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丽
(南昌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从第二语言到第三语言习得的思考*
黄 丽
(南昌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本文综述中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从第二语言(英语)到第三语言(日语)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相互影响作用,探讨多语言学习的启示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研究。结合目前第三语言(日语)的教学现状,让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重视对比语法、语用教学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语言迁移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语言;第三语言;语言迁移;语用教学
随着学习运用两门以上的外语学习者日渐增多,在新一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已习得语言间的相互作用比起单一外语学习者的作用更为复杂。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多语言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经验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语言之间的相似及其差异的影响。一般根据语言所习得的顺序,具体将学习者的母语称为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第一门外语称为第二语言,第二门外语称为第三语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第二语言(英语)的习得过程中,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会起迁移作用。同时,第二语言对第三语言(日语)以及已经学过的外语对后来开始学习的外语也具有相反的作用,即对第三语言的学习进行各种类推。导致相同之处易学,不同之处难学,不同之处便是学习者易混淆、犯错之处。因此,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注重语法教学转移到语用教学上。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的基础情况下完成的。学习者对已习得语言的一般知识和整体的认知能力越高,即熟练程度越高,语言的习惯和意识就越强,这些因素都会对新语言的学习系统及习惯的获得产生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在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受到所掌握的第二语言强烈的影响。特别出现在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容易产生借用、替代、与目标语的交替、过度简化、过度运用和理解方面的错误等等。美国学者Odlin(1994)在其著名的《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一书中全面独到的阐述了: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同时,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影响和普遍语法的关系。因此,不能忽略多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第三语言(日语)的习得过程中,的确存在由母语和英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以日语翻译(中译日)教学为例,学生的错误集中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而且句法、语序排列的错误明显多于词汇方面。经过问卷调查得出,主要是由于语言迁移作用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据统计,由英语负迁移影响产生的错误数量要略大于母语,这是由迁移现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般认为,英语和日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属语系完全不同、句式语序也完全不同;而汉语和日语的词汇某些方面相似、易混用。因此,把这种错误的对比分析方法运用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增加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结构和文化的敏感程度,有针对性地对两种外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容易产生迁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强调,通过重点讲解或操练等,克服由已习得语言知识负迁移引起的困难,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出现。希望本文能够在实践方面帮助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日语,同时辅助第二外语日语教师如何改善教学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语言迁移的规律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第三语言(日语)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认为它是第二语言的补充,没有第二语言那么重要。这就在观念上存在着一些劣势。更为突出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日语时,觉得很有新鲜感,是因为日语有着与母语和其专业英语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逐渐深入学习后发现,正是在这种不同背景和习惯下的日语,有独特的、复杂的语言规则和语法体系,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外,有研究结果显示:(1)第二语言中的策略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三语言(日语)学习中的策略使用,其中记忆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2)第二语言与第三语言(日语)的学习要求及目标不同。(3)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与第三语言(日语)的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者仍然不能将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用到的所有策略成功地转移到他们的第三语言学习中。因此,培养学习者的策略意识,灵活适当地运用学习策略,可以为自主学习提供某些启示。
就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二外主要有两个目的:就业、考研。这两种目的对于日语教学的要求显然有很大差异。就业偏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而考研则偏重于应试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制定颁发的教学大纲,各高校相应确立了二外课程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使学生多一种与他人交流的手段,并可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同时,要求掌握日语的初级基础知识和初级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特别重要的是掌握自学日语的方法。但遗憾的是,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学时十分有限,虽然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方式相对保守滞后,教学效果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市场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远没有达到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日语教学的重点应在教学方法上,而对学科定位的认识及分析是为优化教学方法服务的。
语言学者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由四个参数组成,并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语用能力指的是学习者不仅能产出符合语法的句子,同时他的话语必须在一定语境中是恰当得体的。外语教学传统上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现在的教学研究在重视语法教学的同时更关注语用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也就是说,语法教学的效果是有局限的。当学习者的语法能力提高了,语用能力并不是自然地跟随其发展提高的,而是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教学与培养。因此,在第二语言及第三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运用语用教学是必须的,甚至开展语用教学指导是紧迫的。虽说有关语用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但近期这类研究正在升温,已经成为国际二语习得界的热点。不同教学方法效果的比较研究通常都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明晰指导和隐含教学。这类研究包括对语用惯用型,主张、请求和命令等语言行为的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明晰指导对语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并且教学效果明显超出隐含教学。因此,语用要教也可教的观点应在第三语言(日语)教学上得以应用。明晰指导通常是用两种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开始阶段提供相关的元语用知识输入,如不同语境中同一语言项的用法、特征和区别,或引入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等,以引起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充分注意,使学习者通过理解、领会建立起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对语言知识各方面的摄入;另一种是创造真实或模拟语言环境,提供交际机会。语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讲授关于语言的知识,更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交际机会,即语言输出,使语言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接触到真实使用中活的语言,才能培养真正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用以取代已习得语言知识,促成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交织、融合、重组成新知识结构。
语言迁移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只有在不断地接触、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同时,才会更多的使用外语规则。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首要就是提高语言技巧。语言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过程,也是一个交际过程。在交际中学习语言,在交际中掌握语言。同时利用学习者自身的感性经验,结合语言规则,有意识地学习并运用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与多层次的交际能力。语言学专家也指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要排除语言障碍,顺畅得体地进行交际,就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切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运行都应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结合目前第三语言(日语)的现状,改变教育模式。丰富和拓宽语言知识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强化学习的动机,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环节主张设计场景、以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日语小游戏、角色表演、日剧欣赏等,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趣味性、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真正体现师生互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实现完成目标任务,感受语言学习的成功和愉悦。另外,教师应摸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充分的语言素材,利用多媒体手段,获得真实的语境知识,拉近距离感,促进灵活掌握外语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获得有利的语境知识。只有长期在这种大量的语言接触条件下,才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正确语感,减少母语及第二语言迁移所造成的语误。
总之,语言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多门语言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不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它都影响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掌握程度。第二语言(英语)熟练掌握程度相对高的学习者,会更加有意识的、主动地将第二语言(英语)习得的经验运用于第三语言(日语)的习得过程中。从教育的观点来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就是在一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利用语言迁移与语言习得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语用能力培养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教师应积极改变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更好、更全面地培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三语言(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1]课程教学要求研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1~64.
[2]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2~176.
[3]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pride,J.B.& Holmes(Eds.) ,Social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69 ~293.
H0-05
A
1006-5342(2012)05-0048-02
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