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来 刘 娟 孙佃军 李江苏
(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江苏 淮安 223002)
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理生理异常的症状。近年来,小儿厌食症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厌食病因也错综复杂。2009年2月~2010年7月我院门诊治疗小儿厌食症195例,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门诊就诊的小儿厌食症患儿356例。婴幼儿为195例,其中6个月~1岁76例,1~3岁119例;男112例,女83例。所有病例病程均超过1个月,除外器质性病变、神经性厌食、缺铁性贫血、微量元素缺乏、药物中毒等疾病及排除饮食习惯、家庭环境因素。主要症状:食欲不振195例,合并呕吐38例,合并腹胀52例,合并腹痛30例,合并便秘20例,合并生长发育迟缓10例。对符合以上症状的患儿进行末梢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HP抗体阳性45例,占23.08%(其中1岁内12例,占26.7%;1~3岁33例,占73.3%)。
1.2 治疗 对45例HP感染阳性患儿采用抗HP感染三联方案,其中奥美拉唑0.6 ~0.8mg/(kg·d),阿莫西林 50mg/(kg·d),分3次,克拉霉素15~20mg/(kg·d),分2次,疗程2周;对伴有呕吐者加用吗丁啉混悬液0.2~0.3mL/(kg·d),分3次,饭前口服。对所有治疗的患儿跟踪观察,1个月后复查HP抗体。对HP感染患儿父母、祖父母及直接接触的亲戚同时检测HP抗体,HP抗体阳性42例,同时予以抗HP治疗。
45例HP感染的婴幼儿,给予抗HP治疗后,患儿厌食情况均有改善(有效表现:食欲增加,进食量增加,偏食改善,体重增加)。抗HP治疗1个月后,复查HP抗体,HP抗体转阴性39例,有6例未转阴性。
婴幼儿厌食病例病因十分复杂,常见的如家长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添加辅食过迟、贪玩、偏食、挑食等原因造成。本文结果显示,对不明原因厌食的婴幼儿作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3.08%,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造成婴幼儿厌食的重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致病因子。HP影响胃动力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归纳文献所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变与胃肠动力有关的胃肠激素的释放来影响胃肠肌电活动和运动功能[1]。②改变上消化道对腔内刺激的敏感性来影响空腹和餐后运动状况。③改变上消化道腔内或局部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改变相关胃肠激素的浓度发挥影响胃肠动力的作用。HP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在不同个体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不同,但与临床症状有关。不少研究发现,HP阳性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增高,生长抑素显著减少,胆囊收缩素升高。根除HP后这些胃肠激素的变化发生逆转,并与症状的改善相一致。
上消化道动力障碍与HP感染有关。如上腹饱胀、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根除HP后这些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国内有报道[2],HP感染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胃排空。根除HP后胃排空障碍减轻。本文资料表明,抗HP治疗后,患儿厌食及伴随症状均得到改善。
儿童是幽门螺旋体的易感人群,可能与控制胃酸分泌,免疫功能低下有关[3]。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在不同的人群中,儿童感染率为10% ~80%[4],10岁前超过50%的儿童有感染。感染最有可能在患儿幼时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感染HP可能与家庭内密切接触及某些生活习惯(如口对口的喂养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养)有关。HP感染随年龄增加而提高。HP同一菌株在家庭内的传播现象存在,形成家庭内高度聚集现象。父母或密切接触的其他家庭成员是婴幼儿HP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本文报道HP抗体检测家庭成员占93.3%(42/45)即说明这一点。
在婴幼儿HP感染的治疗中,我们体会:与父母或家庭密切接触的人群有HP感染者必须同时治疗能提高患儿HP根治率。本文资料表明,有6例患儿治疗的HP抗体未转阴与家庭成员未同时治疗有关。家庭内传染源不根除,则连续不断传播的机会随时存在。要提高根除率必须要了解家庭内感染情况,高度重视与婴幼儿同时治疗。
[1]靳 蓉,米 莉,庞勤辉,等.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胃肠激素的变化[J].实用儿科学杂志,2006,21(7):406
[2]黄开宇,卢华君,胡伟国,等.HP感染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06,10(4):808
[3]蒋丽蓉.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8):594
[4]栾 琼,黄云英,陈世耀,等.加拿大儿童HP感染处理指南解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