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薇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薛美薇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使一个成熟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英语教学
我国英语教学,总体来说是健康发展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学模式单一、刻板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常话常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在传统理论和西方新理论中寻找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理论根据。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情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本文作者认为外语教学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重视语言学习者人工智能的开发,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从单一的平面向立体化发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业能力呈立体交叉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将文本、图形、色彩、声音、视频、图像等信息运载媒体结合在一起,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主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和形象的视频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中一定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人们的定向反应,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产生兴趣。语言学习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首先有大量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再通过反复操练和实际运用,逐渐转化成学习者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时,在课堂上应尽量创造自然、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各项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它大量的背景知识,图片,文化思想的介绍融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中,在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觉感染力的刺激下,为学生带来的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强调把课堂内有限资源变为网络的无限资源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时间的局限性,教师往往很难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不能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网络教学可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在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因而能更有效的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3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提供背景知识,加强语言、文化沟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把抽象事物具体化,缩短时空差距,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把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和异地风情的记录内容重现。同时,多媒体课件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借助视频展现其缓慢的变化过程与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存储和显示功能,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例如:在讲圣诞节“ Thanksgiving Day”时,教师可以先追溯到感恩节的起源,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给学生讲述感恩节的由来,然后进行古今中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现代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感恩节及人们赋予它的重要意义。
2.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单纯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成为学生交际能力的促进者和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来担任,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另一方面要在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制作或选择教学课件,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教学过程中,更要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才能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更加凸显。因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训练。由于教师提供的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
2.3 提倡现代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理解。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使其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侧面,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注重个体建构方式的独特性,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形成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同时,自主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手段,在实践中常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即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它利用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给学生以充分的体验、给学生以积极激励和启发,从而使学生获得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学习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和信息密度,优化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势,然而,它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要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充分把握好教材重、难点,找准多媒体网路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并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体现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其次,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是学生的活动,因此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设计和运用始终都要把学生这个主体放在第一位来创设出各种必需的交际情境突出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及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多媒体网络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对话,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积极思维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知识的模式,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最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1] 贺海燕.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6).
[2] 宋隽.对新模式下高校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3] 王秋平.浅谈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4] 夏蓉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6,(2).
[5] 俞秀红.建构主义理论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J].外语界增刊,2007.
[6] 张健.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向导,2010,(35).
[7] 赵利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On College English Class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media Network
XUE Mei-wei
With the adv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software, it is possible to have a mature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network.Within the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English, which provides an energetic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teaching.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teaching model; English teaching
G434
A
1008-7427(2012)02-0110-02
20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