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锋
再谈功能语法视角中的语篇衔接机制
汪先锋
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等人对功能语法中的衔接理论的论述,对衔接这一长期被关注的话题进行进一步详细论述,探讨语篇衔接机制及其在语篇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使交际双方能根据话语产生时交际双方所处的认知环境选择恰当的衔接机制。
衔接;机制;连贯;生成
衔接是一个意义概念,指语篇中存在的意义关系,是它使其成为语篇。人们把衔接看作是语篇内部的意义关系,认为语篇上下文中两个形式项目构成的意义纽带就是衔接。这些衔接组成的衔接机制把一系列句子组合成为语篇。在韩礼德和哈桑看来,“衔接部分是通过语法,部分是通过词汇来体现”的,但无论是语法衔接还是词汇衔接,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语义概念;然而很多学者因此把衔接狭义地误解为语法或词汇概念,更有人把衔接看作是形式范畴。这些观点在根本上是没有彻底弄清衔接的语义概念。韩礼德和哈桑明确指出:“当话语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就会出现衔接。”就此读者可以推断出语篇中的两个不同部分在语义上的关联。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形成,其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在语篇的衔接机制。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的机制和方式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总结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五种机制构成的系统衔接模式,这五种衔接模式建立在语法层和词汇层上。每一层面又有不同的分支。诸如照应有指内和指外;替代分为动词性替代和名次性替代;省略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连接的种类更多,其中有递进,转折,因果和时间等。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衔接手段呢?胡壮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扩展衔接手段到语篇的主位推进程序,语音系统和语篇结构等。他说“各种衔接手段是显性的,而连贯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头脑中,是一种隐含的逻辑关联。衔接和连贯关系紧密,如果衔接手段得以正确运用,语篇通常是连贯的。”此外,有些小语篇本身没有显性衔接手段,但语篇仍然保持连贯。这种隐性衔接手段的成功运用离不开其中各个部分之间隐含着的某种使它们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语义关系。威多森(1978)曾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利用双分法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说,“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方面,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纽带。”例如:
例1:A:天气真冷!
B:我明天要去国美买空调。
A:苏宁在搞活动。
以上一组对话之间没有衔接关系,但它们依然是一个连贯的语篇。在此话语交际中,A的话语“天气真冷”得到B的响应——去国美买空调取暖,但去国美购买并没有得到A的支持,因为苏宁在搞促销活动,价钱更实惠。立足于为B考虑,A建议去苏宁买空调。如上所述,衔接是指语篇中不同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是语篇的有行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因此,连贯不是由特殊形式特征决定的,它可以由显性衔接关系实现,另外连贯也可能通过语境和逻辑等隐性衔接手段来实现,那么需要把握语篇发生的具体言语内的语境和言语外的语境,通过逻辑推理去重构其在语义上的连贯,以显映语篇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联。当然这种语义关联是着眼于局部语篇各个部分之间的语义关联,它有别于连贯的整体语篇的语义关联。由此可见,衔接关系是连贯关系的具体表现,衔接形式特征体现衔接关系,同时也体现连贯的特征。接下来具体归类讨论这些衔接机制的实现及其运用。
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两概念是由莱因哈特(1980)提出的。在她看来,显性连贯语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衔接性、一致性和关联性。首先,显性连贯语篇的句子必须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其次,这些句子必须遵守一致性的语义原则,即每个句子要与它前面的语句保持一致;最后,语句不但与语境相关联,而且与深层话语主题有关。而隐性连贯语篇并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但通过某些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如前文例1所示。莱因哈特认为,通过严格定义显性连贯语篇可以更精确地把握读者用以确认非显性连贯语篇的连贯性的语用阐释程序。同样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而隐性衔接则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显性衔接的语篇,形式标记明显,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脉络分明,承转清晰。隐性衔接的语篇无形式标记,句子之间的关系含而不露、隐晦曲折。
1.显性衔接。
前文提及,韩礼德于1976年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并认为衔接是一种谋篇意义,是非结构性成分体现的跨句际意义联系。后来韩礼德(1985)发展了衔接理论,并扩大了衔接手段的范围。在国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虽然也具有不同的声音,但基本没人出来修正韩礼德的理论。胡壮麟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发现,语篇中的衔接关系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不同的功能结构:及物性结构之间的关系;②语篇的宏观结构之间的关系;③不同等级的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④不同的层次:语音模式和语调。
衔接是与语言形式最接近的意义关系,可以通过形式显性化,即在话语交际中,语言形式可以借助于语法、词汇、结构、修辞等层面的衔接手段,在语言内部生成连贯语篇。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说话人的编码努力使其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和听话人处理话语所作的努力,从而实现话语的最大关联,显性衔接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语篇生成的过程中。把语篇中的一个个句子以一条条语义关系联系起来,从而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句子的堆砌。
(1)音系衔接手段。
音系衔接是由包括音系模式、语调、重音、韵律、押韵等音系特征实现的语义联系。音系特征实现的衔接主要有谋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在诗歌、广告等文体中,头韵,元韵,尾韵和节奏等的韵律特征经常被作为衔接手段。当读者读押韵的几行诗歌的第一行时,他同时期待第二行、第三行出现,两者形成一个韵律整体。同时也就期待两者在某个层次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意义,使得韵律与意义想呼应,因此韵律等音系特征具有衔接的功能。比如元代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短诗,以及某快餐的广告词“Feel Good,Fast Food.”从显性衔接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同一尾韵、元韵和头韵等音系手段的运用,来表达谋篇意义上的衔接。
此外,张德禄、刘汝山指出,人际意义衔接在音系层主要由语调来实现,研究表明语调在语篇交际中具有指示交际状态的衔接功能。语调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语音表义形式,在交际中常能传达较强的人际功能,例如对某事不确定,话语人往往通过提问方式,并以一般疑问句和升调体现;如受话人提供答案,则由陈述句、降调体现。语调上一升一降,自然形成语调衔接。如:
例2:A:Shall I open the window?↗
B:SURE.↘
但如果受话人要话语人来做决定,或需要进一步商量讨论,那受话人就可以用疑问句来回答。
A:Shall I open the window?↗
B:Do you think it is hot here?↗
A:Ok,I see.↘
在上面语篇中,话语双方两者开始都使用了升调表示话语的不完结,需要对方进一步提供信息。直到A用降调说“Ok,I see.”才标志这次话语交际的结束。
由此可见,韵律特征、语调等音系手段有时也能构成一种衔接手段,用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去实现话语的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
(2)语法衔接手段。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关联成分以及时和体形式的配合等。但是有如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在照应中,根据指称对象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照应分为内照应与外照应,内照应是指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而外照应的成分参照点在语篇之外。内照应又可以分为指前和指后。但因为指前的语义关联比指后更容易被说话人所理解,并且在上文中出现,因此更具有普遍性。例如:
例3:Henry is a doctor and he works in a big hospital.
例4:No one will believe it.The corpse should have gone back to life.
在例3中,he指上文中出现的Henry,而例4中的it的参照点则在其后的语段中出现。观察上面两组例子,可以看出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用一些指代词(it,he,this,that等)来前指或后指所要表达的意义。
有时照应关系无法借助语篇内部的语法关系来确定,它的存在只能靠语用功能来实现,也就是说照应对象部分或全部隐匿于语境中,人们需要利用并激活语言交际双方的世界知识,即人类社会的共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来判断语篇中的照应词与语境中照应对象的所指关系,使受话方在已获得的知识范围内,找到作者或说话人心目中的照应对象,如:
例5:Uranium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Madame Curie after thousands of experiments.
在这个句子中,Uranium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处于语境之外的一种化学元素。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前,这个词根本没有意义,它的参照点无论在语篇内外都不存在。而当居里夫人第一次用“uranium”来命名她所发现的这种元素的时候,语境中的词就和外境的某事物联系起来了。因为它所指向的对象存在于语境中,不是语篇中。这就是外照应典型的例子。当然,外照应不是狭义的指第一次用某词或词组来指向外界的某样东西,它是广义的指语篇以外的语义关系,比如:
例6:A small comet collided with the moon in 1994.
例7:Jupiter is the largest planet circling the sun.
comet,moon,Jupiter and sun都是外照应。因为在科普文章中,外照应往往是出现在专有名词的引入。为了避免意义模糊和使表达具体化,不会象一般文章那样用that thing,the man这样的词靠特定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指的是什么。外照应关系中还有一些隐性照应,需要通过语境或运用世界知识进行联想来确立。如:
例8:I just read Pride and Prejudice.She is one of my favorite authors.
例8中作者及其作品(Pride and Prejudice)之间,虽然只有社会联想意义上的关联,但作为其作品的一个特征,作者(She)仍然可以与其作品构成照应的关系。
第二,需要注意的是比较照应。两种事物的比较,必定会涉及到一事物以另一事物为参照。比较照应通过一些词比较等级形式以及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来实现照应的。如:
例9:Light travels much faster than sound.
例10: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例9中,sound的速度已是一个确定的概念,而light的运行速度则是以声音速度来参照进行比较。同样,例10中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具体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从而使听话人获得较为明确的印象。相似用于实现比较照应的词语除例10中的like外,还包括常用的the same,differently,equally,similarly等含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第三,在省略的用法中,大多数情况是省略的成分和可复原的成分在语法上完全一致,即使被省略的成分不在语篇内,在语境中也可以找到。在英语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把语篇中的某个成份省去不提。少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意义清楚。不是说用了省略就表达得不清楚,只是说在一定情况下,省略是一定要用的,如:
一眼可以看出句中被省略的是I.但如果该句子变成问句:Have received this from my brother?那么省略的部分就不是“I”,而极可能是“You”。可见省略是照应的一种浓缩形式,属隐性照应,那么对于被省略的成分不在语篇内,就依然需要借助语境来复原。
被省略的部分还可以是句中的一个成份。
例12:Some liquid causes light ray refraction but mirror reflection.
在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动词和名词定语(light ray),这种省略只有在被去掉部分与它的对应成分在结构一致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不能省略。
第四,一般情况下,使用重复是为了取得强调等特定修辞效果,从而增强话语的语境效果来帮助话语衔接。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重复被指称与被替代的词,短语或从句产生歧义,减少说话人的编码努力,也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所作的努力,我们尽量遵循“经济原则”,用人称代词(it,she,he 等),指示代词(this,that,here,there 等)和比较词语(more,other,the same as等)这些内照应的词来代替。
第五,关于连接。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连接词语,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但需要指出,连接词只是标识语篇中存在的信息间的关联,不能创造逻辑语义关系,也就是说有些语篇即便没有连接词,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依然存在。如“Diana donated blood.She wanted to help her daughter.”尽管这个句子中没有显性连接词的存在,但读者依然可以读出这两个小句所传达的信息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
(3)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衔接主要通过重复、相似性、上下义和词汇同现等手段来体现语篇的语义连贯。在英语中,除了通过以上的语义衔接来达到语篇紧凑的效果之外,还可以使用词汇来体现语篇词义的联系。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关键的词语,如:
例13:The medicine helps human body absorb the protein.The protein brings out the strongest effects of the medicine.
重复在英语中用得非常普遍,目的是为了突出重要的事物。在例13中后面的一个protein可用it代替。通过前照应,我们也可以知道它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但是为了突出这种特殊蛋白质,protein的重复起到加强语气和语义的作用。另外,词语的重复也可以是同一词根而不同形式的重复,如A planet moving on its orbit seldom collides with other planets.When the collision occurs,that will be disaster.
韩礼德衔接理论中的词汇衔接还包括词义的共现,即搭配。语篇中的搭配关系是指语篇中的词汇共现出现的倾向性。它包括篇章中所有的语义相关联的语项。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汇就出现,而其他一些词汇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或根本就不会出现。词汇的同现是通过经常共同出现词项间的联系来实现衔接功能。在英语中,这种衔接手法用得较多。比如在提到hospital,下文中总有可能提及 medicine,doctor等,而当提到flower时,rose,peony,lily等有关花的词语便可能在下文中出现。因此当词汇搭配扩展到整个语篇,能够搭配的词项就不一定限于两、三个,而是象珍珠链样贯穿于整个语篇,即所谓的搭配链,譬如animal— livestock— sheep— lamb;school— classroom — teacher— student.
例14:Goods had already arrived at the port.We immediately submitted to commercial inspection.The survey report indicated the breakage of 5 packages.
在这个语篇中,三个小句之间没有显性连接,但由于goods,port,commercial inspection,survey,report等都是国际贸易英语中常用词汇。它们的共同出现,容易让人比较清楚地认识语境,也就使这段话成为一个连贯的语篇。
2.隐性衔接。
与显性衔接截然不同的一种衔接机制是隐性衔接。说话人无法从语篇中找到语用预设标志和预设对象,而只能通过语篇中提供的语境要素和语义场等因素进行推导,来建构话语间的关联,从而理解隐含的语义关系。隐性衔接依赖语言外的语境因素去实现语篇连贯,而不是依赖语篇内的显性标记来生成连贯的语篇。与显性衔接一样,它在语篇中体现的也是一种语义关系,如:
例15:A:Where is my basket ball?
B:Well,Tom has gone to the playground.
例句15是A、B之间的对话。粗略一看,似乎是前言不搭后语,彼此一问一答没有任何关联,但如果我们细心分析推敲,就可以看出这个对话的连贯性。B虽然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但他的“言外之意”却是清楚的:“Tom has taken the basketball.”就是B的会话含义。这样看来,这个对话的语义就是连贯的。
在隐性衔接方式中,有时所省却的部分根本无法从语篇中得到或找到,只有听话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张德禄也认为情景型省略是一种句子级更大单位上的省略现象。诸如下例:
例 16:H:That’s the phone.
W:I’m in the bathroom.
H:OK.
这几句话乍看起来叫人如坠云雾,但仔细琢磨,在脑海里再现其语言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几句话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设想W在洗澡时来了电话,H叫W去接电话,因而引起这段对话,那么句子的连贯性便建立起来了。由此可见,除了衔接之外,语篇的产生与理解是与人们共有知识分不开的。三句话似乎毫无干系,如果把这三句话补充完整,那么隐含的意思就跃然纸上、显而易见了:
H:That’s the phone.(Are you free to answer it?)
W:(I can’t answer it now,because)I’m bathing in the bathroom.(So you’d better answer it now)
H:Ok.(since you are bathing now,I will go to answer it.)
通过补全对话的方式使隐性衔接转化成显性衔接,这样经过补全的句子就复原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也缩短读者的话语解析过程和解读时间。
衔接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义接贯的语法手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构成语篇的语义关联,并用来作为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因此我们说衔接属于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一篇文章是否衔接得好直接影响到文章意义的表达和读者对此文章的理解。毋容置疑,衔接机制的多重性,导致话语人在交际中究竟选择哪种衔接方式,要由话语产生时交际双方所共处的认知环境所决定。恰当的衔接有助于实现语篇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实现语篇的连贯。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88,276.
[2]Postal P M.Anaphoric Island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69(5):16-23.
[3]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38-40.
[4]国伟秋.英语功能语调研究[J].中国外语,2009(1):74-78.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6-186.
[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1-40.
[8]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0-37.
[9]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4-95.
this from my brother.
A Reconsideration of Cohesive Mechan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Grammar
Wang Xianfeng
Based on an account of the cohesion theory in Functional Grammar,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plore the much-talked topic illustrated with empirical examples,aiming at probing into the purposes of cohesion and its mechanism as well as its functions in constructing a coherent text,so as to help the speaker or writer choose an appropriate cohesion mechanism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cohesion;textual coherence;mechanism;generation
H319
A
1672-6758(2012)05-0069-3
汪先锋,硕士,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邮政编码:519090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