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2-08-15 00:43:38姜志强
关键词:政治改革发展

姜志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姜志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继承并大大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发展思想,并使中国政治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主要体现在政治发展的途径、方向、动力以及策略方法等四个方面。两代领导人前后相继的探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毛泽东;政治发展思想;继承与发展

在新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前后相继的探索,中国初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国政治已经发生的变化,更好地把握和解决现实政治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思想,尤其是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廓清其思想演化理路。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政治发展的探索,基本源于对毛泽东政治发展思想以及毛泽东晚年政治发展错误的历史反思。两代领导人对政治发展的探索思想内容丰富,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比照,揭示出这种历史超越,本文拟从政治发展的途径、方向、动力以及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关于政治发展的途径

毛泽东一向把政治革命视为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并用革命的方法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毛泽东认为革命发展是分阶段、不断进行的,直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毛泽东将“不断革命论”从政治领域延伸到了经济、文化和技术领域,提出“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一个”[2]349,其实质是用革命的思维解决经济、文化和技术问题。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干部和群众经常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减少骄傲情绪,想骄傲也没有骄傲的时间。新任务压来了,大家的心思都用在如何完成新任务的问题上面去了。”[2]350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也提出过改革的设想。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以及暴露出的缺点和错误,他提醒大家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等等[2]215。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他多次谈到改革,指出我们要“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共产党员应做“立志改革的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要同党外的一切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共同工作[2]275。这期间,毛泽东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如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健全法制、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进行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并尝试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但是,政治改革并没有成为毛泽东推动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经济上的剥削阶级和政治思想上的剥削阶级,鉴于社会主义中国存在产生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基础,他认为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铲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及党内代理人,创造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基础,而革命的首要对象则是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一错误认识不断升级的结果,便是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可见,政治革命是毛泽东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这一做法曾经极大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而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他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政治改革渐渐淡出,政治革命恢复为常态,之后的政治革命逐渐丧失了建设功能而走向反面。

在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上,邓小平肯定了一定时期政治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认为在和平建设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不应是政治革命,而要通过政治改革进行。

邓小平的逻辑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确存在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但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体制上。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主要是经济体制存在问题,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主要是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政治发展,必须从体制入手,实行体制改革。而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从社会基本矛盾推导出体制改革,邓小平这一思想大大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邓小平所倡导的政治改革,尽管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政治革命一样都具有革命性,但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适应和平建设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因而可以视为是对毛泽东“革命”思维的终止。这种做法顺应了时代时势,终成中国政治发展正途,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关于政治发展的方向

在政治发展的方向上,鉴于近代以来中国基本丧失独立自主、政治专制腐朽、经济落后贫困、人民无自由平等、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缺乏权威和秩序的情况,毛泽东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统一、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化新国家。毛泽东认为,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要“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3]。在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夺取了政治权力后,毛泽东主张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建国后,毛泽东以实现国家富强为根本目标,以民主政治为基本方向,按照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理论指导,进行民主政治的初步探索。在国体上毛泽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政体上,毛泽东将马克思所创立并经列宁发展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进了政权组织、领导体制、决策方法和政治生活之中。

尽管毛泽东在政治发展上非常重视民主,并初步构建起人民共和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毛泽东骄傲情绪的滋长以及对民主认识的限制等,促使他逐步把民主视为一种单纯的手段,所以,五十年代中期后,他对政治发展的探索实际上并没有再深入下去,反而事与愿违,出现了严重倒退,一些与民主对立的东西,如个人崇拜、家长制、一言堂、专制行为、官僚主义等反倒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由于所处国际环境的险恶以及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毛泽东在其晚年时期,思维日趋保守,将国家的政治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他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名为“文化”革命,实为阶级斗争,根本目的则是维护自己一手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新设定政治发展的方向,他的探索显示出进步的思维和乐观的心态。邓小平重新审视国家的安全状况,认为尽管对国家安全的内外威胁仍然存在,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稳固,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也不会爆发。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此就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面对“文革”后政治高度集权和严密控制所造成的体制功能失效、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活力缺乏、经济停滞不前的状态,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在对建国后政治发展教训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4]168他主张将“继续努力发扬民主”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4]176。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把民主建设的内容纳入党的基本路线中,提出我国政治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470。邓小平对政治改革目标的设定,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和人们的民主愿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激发社会活力。不管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应或完全适应今天更加深入的改革,但无疑它是符合历史趋势的。

邓小平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某种意义上是对毛泽东一度中断的民主探索的接续和深入,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和历史连贯性。

三、关于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政治发展动力上,毛泽东的思想有一个回环反复的过程。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一直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作为推动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不久,毛泽东对发展动力的认识开始改变,认为虽然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6]。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显然,毛泽东认为解决当前主要矛盾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真实状况。

可惜,这种认识没有坚持下去并很快发生了回转。1957年之后,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之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阶级斗争也随之扩大化。在毛泽东“阶级斗争为纲”思想影响下,全党愈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把社会上的一切动向都视为阶级斗争的出现,把党内一切分歧都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把国内阶级斗争视为国际阶级斗争的反映。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导致群众性政治运动日渐频繁激烈和规模扩大化。

从革命时期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到社会主义建设最初将生产力发展不足和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再到60年代前后再次将阶级斗争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回到了出发点。但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时期可以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导致政治发展陷入歧途。

鉴于阶级斗争理论导致的严重后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果断放弃“阶级斗争动力”论,将经济问题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并基本恢复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重新确立了改革的顺序和重心,主张以经济发展而不是以政治为中心和先导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邓小平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先导,不但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更主要的是能够强化经济上的激励机制,使广大群众从改革中获得物质利益,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增强群众的政治认同,使政治改革获得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以此顺利推动改革发展。

在改革实践中,邓小平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以此为动力来推动政治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对于政治改革,邓小平反对那种以为经济改革搞好了政治改革自然而然就搞好了的错误观点,主张“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7]164在具体操作中,把政治改革寓于经济改革之中,使政治改革服从和服务于经济改革,进行适应性改变,按照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政治改革的内容、重点、时机和步骤,使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刺激和推动下逐步得到深化。

邓小平对政治发展动力的认识和思路,是对毛泽东原来正确思路的继承,也是对其后期错误的纠正,这一思路和做法突出了经济的中心地位,适应了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

四、关于政治发展的策略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生涯和政治生活中一直非常重视策略。在建国后的政治发展探索中,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政治发展的策略,但综合他的思想和实践,可将其政治发展策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组织上的全能主义。鉴于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传统制度崩溃,社会陷入全面危机,以及传统思想和常规方法的失效,有些仁人志士认识到,要克服国家面临的全面危机,必须进行社会、国家和组织制度的改造或重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毛泽东自觉运用了被某些学者称为“全能主义“的发展方式。在建国后全面改造社会的运动中,通过这种全面控制的方式,最终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应该说,在经济落后情况下,这种体制模式可以发挥其组织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尽快实现社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追求,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体制模式的缺陷,如缺乏竞争和活力、官僚主义盛行、公民权利无保障等,也逐步暴露出来。

第二,速度上的激进主义。建国后,为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毛泽东以及其他领导人心态上非常急切,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的、全方位的快速变革。为适应这种变革,毛泽东频繁发动群众运动,以此进行社会秩序的整顿、思想意识的改造、政治秩序的统合和经济建设的推进。同一时期,毛泽东对国内斗争形势的估计逐步偏“左”,伴随这一“左”倾错误而发生的群众运动,又加深了“左”倾错误的程度,二者交织在一起,对政治发展的健康态势造成严重损害。

第三,领导方法上的个人权威。毛泽东在成为党的主要领袖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坚持民主的作风。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对他的个人崇拜发展起来,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顶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毛泽东逐步将个人权威凌驾于领导集体之上。并推动整个政治体制、领导体制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权力更加集中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又取代了党的系统和党的领导,成为实际政治运作中的政权组织和领导体制。在手段上,毛泽东所提倡的“四大”及之后形成的大批判方式,也在心理上对人们构成一种震慑,加强了个人权威方法的实际效果。

与毛泽东时期政治发展的策略完全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运用了全新的政治发展策略,概括如下:

第一,发展方式上的一元主导和有限控制。改革以来,邓小平一方面继承了某些旧体制和旧资源,保持了对社会强大的整合力,使之对社会发挥主导性。另一方面将政治权力从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和层面撤出,主动进行权力下放,大力鼓励人们的参与,并注重对社会进行法制规范。这种思路极大提高了社会自主性,激发出社会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速度上的渐进发展。在探索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意识到我国政治改革的难度,因而不赞成完全打碎重建,而是主张“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252为打破僵局,取得突破,邓小平注重发挥群众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并注重总结和推广。同时,他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先通过试验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待一点突破、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行范围,直至全面推行。这种积极稳健的策略有助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政治发展的循序渐进。

第三,领导方法的理性权威。在改革的探索中,鉴于毛泽东时期个人崇拜的教训,邓小平主张树立中央的权威、党的领导集体的威信,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反对对领导人“无原则的歌功颂德”[5]109。他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袖终身制”[8],注重法治建设,反对任何人、任何政党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个人权威问题上,邓小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主张突出个人作用,反对“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7]272。这些主张和做法,既保持了权威又有利于发挥集体和群众智慧,同时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中国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被许多学者称为世界性难题,制定适当的策略殊非易事。邓小平所制定的政治发展策略,是对毛泽东政治发展策略的突破和超越,适应了新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需要,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才能”。

总之,尽管毛泽东在他晚年对政治发展探索中,错误的东西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错误和挫折也是难以避免的,而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探索是开拓性的、奠基性的,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他晚年所提出的许多好的思想,也为后人纠正其晚年的错误作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准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所进行的政治改革探索,概括起来讲就是:把毛泽东提出来、设想过但没有去做的事情做起来,把毛泽东做错的事情改正过来,把毛泽东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进一步完善起来;做好毛泽东没有遇到过的新事情。正如邓小平曾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要继续发展。”[4]30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邓小平所发起的政治改革,对此人们恐怕没有什么疑义,而从历史角度看,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历史补偿。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65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42.

On Deng Xiaoping's Innovation of Mao Zedong's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s

JIANG Zhi-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Mao Zedong conducted a pioneer exploration.There's no doubt that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Deng Xiaoping inherited Mao Zed-dong's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s,and developed it in four aspects:the approach,the goal,the motive power and the strategy,which tremendously promote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ng Xiaoping;Mao Zedong;political development thoughts

A8

B

1001-9146(2012)02-0035-05

2011-12-2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08MLZB003Z)

姜志强(1971-),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猜你喜欢
政治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