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文学科特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2012-08-15 00:53冯石岗贾建梅薄建国
关键词:人文学科思政课理论课

冯石岗,贾建梅,薄建国

(1.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2.唐山广播电视台,河北 唐山 063000)

教育理论与实践

把握人文学科特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冯石岗1,贾建梅1,薄建国2

(1.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2.唐山广播电视台,河北 唐山 063000)

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政课属于“人文学科”,它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图不同、目标和方向不同、思维的视角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简单地采取“科学”教育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素养。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选择:一是要观念转变,可概括为四个方面: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健全思维;坚定信念。二是要齐抓共管,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三是要积极探索新模式。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考—研—做”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在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做的不够。从教学实践中看,搞清楚人文学科的特质,对于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搞清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学科分类上的根本区别,把哲学等人文学科当科学来讲,没有针对人文学科的特质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人文学科的特质

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制和学科分类,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文科)与自然科学(理工科)两大类。这种分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人文视为科学,并称之为“人文科学”;二是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一类的东西,有时甚至把人文学科完全并入社会科学;三是认为社会科学比较接近于所谓的“人文科学”而区别于自然科学。这种观点我们沿用了很多年。最近,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种分类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人文并不属于科学。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科学”的英文对应词叫做“humanities”,而“humanities”根本就不属于科学(science)。从西方古典时代以来,“humanities”主要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将它翻译为“人文学科”。[1]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而人文学科则与之相区别。

(一)人文学科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图不同

一切科学的目的都是要揭示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普遍性的知识,主要回答的是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等问题。而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要探寻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它所要表达的是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导向,所要回答的是“应如何”的问题。

人类的认识有两种体系:一是知识体系,二是价值体系。前者以客体为研究对象,得到的是关于客体的规律性认识,一切科学研究成果都是知识体系;后者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人文学科就是这样的价值体系。科学研究所要探寻的是事实,是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人文学科所要探寻的是过程,其重要性不在于探寻的结果而在于探寻的过程。当然,人文学科也要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但绝不止于此,它所要揭示的是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这种永无止境的挖掘和追问是不断生成着的过程。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寻正是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二)人文学科和科学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不同

一切科学因为要发现一般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时总是致力于“抽象化”或“普遍化”,即把个别事实归结为某种规律的作用和表现,从而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人文学科则不同,它在研究对象时总是致力于“具体化”或“个别化”,强调和珍视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东西,发现并挖掘对于人的生存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都是如此。它们都是在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时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自然科学的追求目标和方向是“抽象化”或“普遍化”,而且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旨在发现支配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尽可能普遍的规律,并力图用这种普遍规律去解释个别的社会事件。总之,“抽象化”或“普遍化”与“具体化”或“个别化”是一切科学与人文学科在追求目标和方向上的重要区别。

(三)人文学科和科学考量事物的思维视角不同

各门科学都以探寻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为己任,这样一种旨趣决定了一切科学的思维方式都必然是实证的,即必须通过实证研究,用实验或实证材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想,因而它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实证的,其中尤其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人文学科中那些体现人文精神的命题大多是一些价值命题,例如,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丹纳的“艺术是一种既高雅又通俗的东西”等等命题既不能从事实命题中推导出来,也不可能用经验予以验证,它们都是非实证的。

总之,人文学科的特质在于:从研究的目的和意图看,人文学科主要不是研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是要表达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追求的目标和思考的方向看,人文学科主要不是探寻事物的普遍规律,而是要探寻事物的普遍规律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从思维视角看,人文学科的研究结论会因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其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不可用经验和实证材料予以证明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功能

(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价值和功能不同

高校思政课作为人文学科,主要不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是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素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学科分类看,它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镜决定的,从而弄清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从基本原理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四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基础”课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纲要”课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概论”课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四门课程功能独特,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2]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价值和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这些内容都属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各种专业课对科学素养的培育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就必然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具有的特殊性。

思政课的教育主要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思想的认同;主要不是探寻客观事物普遍性、共同性、抽象性的规律,而是探寻事物的普遍性、共同性、抽象性的规律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应怎样”。

在当前,我们就是要理直气壮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培养和造就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既有科学知识与技能,又志存高远,心中装着祖国的未来;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只有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不够的,因为这种思想的认同、价值理念的培养比起知识的灌输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而且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基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要将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培养和教育成为具有共同价值理想的人,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逻辑使人缜密,伦理使人高尚,哲理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具有这样的价值和功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重在加强人文学科教育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德为先。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现象。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原教育部长周济曾深刻阐述了这个道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而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3]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渠道,主阵地。

三、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首先是观念转变

人文学科的特质是告诉学生“应怎样”,而不是“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观念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完成观念转变的过程是有规律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4]一般说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做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化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

一是获得知识。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革必然以知识体系作载体,在学习、理解、辨析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转变旧的观念,形成新的认识。一定的人文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必不可少的,脱离严密的知识体系,观念变革就成了无本之木。问题在于,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为转变学生观念服务的,知识是载体而不是目的,如果把思政课的“知识”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就是本末倒置。必要的知识是要学、要记的,但让学生获取必要的相关知识是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服务的,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定要给“知识”赋予生命,插上“意义”的翅膀。

二是掌握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知识是人类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经验结晶,对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人类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观念变革是有规律的,掌握规律的过程就是观念变革的过程。观念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引导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收获知识的基础上,感悟人生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思政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三是健全思维。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是思维训练过程,也是思维方式形成和完善过程。这个过程集知识内化、心灵感悟、思维模式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一体,是培养成熟人格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没有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健全思维水平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思政课说到底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坚定信念。从知识的获得、情感的认同到观念的变革;从正确思维方法的把握到理想信念的形成,最终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作为世界观层面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化过程。最终收获做人的原则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到行为方式的内化是衡量思政课实效性的最高标准。

(二)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要齐抓共管

思政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为宗旨,这种特殊的价值取向决定,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的思政课是主渠道,但不可否认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尴尬的5∶2效应:学生在学校上五天的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双休日接触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将学校的正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年轻大学生世界观还在形成时期,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公平正义、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会有效地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对于人类快速创造物质产品,满足人类的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理工科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过分强调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而忽视教育的整体性,导致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5]这种分离也是导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同等重要。自然科学培养人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人文学科则培养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二者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于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同样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总体上属于人文学科,承载着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任务。要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机构建制上高度重视,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强有利的物质保障。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教育学原理上讲,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是主体,又是主导,因此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人文学科的特质看,思政课有着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具备特殊的素质:

第一,优良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责任感。坚定的政治信念教育是思政课的特殊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专业课教师可能无足轻重,但对于思政课教师是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的政治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一个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不会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激情和热情的,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对于能否讲好这门课至关重要。

第二,拥有通古博今、驾驭课堂的业务本领。过硬的业务本领是驾御课堂,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关键。思政课的特点是进行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的教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精通历史,知识广博,谙熟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可能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知识的获得到情感的认同进而达到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取向。

第三,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思政课不同于自然科学,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实验实证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门科学或技术,而是通过理论说明,理论联系的思考达到思想的认同、价值理念的形成,这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根据思政课的特点,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严格选拔、经常培训思政课教师。一要把好入门关。设置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把那些政治信念坚定、知识广博,又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的人吸收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中来。二要进行经常性的政治信念教育。人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思政课教师要进行经常的理论和政治信念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先灌输给教师,然后才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给学生。三要建立健全流动机制。让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有序流动起来,不断增添新的血液,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又充满热情的年青人及时吸收到这支队伍中来,让那些已丧失政治热情和责任感的人及时退出这个队伍,以保证这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要积极探索新模式

根据人文学科的特质,思政课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想的认同,理想信念和科学价值理念的养成,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套“教——学双主动”新模式。河北工业大学的做法是,建立教、学、考、研、做一体化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创建“教——学双主动”模式,[6]实现了课堂授课和网络交互结合,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授课主要内容、阅读书目和必读文献、视频资料和考核重点、思考题目和平时作业传到网上,实现了问题解答、师生对话、期末考试等都在网上进行。

教——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人文学科的特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以专题教学为主的多种形式,使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接,重点解决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胜过一切责任感。”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对话辩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问题兴趣和关注,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布置课下自学、阅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观念转化的殿堂。

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国外教育学理论中有一种“主体间性理论”,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和学双方都是主体,“教”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教育效果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新模式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应试学习模式,在与教师双向互动中养成爱学习、勤思考的良好学风。双主体理论告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是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养成。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必然是在正确理论与旧有观念的碰撞中实现,不独立思考,理论没有入脑是无济于事的。

考——制定形式多样的考核规则。新模式改变了原来的考试方式,变最终一次性考试为分散式考核,平时成绩通过提问式、答辩式、热点述评等课堂回答问题和网上师生交互、网上完成作业等形式考核,在一点一滴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能力。期末考试则统一在计算机房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对整门课基本原理的理解。考核的重心是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对社会问题分析评判的价值理念。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弹性大了,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灌输相对少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大了。这种方式恰恰是符合人文学科特点的学习和考核方式。

研——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采用专题式形式,分基本原理、现实案例、理论前沿和思考问题等四个模块,开展研究式教学。既将基本原理讲深讲透,又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还要介绍本章节基本原理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难点,最后给学生提出带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教师的研究式教学带动学生研究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做——“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模式。[7]这种“知行合一”的模式,主要是探索一种将思政课学习的理论与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增强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思政课实践环节一条龙模式。思政课第一门课布置,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固定一个社会调查基地(一般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乡),按思政课开课的时间顺序,按课程要求,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交流评议。四年下来,思政课结束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所学理论巩固了,对家乡感情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更透了。

由人文学科的特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所决定,必须转变把思政课简单地当一般科学对待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思考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实效性的方法路径,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汪信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 [J].新华文摘,2009(18):38.

[2][3]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8,4.

[4]韩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7.

[5]黄文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56.

[6]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社科部思政课“教、学双主动”模式启动 [EB/OL].http://skb.hebut.edu.cn:8888/newsdetail.asp?id=54.

[7]冯石岗,王富强,高京平.用“知”、“行”统一观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 [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17-18.

On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s from Disciplinary Nature

FENG Shi-gang1,JIA Jian-mei1,BO Jian-guo2
(1.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2.Tangshan Broadcasting Televisionstation, Hebei Tangshan 063000,China)

Having a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s the precondition to comple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ll.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curriculum belongs to the genre of "humanities".Comparing to scientific knowledge,it has different purposes,directions,as well as thinking perspectives.In theteachingprocess,we shouldn't simply adapt the"scientific"education method;instead,weshould develop students'value idea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In order to adv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curriculum,there are four paths:the first one is to transform concept,such as acquiring knowledge, mastering method,perfecting thinking and strengthening one's conviction;the second is to work together,which needssociety,school,teacher and students'joint effort;the third one is to explore newmodel,freeing our thought, making great innovation,and creating a network-platform-based teaching method of"teaching-learning-testing-researching-work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research in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G641

A

1674-7356(2012)01-0022-07

2011-12-29

冯石岗(1955-),河北冀州人。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哲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等研究;

贾建梅(195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教授。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