生,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7]。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主编.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龚放华.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67 -68.
[3]安玉红,王爱萍,王佩瑄,等.急诊科急救用物管理模式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B):68 -69.
[4]魏薇萍,金 霞,管佳慧.急诊抢救室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61 -62.
[5]段 瑛.临床护理差错事故产生的思维根源及其应对措施[J].中外医疗,2008,28:156 -157.
[6]李婉玲,钟小云.急诊科急救护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09,7(1C):255 -257.
[7]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