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探讨*

2012-11-17 09:27:12李友清李文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科教产学研办学

李友清,李文杰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探讨*

李友清1,李文杰2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通过对教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在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对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理论基础进行了理论阐述,同时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内涵与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要求。

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探讨

产学研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对我国高等教育也是对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但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发现教学院校现行产学研结合模式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型院校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全教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作为教学型本科院校,应该怎样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什么样的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认为,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模式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或运动形式进行抽象分析研究做出的理论概括,其基础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特点。笔者通过实地调查52所高校、书面调查1000所高校,亲身实践3所高校,通过对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其模式的内涵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载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学校把科研、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以应用技术合作研究、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科技咨询、技术技能管理培训为重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运用企业提供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①

二、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基本特征

1.反映了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旨的规律性

教学型院校一般合并组建时间短,相对文化底蕴不深,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国家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不完备,而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仅限于教学型院校现有的客观条件,可以说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不实际的。为了运用社会资源,企业生产环境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型院校目前一般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基地、学工交替、服务主导产业、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等产学研结合形式,这些产学研结合形式,各具特色,有其鲜明个性特点,但其鲜明的共同点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充分反映了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旨和基本规律性。

2.强调了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研”的重要性

为什么强调要把科研合作为重点。有二个迫切需要:一是教学型院校自身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相比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学科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打造学科特色,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二是教学型院校服务企业,履行大学服务职责的迫切需要。国际著名学者尼尔森(Nelso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Evlutionary Process》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的概念,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7)《国家创新系统》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形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式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这一理论深刻阐明了,创新要靠不同主体和机构的合力才能实现。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需要科研、需要大学的专家学者的知识支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是发展中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特别是地方新兴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它们面临着很多应用技术难题需要研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迫切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学型院校相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要弱些,但仍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果教学型院校以合作科研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应用技术难题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竟争力,科研就会成为教学型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纽带。目前在教学型院校中教师普遍想搞科研,但很困惑,不知从何搞,搞什么。而产学研“合作科研”可为教师拓展科研思路,选择研究课题搭建平台。

3.明确了教学型院校“合作科教”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为什么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要面向区域服务?一是教学型院校合并组建转型的特点决定的。为了实现科教兴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末,国家通过高等教育扩招,教育资源整合组建了现在这批教学型大学,这批大学的“根”在区域之中,“学科专业建设的源”在区域之中,“发展潜力”也在区域之中。二是区域的综合性多样性所决定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既有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也有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既有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问题,也有文化教育问题;既有发展问题,也有稳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区域的综合性,区域的综合性对区域中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服务的多样性。如咸宁市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都、山青水秀”,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湖北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进行产品开发,品种改良。为咸宁打造旅游名城,湖北科技学院设立旅游专业,培训旅游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在咸宁两次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教学型本科院校生长在一个区域中,而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只是封闭式的搞教学,这样不仅培养不出优秀合格的人才,而且不为地方所重视和支持。因为地方政府会问:我们支持办大学,地方所得是什么?政府要求企业积极配合,参予产学研结合,而企业图什么呢?

4.体现了教学型院校办学的开放性和办学特色

教学型院校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不能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精英教育模式,而是要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化的办学模式;教学型院校更不能搬用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要解放思想走出“象牙塔”、由封闭式办学转向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市场的需求、注重学生就业的竟争力和就业的质量;强化了教学型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与作用,必须由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经济建设的中心。强化了学校要走出校门,师生要到工厂去,到田间地头去,要把论文写在工厂企业里,写在田间地头上。突现了教学型院校错位发展,彰显教学型院校办学特色。新办教学型院校趋同性很强,如果说我们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就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可见这一特征反映了教学型院校办学模式的开放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②

三、合作与协同理论为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合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乔尔·布利克(Joel.Bleeke)与戴维·厄恩斯特(David.Emst)。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冲突外更多是合作。合作随着经济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不论是个人之间的生活、劳作和科研,集体之间的发展壮大,还是国家之间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协同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共同工作的意思。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E.ansoff,1965)在其著作《公司战略》首次提出协同论,他阐述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作为纽带连接公司多元化业务,从而使公司系统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整体效应、结构效应或结构增值。协同这一基本概念在随后的岁月中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合作与协同论,为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战略管理中的合作协同效应是一种联合作用的效应,企业可获得大于由部分资源独立创造的总和的联合回报效果。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就是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结果。现代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从经济建设的边缘进入经济建设的中心,那么教学型院校从独自承担育人任务到与产业、科研部门结合育人,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教学型本科院校至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虽然高教法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对高校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明确的要求,但实际中差距甚远。不少教学型院校至今仍然是封闭性办学,仍然是四个中心即:“以教室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或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如果按照合作与协同论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与产业部门加强联系,让学生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体验实践经验,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创新,进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研部门联系让学生了解自已所学本专业的前沿动态,这些信息有助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还可使学生在产研部门的锻炼中发现问题,在创新思维中增强创业意识。由此可见产学研结合,应用合作协同原理就是要发挥1+1+1>3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过程中要努力达到的。就是要促进各方优势互补,寻求一种最适合的合作方式,能在合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协同,使合作的整体收益大于各自独立存在时的效益,才是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1.与合作教育模式比较

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纳德(Heman shneider)系统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叫“辛辛那提”模式,这一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为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一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主张合作教育应当在工程、建筑、设计等应用学科中开展,因为合作教育特别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合作教育在美国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安提亚克”模式,这是建立在全面教育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模式,其特征主张: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定期转换,不仅仅被看成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经验和操作经验的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被看成是促进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二是在学业方式上,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合作教育”模式推广一个多世纪来,开创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模式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所接受,但是合作教育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教学型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运用企业的资源,以完成学校不能提供的实践教学条件,这对企业职责来讲无可厚非。但是它只强调了企业为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强调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贡献,而没有强调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学校对企业则可以无所作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经营压力是很大的,它们对不能带来任何效益的时间和物耗是绝对不会去做的,我们现在搞校企合作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吃大锅饭”的企业搞合作,而绝大多数是与民营企业合作。教学型院校与企业搞产学研合作,要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理应要让企业有利所图。目前我国仍是穷国办大教育,发展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国家法律和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如果只强调企业职能,而不强调学校的职责,这是不公平、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这种合作其效果是很差的,也是难以维继的。而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就克服了这个问题。

2.与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模式区别

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包括:校办科技产业、引企入校、工学交替、基地合作教育、订单培养、横向科研项目、服务主导产业、围绕骨干产业开辟新专业、职业培训、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这些模式有些与研究型大学是同类交叉的,同类交叉主要是指有些产学研合作的表现形式相似,但有质的区别。

表1 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表

表2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区别

由此可见,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与高职高专、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区别体现在合作的内涵不同、合作的主体不同、合作的主旨目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科研的层次不同、合作的对象不同。从宏观层面、科研角度形象比喻“汽车理论”:研究型大学它的职能是负责研究开发汽车:教学型院校它的职能是负责生产汽车:高职高专它的职能是负责开车、修车和车辆运行。

五、建立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运行机制

产学研结合“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运行机制就是内外部关系其模式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工作方式与运行原理的总称。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产学研结合“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助推器。教学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首要的任务是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己任的。要使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利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1.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可使教学型院校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性,改变过去那种缺乏竞争的优惠、福利的办学模式,促使学校面向市场和社会开放办学,为教学型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2.引进市场分配机制

市场分配机制是效益和效率分配机制。它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不讲效益也不讲效率办学模式的破除。既可促使教学型院校走向市场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促使教学型院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水平。

3.引进市场的选择机制

这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比较机制。它可以较为充分地使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主体的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资源整合机制,选择各主体之间优势互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资源需要,并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向。教学型院校在进行自身内部改革之后,为实现其基本职能,实现教学型院校有限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走产学研结合等道路就成为必然选择。

4.引进市场优胜劣汰机制

这是市场活动中一种高效的竞争机制。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不是拉拉配,而是强强联合,能力资源的相互利用,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道理异曲同工。一个地方、一个企业需要发展,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的能力,没有相互支持的能力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这必然促使教学型院校进行改革,更好更快地发展。否则,教学型院校虽有区位优势,但不能变成办学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地方和企业按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就会舍近求远,这样就达不到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5.引进市场激励机制与调节机制

产学研结合的激励机制主要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各主体的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建立的机制,主要包括科技咨询服务和科技项目开发奖励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培训职工做出贡献的鼓励机制;为产学研结合做出贡献的双方人员的表彰机制。同时应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调节平衡与约束机制。产学研结合的调节平衡机制主要解决的是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矛盾和偏差问题,寻找产学研结合主体的最佳结合点。

六、建立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实施的政策与法规

1.建议国家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建立拨款资助制度和政府专项基金支持制度

构建教学型院校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的政策、法规就是对教学型院校在新形势下实施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型院校科研能力较弱,地方中小企业经济基础也比较弱的历史阶段,支持教学型院校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在校内建设起点较高的科研平台,围绕地方经济和企业需要开发的应用技术难题开展科研,这样既可把学校企业双方的科研力量聚集在一起,又可把校企双方的目标和利益统一到一起。既可为教学型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提供资金物资上的保障,也可为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样就为教学型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 ”深入持久地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议国家从上至下建立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管理组织机构

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学、教学质量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等诸方面,教学型院校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实践方案。

3.建议建立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 ”模式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是一种检验与评价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产学研结合各方以及社会都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检验与评价,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有“软”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正确与否、效率快慢、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校两个方面。政府与高校都应建立对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 ”工作的评估体系,以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 ”工作的规范开展。

注 释:

①李友清《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201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笫110页)。

②李友清《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201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笫111——113页)。

[1]杨金花.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经济发展自已的必由之路[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3).

[2]康君奇.高等学校实施产学研结合刍议[J].教育教学管理,2006.6(3).

[3]王琳.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5.

[4]何建平等.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5]黄璐.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类型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6]李红波,都丽娟.试论产学研结合中的高校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08,(7).

[7]刘春丽.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8]罗山,陈奕吟.新形势下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9]马宁,王立.企业主导型号产学研合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12).

[10]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11]邹广严.关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12]潘艺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与路径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13]宋艳.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0,(3).

G640

A

1006-5342(2012)08-0074-04

2012-05-09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880115)

李友清(1952-),原咸宁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现任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科教产学研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2022年11期)2022-06-22 10:15:42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