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英
(桐庐县中医院,浙江桐庐 311500)
延续护理是利用信息化工具,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方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一种医院走向社会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1]。对于肠造口患者来说,造口要陪伴其余生,掌握造口护理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而造口护理的专业性很强,靠造口患者自己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2]。因此,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肠造口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3]。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本院外科对87例社区肠造口患者进行院外延续护理,时间一般1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在本院行肠造瘘手术的肠造口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52~85岁,平均62.5岁;文化程度:≥初中64例,小学15例,文盲8例;低位直肠癌41例,结肠癌38例,先天性直肠畸形1例,结肠肛门畸形1例,直肠外伤2例,结肠外伤4例;均在与本院结对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居住。
2.1 建立健康档案 患者出院前2d,病区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理状态、疾病知识、遵医行为、患者对出院指导(合理饮食、按时按量服药、按计划复诊及病情有变化及时就医等)掌握程度,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址、联系方式等,根据了解的信息建立健康档案。
2.2 随访
2.2.1 随访内容
2.2.1.1 心理指导 肠造口患者有意志消沉、抑郁、孤僻、害怕被发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必须予心理疏导,以免患者精神颓废、社会适应能力退化。为此,护理人员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及内心不安,积极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2.1.2 技术指导 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对换袋技巧和自我护理技能进行直接指导,并观察患者掌握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再指导。
2.2.2 随访方式和时间 由外科责任护士进行电话随访1周1次,随时保持电话联系;按患者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尽早确定第1次上门访视的时间,一般在出院后半月内,其后无特殊情况每月上门访视1次。
2.3 集中授课
2.3.1 授课内容 相关疾病知识、肠造口用药信息、自我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等。
2.3.2 授课方式和时间 每3月1次,由外科护士或医生在本院多功能厅进行授课,授课前电话通知,并邀请家属参加,授课时发放授课资料。采用老师讲、患者听为主的方式,患者不能理解可随时提出问题。
2.4 举办肠造口患者联谊会 每3月举办1次肠造口患者联谊会,电话邀请肠造口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参加。联谊会上请3例肠造口患者讲述自我护理心得,其他患者补充,亦可进行现场咨询,为患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出院时、出院6月及出院1年时,对87例患者采用zhan生活质量测量问卷[4]评价,内容为4部分(生活满意度、自我概念、健康与功能、社会经济因素)52条目,每条目均采用1~5级评分,1分为极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4分为较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满分26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87例社区肠造口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见表1。
表1 87例社区肠造口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s,分)
表1 87例社区肠造口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s,分)
时 间 例数 总体生活质量 健康与功能 生活满意度 自我概念 社会与经济出 院 时 87 166.33±26.67 53.33±12.78 32.67±7.99 51.61±9.08 28.39±7.31出院6月 87 175.49±18.21 58.41±7.58 37.52±5.01 49.41±7.88 30.15±4.18出院1年 87 180.35±17.24 62.40±8.27 38.04±4.68 48.81±7.49 31.05±5.89
医院作为医疗资源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把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护理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既是满足出院造口患者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本院外科对87例肠造口患者进行院外延续护理,通过授课和联谊会,使患者及照料者提高疾病、用药、造口护理的理论知识,使患者保持一种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电话和上门随访,及时解决了患者及照料者在造口护理上碰到的问题,保证了造口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表1显示,87例患者经过1年院外延续护理,从出院时总体生活质量(166.33±26.67)分提高到(180.35±17.24)分,说明生活质量获得了提高。
[1]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2]赵晓维,寇京莉,韩斌如.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194-196.
[3]陈苏红,杜伟丽,黄玉桃,等.直肠癌结肠肠造口术后延续护理服务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8,7(1):9-11.
[4]Zhan L.Quality of life: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J].J Adc Nutse,1992,17(7):79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