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中山 528403)
穿越千年的追寻
——解读李清照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陷落
李星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中山 528403)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她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更在于她内心有着超越时代的人生追求和难以圆梦的现实陷落。通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她人生轨迹的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她一直在追求着爱情的纯真美好、人格的高洁独立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的这种追求不仅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寻常女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了她同时代的男性。李清照的人生追求却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她的现实遭遇,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她的理想追求则成为了人们生命追求的永恒。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诗词才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不断叩击着后人那因现实遭遇而落寞和困顿的心灵。
李清照;理想追求;现实陷落
李清照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除了有着出众才华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根源于她内心有着超越时代的人生追求。通过对李清照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她人生轨迹的探寻,可以发现她一直在努力追求着爱情的纯真、人格的独立以及人生的价值。她的这种追求不仅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士大夫们。然而,千年前的历史时空,又决定着李清照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只能在现实世界里不断地抗争却又不可避免地遭遇碰壁和陷落。
李清照对爱情有着真挚的追求,也曾经拥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佳话。但是男权社会的残酷现实,特别是她的第二次婚姻经历,使得李清照心目中的爱情之花最终凋零。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少女时期,她对自己的爱情就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大胆的追求,曾写下《点绛唇》一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尽兴地荡完秋千之后,在“见客入来”“和羞走”的慌乱中还要偷偷回首张望,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好的爱情。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明诚,这桩婚姻虽属于父母包办,然而婚后两个人居然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新婚之初,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用词记录了她们夫妇甜蜜生活的片段。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有相聚就有别离,婚后不久赵明诚因为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不得不暂时离开李清照。离别是感伤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内心敏感,对纯真爱情有着执著渴望的李清照来说,更是如此。那首著名的《一剪梅》就道出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充实最快乐的时期。她与丈夫琴瑟相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整理研究工作。治学活动之外,二人的业余生活也充满了娴雅情趣。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逐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段快乐的如同神仙般的生活,使李清照以为自己可以长久地拥有丈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宋徽宗正和七年(公元1117年)前后,赵明诚重返仕途。李清照独处深闺,倍感寂寞。创作于此时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她这段时间心情的描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廉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按照常理推测,此时的赵明诚无论在何处做官,都可以携带家眷前往,可是他却选择了独自赴任。李清照内心并不赞同丈夫的重新出仕,这并非因为她多愁善感,害怕离别,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担忧,害怕丈夫用情不专。
李清照虽然有才华,有追求,但她无法改变男权社会给妇女们所安排的命运,也无法扭转男人对妇女“色存爱存,色衰爱弛”的玩弄思想。她内心呼唤渴望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一夫一妻制的爱情婚姻模式。她一度曾经得到了,她想牢牢地抓在手里,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所能够掌控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以赵明诚的身份地位,即使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据史料记载他们夫妇没有子嗣,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赵明诚纳妾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而这一点对追求纯真爱情的李清照来说,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时的她也只能 “多少事欲说还休”,“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心中的爱情之花在这种焦虑哀怨中逐渐走向枯萎。在赵明诚去世后三年,李清照经过了一场大病之后又选择再嫁。然而这匆忙之间的选择,使她来不及看清所嫁之人的真实面目,最终这场婚姻仅仅维持了不足百天便以离异收场,李清照的爱情之花彻底零落在封建女性的宿命之中。
由于封建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女性多依附在男权世界里,不能展示其独立的形象。然而李清照却能通过她的诗词创作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潇洒不羁、自由独立的闺中女性形象。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不少词是咏花的,吟咏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这些花在中国人的审美中都不是寻常之花,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李清照在《鹧鸪天》中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里词人并没有着重去写桂花的外在形态,而是挖掘其“情疏迹远只香留”的内在美,鲜明地体现了李清照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李清照的独立人格还表现在敢于批评权威上。宋代治国方略重文轻武,许多著名文人也都是朝廷重臣。在《词论》中李清照客观冷静地分析词坛名家的作品,并一一指出他们词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论及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多位著名词人,这些人多是李清照父亲的师友。李清照却没有丝毫的惧怕,敢于指出其词作的不足和缺失。
另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和南宋奸臣秦桧是亲戚关系。但是在李清照离婚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向秦桧攀附。在离婚起诉期间李清照要拜会亲友托他们帮忙,而在李清照的亲戚中,当时权位最高而关系最近的,就是右相秦桧。李清照却没有向他求助,她甘愿冒着坐牢的风险也不愿攀附秦桧,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李清照人格的独立与坚强。
人格独立的李清照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同性中的另类,但无论是如何的刚强、自立,她都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给女子安排的命运。例如无中生有的“玉壶事件”就很典型。事情发生在赵明诚重病期间,曾有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玉壶给他鉴定。没想到赵明诚死后就有谣言兴起,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金国。这种谣传关系到中国文人最看重的气节问题,但李清照不知道如何应对。她带上多年来的收藏,跟随被金兵追赶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目的是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全部献给朝廷,为死去的丈夫洗刷罪名。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谁会在乎一个文人的名声。在漫天流言之中,李清照“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李清照短暂的再婚与离异风波也成为她一生最具争议的经历,为她身后招致了无数的讥笑与苛责。王灼称她“晚节流荡无归”,晁公武评价她“无节操”,陈振孙说她“晚岁颇失节”。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六十记载:“易安再适张汝州,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狠以桑榆之晚景,配兹狙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让我们看到世人的冷漠与残忍,即使是对她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依然认为她晚节不保。李清照相对独立的人格气质,在千年前的历史时空中遭遇了深深的陷落。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即使是女子能操翰墨,也多是为取悦男性。然而李清照却是多才多艺,甚至超过了同时代大多数的男性。这和她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力争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态度有关。
在文学创作中,李清照追求生命价值的表现最为突出。李清照在她的《咏史》中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稷中散,至死薄殷周。”这首诗是借咏史之名,讽刺向金国屈膝投降的南宋小朝廷的。朱熹称这首诗不是寻常妇人女子所能写出的。在《夏日绝句》中,李清照也表现出了不同流俗的人生志向。她不以成败论英雄,充分肯定项羽兵败后,不肯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高贵品格。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刚烈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了她身为女子同样也可以像男性那样关注国家的安危,这反映了李清照渴求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同。
李清照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她的一首 《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全词作通过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词人的美好愿望。她不愿做一只缩在屋檐下的麻雀,而是愿意做搏击长空的大鹏,希望能够自由地翱翔蓝天,探寻到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这首词,是李清照一生执著追求理想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在封建社会,妇女没有自由追求的权利,李清照只能在词中通过梦境来表现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李清照还把自己毕生的心血放在搜集整理古代金石书画等文化遗产上。她“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市易”,“每获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金石录后序》)。在晚年流亡生活中,其他东西都丢光了,但她仍珍藏着许多古器书画,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生命。李清照在自己爱好的一切领域,都要求自己有所建树,即使是游戏之类的小道,也要留下姓名,使传之后世。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她的这种理想和人生追求,实在是不同寻常。
在学术上,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在诗词的创作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两宋词史上“独树一帜”。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却不以为奇,不以为功。据史料记载,李清照晚年,有孙氏朋友领着女儿来探望她。当时那女孩不过十多岁,人很机灵。李清照自愿为师,想把生平所学传授给她,不料那个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当时备受打击。多年后,大诗人陆游在为孙氏女写的墓志铭中说:“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 《夫人孙氏墓志铭》)。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的人生追求本是正当的、崇高的,但是与封建礼教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李清照是在孤独艰难地寻觅一条人生价值实现之路。她不断地“寻寻觅觅”,却一直是“冷冷清清”,甚至是“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失落“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没有选择沉默和遵从,反而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追求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独立的人格和有意义的人生。她敢于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用生花的妙笔反抗着剥夺她正当权利的封建礼教。她以女人之身,觅爱情之真、求人格之尊、思公卿之责,这在那个时代必然有着无法避免的陷落和悲哀,但李清照的人生追求却能穿越千年,一直闪耀着女性意识觉醒的理性光芒。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5]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杨有山.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价值[J].中州学刊,2002,(4).
The Seeking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Interpreting Of Li Qingzhao’s Ideal And Real Fall
Li Xing
(Zhongshan Radio&TV University,Zhongshan,Guangdong,528403)
Li Qingzhao was famo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is is not only for her excellent talent and literature quality,but more ideal and real fall in her heart.Analysing Li Qingzhao’s poems and tracking her life,we can find she always looked for pure love,independ character and the value of life.Her sought was beyond the time of extraordinary woman and men.However,her life was full of twists and frustrations though it was the inevitable.But her ideal was forever for pursuit of life.Because of this,Li Qingzhao’s poems was able to cross thousands of years and rap on the heart.
Li Qingzhao;ideal;real fall
I206
A
1671-2862(2012)03-0031-03
2012-03-06
此文为2011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文化环境研究》(项目编号:YJ1108)研究成果之一。
李星,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