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2-08-15 00:53:48樊东光
关键词:集体主义境界人格

樊东光

(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集体主义思想首先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至上,这实质上却是维护个体利益的客观需要,其中涉及集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问题。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自觉性。但在现实中,存在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或矛盾。要取得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需要在正确认识这一差别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角度,将大学生个体利益需求的实现与集体的作用相联系,从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明集体的重要作用。

一、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角度入手来彰显集体的作用

这一角度的最大好处是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出发来认识集体的作用,实现从正面教育的角度向侧面帮助角度的转换。单纯的正面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它违背学生的自然心理要求。学生的自然心理是追求自由和舒适,正面的直接说教是为这种心理所排斥的。我们知道,教育要想起作用,需要教与学双方的良好沟通,特别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沟通。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学生渴望知道的内容,正面的教育都会受到来自心理上的抵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教育作用的发挥。要做好与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并用正确的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显然,放弃正面的直接教育,与学生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集体的重要作用,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维护他们的利益,要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违背需求层次理论。人格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创立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呈现出由低到高依次产生的规律性。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的心理产生某种需求时,给予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而学生是否具有某种需求则取决于客观条件。集体主义思想是较高层次的思想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可行,但必然会面临“学生没有心理需求”这一障碍,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可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需求。最后,它还违背情感交融规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最稳定的纽带,在教学中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生活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去处理问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会更加接近理想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时甚至能够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反之,如果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离开了情感因素,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脆弱,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知识、品德、教学能力等,其中情感因素应排在首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教学效果一定不会理想,也一定不会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集体主义教育尤其如此。

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怎样达到对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呢?我们需要把这个过程具体化。

个人的利益是具体的,集体的利益是抽象的。从认识的规律来看,以认识个人利益为起点,更容易由浅入深地看到两者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离不开正确认识个人利益的问题,因为集体利益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人正当利益得以实现的保障条件。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维护集体利益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我们强调要从维护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来强化集体主义观念的理论依据。什么是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而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这样看来,每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很清楚了,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人们还常常认识不清这个关系,甚至还把两者对立起来呢?这主要是由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所致,或者说是由个体的认知差异决定的。集体利益强调的是个体的长远利益(或叫根本利益),是每个个体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如果每个个体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我们所说的教育活动,就是通过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来达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在教师这方面,如何通过恰当的调控来确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与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要求相一致,这既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相关,更离不开教师的具体调控。

个人加入一个集体组织的主观动机与维护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从维护大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与这样的主观动机是一致的,会大大提高每个大学生接受集体主义观念的自觉性。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不断端正这种动机,把个人追求的利益提高到符合集体利益要求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以法律规定为标准,即必须通过合法的手段和途径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利益才是为集体组织所认可的。

二、用传统道德思想说明“大义”的社会价值

这是通过传统道德思想将学生个人与学生集体相联系的方法。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正是我们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恰当地利用传统道德思想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再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地引导,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传统道德思想中,“小利”与“大义”是代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两个词,“见利思义”是处理这两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要求。要正确认识两种利益关系,真正做到“见利思义”,只能从自身的修养开始,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线索。这无论对于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还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是要把道德看作一种能力。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己”与“人”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强调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而且有利于启发大学生对道德问题关注的兴趣。道德能力是一种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来实现。孔子认为道德是人们对天理(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这自然需要较高的认识能力。我们用知识和能力来吸引大学生关注道德问题,通过解决道德问题来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能力,这就为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也就更容易了。培养道德能力要着眼于全局和整体,要在自己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中考虑问题,要以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则。

第二是正确认识“仁德”的要求。仁德是一种善的品格,其基本属性是关爱他人。对于“仁”的内容,孔子是在与其弟子们的交流中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的。孔子善于因人施教,不同的人在向他请教同一个问题时,他会因人而异,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概括来把握“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德与天道(客观规律)有关,客观的标准就是天道。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就是具有仁德的表现。这种思想符合集体主义的要求,集体主义思想的内容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就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因此,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是天道的要求,就是具有仁德的表现。从个人的修养出发,启发学生对仁德的追求愿望,能够较容易地与集体主义教育问题相连接,使集体主义教育以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在学生的思想深处起作用,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正确认识整体利益在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地位。在我国传统优良道德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注重整体利益,特别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基本思路是在人伦关系中强调责任意识,把维护整体利益作为个人最重要的责任,以此确保整体利益的实现。《尚书》中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些角色都是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从家庭入手来研究道德要求的内容,是由家庭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较为简单,家庭的问题解决了,达到了和谐的状态,社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发现,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要求都是从维护家庭整体利益的要求提出的。作为家庭管理者的父亲,最重要的是遵守道义,按照道义的要求来治理家庭。具体地说,父亲要成为道义的化身,为家庭成员树立一个榜样,要通过自身的修养为家庭成员塑造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形象,并以此来最终征服所有家庭成员。当子女们长大成人后,再认真凝视自己的父母时,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皱纹和白发时,内心会异常酸楚,这是由于父母为“家集体”的无私奉献所致。“五教”思想对家庭中的不同角色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这些要求都是以“家集体”的发展为前提的。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发,维护集体利益是一个总的要求,如何把这个要求具体化到每个成员身上,就成为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后来,孟子又提出了“五伦”的思想,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把以集体为核心的思想从家庭扩展到全社会,用社会责任来制约社会成员,明确了“社会集体”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道德人格构建的客观需要说明集体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所以完整的人格一定要符合人的社会性要求。集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正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所以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人格塑造是大学生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通过这一途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角度的转变:把直接的集体主义教育变为间接的集体主义教育,把外在的强制灌输变为内在的自我需求。要使这种转变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把人格塑造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密切联系具体化,在人格塑造中突出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为大学生塑造自己独立、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创造条件,为他们早日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首先,要从道德境界的角度对道德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道德人格赖以构建的基础。道德以“己”与“人”的关系为主线。沿着这一主线,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无己境界、忘己境界、后己境界。正确认识这三种道德境界,对大学生形成理想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帮助。因为道德的主线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道德境界所反映的就是个人处理这种关系的基本状态,不同的道德境界就是个人处理这种关系的不同状态(或水平)。无己境界就是有人无己。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这样道德境界的人是极少数,因为克服自己的物欲实在太难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可以作为自己道德修养的远大目标,虽然能够达到这种道德境界的只是极少数人,但作为道德修养的动力,这一远大目标还是具有普遍激励作用的。忘己境界就是为人忘己。这是道德的中间境界,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较为理想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道德境界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因为憧憬未来、追求卓越是他们的普遍心理倾向,这就为达到这种道德境界提供了可能。后己境界就是先人后己。这是道德的基本境界,是道德修养所应达到的基本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达到这种道德境界应该成为一项基本要求。从道德境界的角度来认识道德问题,可以使大学生把握道德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构建自己的道德人格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

其次,要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培养道德思维。社会热点问题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争议往往是围绕道德问题展开的,这是由不同的道德观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认识、争论、思考等过程,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这对于培养正确的道德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要在对现实表现的管理中培养道德习惯。对现实表现的管理,就是把学生的现实表现纳入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表现对道德评价具有直接影响,以促使他们重视做人的实践。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大学生的现实表现可以为我们提供他们既有的道德人格状况。了解这一点,能够使我们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我们往往对教育活动以时间段来区分,各类学校都以学生在学校、在课堂的时间为主,在大学教育中更是如此。从道德人格的培养上来看,这种情况是很不利的,虽然课堂教育也非常重要,但道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因此,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就需要从课堂教育扩展到对现实表现的管理,这是增强道德人格培养的针对性、取得更好培养效果的客观需要。

最后,要明确教师在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中的主导作用。《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告诉我们,宣传和弘扬高尚的品德是大学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把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新人,是大学教育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人格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道德榜样,传授道德经验和修养方法,既要教书育人,又要为人师表,既要讲得好,更要做得好。道德经验是人们对道德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道德经验来自教师的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相比,道德经验更具有直接性,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传授一种道德观点或道德主张时以自己的道德经验为依据,会促使大学生更容易、更迅速地接受它。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集体与个体存在着辩证关系,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也较为复杂。要想取得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必须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切入点,设法把个体与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1]大学中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论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杜鸿林.国内外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3).

[4]萧成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和改进集体主义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5]史素花.新时期集体主义之我见[J].理论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境界人格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品“境界”
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慎独的境界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4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7:00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