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郑 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形成。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存在。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缺乏主动性,教学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教学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第一,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思想品德教育依然局限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氛围不够浓郁。学生参与实践过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第二,教学方法陈旧。许多教师以单向式说教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气氛紧张,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教学不能与生活相结合,品德课上教师对学生灌输了大量思想品德道理,但是学生缺少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第三,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目标评价,“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过度重视学生的目标评价,忽略学生的形成性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一)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
一方面,要在品德课中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是靠教师的口传心授,更要求教师有意创设生活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体验品德、品味品德,找准生活的切入点,最终使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时,可以把学生家长请入课堂。在教学前,教师要提前制作家庭生活相关的视频,并搭配《相亲相爱一家人》、《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进行播放。随后,请学生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家,说一说家里发生的趣事。可以开展亲子游戏,以家庭为小组,进行娱乐性比赛(如,比赛我为妈妈系鞋带,看谁系得又快又好;回答爸爸妈妈的兴趣爱好,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课堂转移到室外,进行“盲人摸象”、“运气球”等游戏。)也可以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最终通过一系列养成性的活动,使学生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体会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感受父母的关爱,增强与父母的沟通。[1]
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对生活化的品德课产生兴趣,从而引发思考和感悟。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在交流和互动中,营造愉快、活泼的思想品德氛围。要一改教师“圣人”、“权威”的形象,改变教师是学生的长者、说教者、训导者的身份,在教学中,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合作型、伙伴型、互动型师生关系,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有效平台。把游戏、小品等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例如,在教学《团结合作才能赢》一课时,教师不能先为学生讲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教师的角色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人数相等的小组,明确活动规则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两人三足”、“组装变型金刚”等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谈一谈游戏的体会,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
要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向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渗透,主动把思想品德课由课内“搬”到课外,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一要使思想品德从课堂走进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思想品德。小学生大多都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要在集体活动中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积极进行思想品德渗透,使思想品德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文体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培养学生对“美丑”、“善恶”、“对错”更加清晰的辨别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集体归属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增进友谊、增进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帮助,互相增强了解和友情;通过活动使同学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进行一次“大扫除”活动,并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优秀劳动者和优秀劳动小组的评选,请学生讨论一下在大扫除活动中各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比。又如,在学习《红领巾胸前飘》、《鲜艳的红领巾》等课时,可结合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可开展“征集金点子”活动,让学生提出本中队的活动建议,利用集体讨论、举手表决等形式,最终确定要开展的活动。随后可根据学生的建议,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少先队活动(打扫卫生、当小交警等),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与交流。充分利用好学校少先队这一教育平台,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发掘少先队员的特点,培养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在少先队中变为实际行动,从而由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2]
二要使思想品德走进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感观和心理感受,从而使思想品德更加深化和升华。品德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使之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将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和个性。例如,在学习《我能做好》、《我的责任》等课文时,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说一说在家里应该帮助父母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可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其利用DV、照相机等设备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拿在课堂上为大家播放,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我是谁》时,在学习前可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教师、家长、警察等不同角色的特点,并集体讨论这些角色的不同。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家长、商店售货员、警察等不同角色,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不同场所中自己的角色发生的相应变化,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2]
(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品德课与生活的融合
要不断转变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目标型教学评价方式,树立学生的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和品德生活化的观念,不但要关注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接受情况,更要注重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品德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家长协调沟通,不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横向方面,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品德表现的差异性;纵向方面,要注重学生过去与现在等不同时段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评价,还要重视学生间的评价,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相互激励、互相帮助,在学生间树立典型和榜样,最终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行成。[3]“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品德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满足其“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在生活中践行思想品德课学到的知识和道理,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在新形势下,使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品德课与生活的融合,最终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虽然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效一定会更加显著。
[1]朱桂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77-78.
[2]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08,(7):224.
[3]雷志泉,叶惠霞.用真情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17-18.
责任编辑:何 岩
郑伟/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教高级教师(福建福州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