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斌
(沈阳公路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1)不掺任何外加剂的混凝土,当气温在0 ~2 ℃时即受冻,强度损失在50%以上,而且在气温达到正常温度后,强度不再恢复。施工中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使混凝土受冻前在5°以上水化,强度达到5 MPa 或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
(2)掺早强剂混凝土,在环境温度小于-5 ℃时即受冻,负温下强度停止增长,正温后强度可持续增长。施工中气温在0 ℃以上即可水化,抗冻临界强度应达到5 MPa 或大于设计强度30%即可。
(3)掺低温早强防冻剂混凝土,在气温小于-10 ℃时即出现冻害,当气温低于-15 ℃后受冻,强度损失达到20%以上。施工中保持混凝土内-10 ℃即可继续水化,当达到临界抗冻强度2.0 ~5.0 MPa 后,降温不影响后期强度的恢复增长。
(4)掺负温防冻剂混凝土,当环境温度在-15 ~20 ℃时即受冻,在-25 ℃或更低温时受冻,强度损失达20%以上。如施工采取综合蓄热法保温,在-20 ℃且强度达2. 0 ~5.0 MPa,后期强度不受影响,养护环境温度不应低于-20 ℃。
(1)观察混凝土表面。折除模板时构件外壁不粘模板,表面光滑、湿润、颜色均匀,表明构件未受冻。受冻混凝土表面有冰纹、螺旋纹、颜色发白、不均匀等现象,混凝土看上去比较湿,边缘菱角颜色较深,构建容易碎裂。当发现表面冰渣较多且有裂纹时,说明构件已受冻。
(2)敲击表面声响判断。敲击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在一个断面处分几个点轻轻敲击若干下,实践中可以对比敲击前期未受冻的混凝土构件,根据发出的声响来判断是否受冻,受冻后的混凝土声音发闷,发出沉闷的噗噗声,负温对构件表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已经造成了破坏。
(3)表面用回弹仪检测。采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时,如果龄期较短且强度较低,通常会弹不出数值,但可以从回弹跳锤脱钩时的感觉来判断混凝土受冻情况。当听到反跳锤最后脱钩时发出沉闷“噗”的一声时,说明混凝土表面已经受冻。反之,反跳锤脱钩时发出“铛”的一声,清脆而带有金属回音,则可以肯定混凝土未受冻。
(4)钻芯取样检查。该方法适用于经过一个冬季后对混凝土实际强度的检测,此时取试样能较准确的测出结构表面或内部之间冻深的损失关系。当混凝土表面受冻时,由于强度损失,取芯机容易切入表层,声音低无摩擦尖叫声。而未受冻混凝土因强度较高会出现刺耳的机械尖叫声。受冻混凝土取出的芯样断面明显的疏松,粗骨料或砂浆脱落,颜色略发白,用肉眼即可看见骨料坑窝的边缘和底面有化石似的冰晶体,易碎,与钢筋几乎没有粘结力,混凝土内部有较多大孔隙表示已受冻。
(5)超声波探测。目前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质量的技术较为成熟,但是研究在负温下混凝土的冻害资料却较少。通常情况下,受冻混凝土声波传递速度慢,而未受冻混凝土的声波传递速度快。
(1)表层受冻混凝土。首先要将受冻面层松散,无强度的混凝土彻底清除,直至露出坚固、密实的新混凝土层为止。构件表面应凿毛,处理成麻坑或沟槽状,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去除滞留水,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在原面层涂抹环氧脂再浇筑新混凝土。为了保证新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和新、旧界面的粘结,对新拌制的混凝土水灰比和塌落度严格控制,塌落度一般在40 ~60 mm 为宜。由于原混凝土收缩已完成,为防止新浇混凝土凝固收缩时与原界面产生开裂或自身龟裂,新浇混凝土12 h 内就应该饱水养护,养护期为12 d,并用织物覆盖,润湿。
(2)局部受冻混凝土。判断此情况可采用回弹法或人工凿、敲击方法来判断混凝土实际受冻程度、受冻面积。局部受冻多在大体积或表面系数小的混凝土工程中出现,受冻部分的清理同上,然后界面刷素水泥浆,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养护要求同上。如缺棱掉角较小时,用1∶2 或1∶2.5 的水泥砂浆补齐。
(3)当使用早强剂或防冻剂拌制混凝土时,由于施工时间延长或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而导致表层微冻,如果是梁柱板等受力构件,一般采取的措施是保持模板及支架不拆,同时对受冻的混凝土部位采取覆盖保温的养护措施,使其在正温的情况下继续完成水化反应提高强度。当逐日累计养护温度达到600 ℃·d 后,测其实体强度以判定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强度等级。当受冻面积较深较大时,须凿除重新修补。
(4)小型混凝土构件受冻。薄壁或断面较小的混凝土结构极易发生冻害,可采取(3)中的措施加以养护,最终实体强度不能达到设计强度50%时,必须拆除。如果最终强度可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有必要采取加固方案处理。
混凝土冻害的鉴别与处理要本着科学、安全与经济的原则进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改进,在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最终将会消除混凝土受冻带来的危害。
[1]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 -97)[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2006)[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 -2002)[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 -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