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2012-08-15 00:54:40邝天舒五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江门52902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邝天舒(五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江门529020)

参与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邝天舒
(五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江门529020)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既是一个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克服传统按照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规律组织道德学习,这种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体验和品德生成,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提倡参与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与式学习;高校德育;运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作了明确阐述。特别是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多维和超前。因此,仅仅靠课堂灌输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需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主体的特点,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现行的一些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克服按照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规律组织道德学习的传统,因为这种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体验和品德生成,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

有感于目前我们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差,道德教育日益暴露出的多方面弊端和费力不讨好的状况,经过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主张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运用参与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各种鲜活的道德体验场中,不断涤荡自己的道德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感悟生命的意义。近几年我们积极改革和不断实践,参与了我校主持的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进”“三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实验,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以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参与式学习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不是学习主体被动地吸收过程,而是学习主体主动地建构过程。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教育的关注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地创设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环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追求。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既是一个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德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的体验活动。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这其中只要个体在情感和意志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障碍,飞跃就难以实现。因此,德育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理解,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德育只有经过受者的内心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看似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融于心智的存在,潜移默化为良好的品德知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德育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心智活动和心理体验,关注他们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德育的任务恰恰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理解某个理论,而是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只有被学生亲身体验和自觉追求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参与式学习教育模式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式学习能完成道德教育知、情与行的统一

在传统讲授型的道德教育下,教育者不断将道德规范知识灌输给教育对象,而不管他们是否接受,是否愿意自觉用道德规范去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而参与式学习是社会规范的认知经验、行为经验与相一致的情感经验的整合学习过程,通过道德主体的反复实践与体验反思,形成知、情、行一体化结构,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新道德。在学生为中心的成长环境中,学生是依据个体的需要和在思想形成和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来决定如何前进。可见参与式学习能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拉动情感纽带,培养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知、情与行的统一。

2.参与式学习能使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信念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的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个人框架,理解被看作是想法的形成、拓展、验证和修改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进步的过程。知性德育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依靠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无法使教育主体对道德规范发生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信念,只能达到熟记硬背的效果。瓦西留克指出:“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1]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有关道德规范和理论时,学生表示这些知识他们都熟识。要想将这些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就必须让他们真正获得切身体验,在真实的生活和人生发展中去体验,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逐步生成个人的心性品质。

3.参与式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不是指挥,而是推动学生努力去做,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与保证,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追问、探寻和创造,让学生自己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展示生命的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使其能学会通过不断地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等方法来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这样就可以避免讲授型道德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习得。

4.参与式学习能使学生亲历感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情绪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向度之一,人的情感体验反映的是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没有这种与特定的经历相联系的体验,道德的内化与建构是难以想象的。[2]参与式学习可以克服讲授型道德教育的不足,使道德教育本身与教育对象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使教育对象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亲历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提升,情感与理智直接对话,让道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参与式学习作为高校德育改革中的新模式,通过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活动、切身体会与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大地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参与式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施

参与式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一个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参与式学习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何安排也是关键。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掌握了一些方法,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在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发生了脱节。“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讲授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3]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现实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点。道德教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实质。以活生生的生活为素材,以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为基点,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学校生活中展开,还要在校外的生活中展开。因此,我们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准上,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个人成长、所处环境相关的内容,以及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来进行教学。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例如,针对学生对新环境中的适应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我们会和学生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让他们学会正确把握自我和同伴一起快乐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当然在以回归生活为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道德教育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现实生活,道德教育必须有超越性,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尺度,在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的生活世界,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世界。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设计情境开展参与学习

在参与式学习模式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课堂活动开展必须精心设计,特别要注意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氛围。教师必须考虑自身和学生的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道德水准和行为习惯等因素,设计出主题鲜明的活动,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配合适当的音乐、照片和影像等,师生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体验,达到共情。在实际生活和道德体验教育过程中,道德体验的诱发因素和唤醒线索是十分丰富的,只要环境、关系和氛围适当,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道德体验诱发或唤醒的有效因素。例如,在讲到道德和责任的主题时,我们给学生观看汶川地震中范跑跑的事例,随着事件的展开,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看完后在教师的导引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进行了一次情感的交流,更加深刻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思考了如何学会承担。因此,在设计体验情境时注意把握好一些准则,设计的体验情境要与教学的内容相符合,要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设计,这样才能产生效果,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道德体验。注重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理解、高峰体验、环境氛围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以成长和表现。

(三)以学生关注的焦点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观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掌握的更多、更及时。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应该给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时间、机会和权利。学生在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自主学习、尝试了与他人合作,还经历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和选择的权力,可以使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让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然后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课程进行到相关内容时,由小组组织教学,当一回小老师。许多学生在参与教学后,在总结时写到:“我觉得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过程中,小组成员团结与合作的程度加深了,小组成员的才能得以发挥,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使学生从我被教转化为教自己的自主学习。”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开展课外社会实践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生活是道德的源泉,是道德生命的土壤。道德教育必须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完善。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本身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形式,一个雏形的社会,并且与校外其他各种形式的共同经验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4]道德活动使道德规范“显性化”,产生现实的力量,使个体体悟道德感。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同时,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到福利院、残联、启智学校去开展关爱活动,对老区、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展“手拉手”爱心活动,对社区开展各种义务活动,对校园进行爱护环境环保活动,参观周边的历史传统文化遗址,参与“三下乡”活动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亲身躬行,强烈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使个体道德动机得以增强,并巩固发展道德需要,直至形成品德的内在驱力。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教改实验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做法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总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前苏联)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黄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

[2]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3]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9.

G642

A

1006-5342(2012)08-0086-03

2012-03-28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进”“三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BKJG200757)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