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勉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语言的正负迁移和外语教学
张 勉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语言的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针对二语习得中出现的正负迁移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二语习得中出现的正负迁移现象,提出了一些外语教学策略,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外语教学
迁移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 transfer),能够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相反作用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主要是针对成人学习除本族语之外的其他外语而言的。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通常称之为语言迁移,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母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从20世纪50年代起,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已进入了语言教学领域,半个多世纪来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根据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语言迁移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一致,那母语迁移会对目标语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不一致,那母语迁移会对目标语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语言迁移并非简单的母语知识迁移,它是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外语使用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汉语中与英语相同或相似的为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所接受的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然而,如果套用了汉语中与英语不同的不为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所接受的语言规则,便会产生错误的语言输出,阻碍英语的学习,从而产生“负迁移”。“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 )研究发现:外语使用中25%左右的语言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知识负迁移干扰的结果。”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语言错误其中51%来自母语的干扰。”[1]
本文主要针对英语学习中产生的负迁移方面的种种表现,以期提出相关的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在语音语调方面,首先,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里如果一个词的声调变了,该词的意义就会改变。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在英语中单词有重音和次重音之分,声调的改变,一般不改变其本义。受母语的影响,中国的英语使用者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改变英语单词的声调,找不准单词的重音,说出的英语冷冰冰,硬梆梆,缺乏变化,我们所说的外国腔即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汉字的发音模式为元音或辅音+元音,即 V/CV模式,而英语单词的发音模式多为元音、元音+辅音或辅音(一个或多个)+元音+辅音(一个或多个),即V/VC/CV/CVC模式。结果,就造成中国的英语初学者经常在无元音的辅音后面加上元音,如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经常把把desk读成desker,把drink读成drinker等等。另外,有时受汉语甚至方言的影响,外语学习者有些单词的发音不规范。如将“red”中的“r”发成“l”,“nose”中的“n”发成“l”,“five”中的“v”发成“w”,“three”中的“th”发成“s”等等,某种程度上给交际造成障碍,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甚至会伴随其外语语言学习终身,从而影响其外语的真正提升。
(二)在词汇方面,主要体现在外语学习者对某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等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从而造成词汇的搭配或使用不恰当。例如:“爱人”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在英美社会里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爱人”和lover二词概念意义不同,学习英语时,有的人认为love表示“爱”,那么,就误将lover理解为“爱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说:“He (or She) is my lover”,这就是词义负迁移的一种表现。又如:汉语同为“看”,但是,在英语中就不能用同一个词。看电影“see a film”;看书“read a book”;看电视“watch TV”;看朋友“visit a friend”。 由于“看”在这些英语表达里的内涵意义不同,因此搭配的相应动词也不一样。又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常有“令人讨厌、卑鄙”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所反映,如“走狗”、“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不好的内涵意义,而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内涵意义,所以英语中会有这样的表达:a) you’re really a lucky dog,John! 约翰,你真幸运! b)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三)句法层面的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较为普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句型掌握的不多,在表达目的语的意义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句法规则不对应,往往借助母语思维,把母语的句法规则迁移到目的语的表达中,便会产生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在句法层面常出现的负迁移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谓一致错误;时态错误;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从句连词使用错误。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非谓语动词和谓语动词的混淆,二是非谓语动词类型选择不当。如:Take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 can enrich our experience and widen our knowledge.(参加社会活动能够丰富我们的经验和扩大我的知识面)。句中“take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做主语,不能用动词原形,应改为“taking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该学生混淆了非谓语动词。在从句使用连词方面,错误经常是由于受汉语使用连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现象造成的。如: Although I got up early,but I still could not catch the train.(尽管我起床很早,但还是没能赶上火车)。
(四)语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外语学习者常常把母语文化里的某些特殊风俗习惯强加在第二外语的表达中,结果出现了使外国人感到莫名奇妙甚至引起误解的句子表达。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西方的文化了解不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产生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比如在一次给外国网友写信的训练中,学生这样写道:“In China,parents want their only child to be a dragon or phoenix.”(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里的“龙凤”在中国文化中指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截然不同。西方传说中,“dragon”是一种凶残暴虐的怪物,而“phoenix”象征着复活和再生。不能仅把这句话的字面意义翻译成英语而不加解释。对此,需要外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适当地多讲解些东西方的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避免这类令外国人哭笑不得的表达句式。
首先,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增强自身的英汉语言异同点的辨识能力。教师需要非常娴熟地区分出哪些是英语和汉语之间共性的知识点,哪些是差别很大的语言知识点,同时把这种意识和辨识能力尽最大化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和母语的思维结构相同的部分,只要将本族语技能迁移到新的语言材料上来,并且实现它,便形成了外语技能。所需要花费的劳动仅仅是记忆外语语言的语音和词汇以及词法变化。例如:汉语中的“爱情是不能勉强的”和英语中的 “Love cannot be forced”,语言结构就一样,思维结构也相同,这样学习和记忆都较省力。
其次,外语教师备课要充分。学习外语时考虑本族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外语教学初期阶段,学生对许多东西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有时感到不可思议,只有借助于本族语,用对比的方法指出本族语的表达手段,才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外语中相应的结构和意义。然而,用本族语绝对不是意味着在外语课堂上广泛地进行外语同本族语的对比。在课堂上这样做,会使教师偏离引导学生实际掌握所学外语的基本教学任务。而完全拒绝母语在课堂上出现,又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过分强调句型操练,成天让学生像鹦鹉学舌那样学习外语,最终会引起学生对外语的反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备课下功夫,把课备熟,在外语课堂上谨慎地、画龙点睛地使用母语,省出时间来多进行外语方面的有关练习。外语教学材料和练习,可以这样来安排:一方面,凡是可能的地方都要保证实现从本族语到外语的正迁移;另一方面,凡是必需的地方,要特别加强同本族语中相应的语言现象,或者在母语中根本没有外语现象的练习。
第三,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增加花在英汉差异性较大的英语知识点的讲授和练习时间。戴炜栋、王栋[2]在《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语言迁移研究中,其中跨语言异同对习得过程产生的累积效用(cumulative effects)估价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一下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所需的大体时间。根据美国国务院驻外机关事务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培训外交使团人员的语言培训计划[3],从课时角度看,较易学的语言主要是日耳曼和罗曼语族,它们和英语结构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较难的语言,原因有多方面,但一般是因为它们和英语的结构差异较大。从这里可看出,较难学的外语以及花费时间多的外语一般是因为母语和目标语的结构差异较大引起的。
最后,如果有条件,教师使用稍微简单的全英文式的情景教学法讲授某些差异性大的知识点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对策。语言与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习一门外语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本外语中的思维习惯。而培养一门语言的思维习惯最佳的时间阶段就是学生的小学阶段,准确的说,就是学生在 3~12岁之间的年龄阶段。过去,由于我们的外语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都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一直到初级中学才可以接触到英语的系统学习,而这时,学生的母语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把他们的固定思维习惯有效地利用在第二门外语上,同时学生的固定思维和外语中的思维很容易产生冲突,从而对外语的学习形成极大的障碍和干扰。而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教学入门阶段就采用全英文的教学模式的条件,如目前中小学所使用的全英文的教材模式就是例证。全英文的教材模式,同时辅以各种相关联的情景人物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动物系列故事,读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到了各种英语表达,即使不施以英语和汉语的对比讲解,学生也能很快学到地道、自然的英语表达。而针对目前的大学生,他们过去是一直到中学阶段才系统地学习英语,因此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中出现负迁移的现象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烙印,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平时遇到英汉差异性大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采取简单的全英文的模式,并辅以各种情景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这些外语的思维习惯,从而准确的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和表达。
语言的负迁移往往使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时出现生产不足、生产过剩、生产错误甚至产生误解。因此正确对待外语学习中出现的正负迁移,并设法找出相应的外语教学对策,以期对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并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我们这些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戴炜栋,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3] Odlin,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G420
A
1008-7427(2012)02-0128-02
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