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理论与实践分析

2012-08-15 00:48杨菲菲方新普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安徽体育

杨菲菲,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理论与实践分析

杨菲菲,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安徽省要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与服务等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虑。既需要安徽省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具有竞技体育的强势、群众体育的活力,更需要体育产业的贡献、体育职业化的动力,还需要我省体育的科学研究队伍、体育文化产业等共同发展。进一步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坚持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策略,畅通社会办体育事业的渠道,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在坚持中完善“举国体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其从国家包袱转变为国家财富。

安徽省体育;可持续发展;支撑力与推动力;城镇化

1 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全省生产总值于1994年提前6年实现翻两番目标,2001年实现翻三番,2008年实现翻四番。我省生产总值2005年是182321亿元;2006年为20940.7亿元;2007年246619.0亿元;2008年突破300670亿元;2009年达到335353亿元。生产总值从2005年和2006年的第十五名、提高到达2007年和2008年的第十四名,2009年进入全国第十二名[1]。财政支出由507.4亿元增加到2141.3亿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5位提升到第11位。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16391元(折合240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0234元,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04.3元[1]。这表明,收入水平提高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居民水平稳步提高,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居民消费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省经济财政的增长的势能将必然推进体育事业向可持续发展。

2 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推助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抓住机遇,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又推出“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2005年,进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2006年将其作为六大战略之一正式纳入我省发展规划。目前在皖的浙商达40多万,投资额上千亿元。上海在我省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上海华谊、浙江浙能、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8.3亿美元,年均增长40.7%,在我省投资的客商还有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我省,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德尔福、沃尔玛等等,目前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针对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近年来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在皖从业人员已超过32万人。1978年全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1530.4万人,占81.7%;第二产业192.2万人,占10.3%,第三产业150.8万人,占8%[2]。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人口有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也促进了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前景

3.1 群众体育方面

2007年,全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874.3万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全省有体育场地数1.3万个,比1978年增加近1倍;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294次,参加活动人数达234万人。创建3个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17个市级和60个县级室外全民健身中心,40个省级全民健身示范乡镇等;“全民健身、健康安徽”系列主题活动蓬勃开展,2009年我省共举办百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3774次,其中现代体育项目群众活动1582次,民间传统体育群众活动2192次[3]。

体育局会同省政府提出行政村人均体育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要有所增加,初步形成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点);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安徽体育文化基地;全省地级市(县)要加强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进一步推进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以及室外健身路径的建设;体育系统、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开放率不低于国家标准。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快建设城乡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努力推进现有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印发《2010年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考核办法》的通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建设等政策有益于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

3.2 竞技体育方面

1980年以来,我省体育健儿在重大的国际国内比赛中表现出色,共获得金牌965.5枚,银牌814.5枚,铜牌878枚[4],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安徽体育争光添彩。1984年,我省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纪录”,为全球华夏子孙赢得了巨大荣誉。著名运动员盛泽田是中国男子古典式摔跤第一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体操运动员邓琳琳与队友合作获得女子体操团体1枚金牌,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许莉和跳水运动员周吕鑫各获得1枚奥运会银牌,此外,安徽代表队还获得了1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2个第七名,并获得1枚“北京2008武术比赛”金牌。2007年,2009年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共获得40枚金牌、30枚银牌和39枚铜牌。其中,世界冠军10个、世界亚军1个。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13枚金牌、12.5枚银牌和9枚铜牌。第总分736.5分的好成绩[5],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取“双超”水平。截止2008年全省有等级运动员1235人,其中运动健将51人;等级裁判员1040人,其中国际、国家级裁判5人。以及具有一批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的教练员和广大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体育球迷等队伍,我省体育运动水平和人才队伍对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4.1 城镇化建设方面

近几年来我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稳步上升,亦符合工业化阶段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特征。非农产业劳动力已成为就业的主体。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12.6%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42.1%[1]。

据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我省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10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而流入我省的一般只在30万人左右。目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高新产业、技术生产性和技能专业性服务业就不占明显的优势。因此加大我省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房地产业、其他社会服务业,也有助于带动以上行业、推进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行业发展。

4.2 兴办体育产业方面

体育产业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强力的兴奋剂,我国与国外比、我省与有关省(市)相比显得不足。我省体育产业与部分省(市)产值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我省体育产业总值和体育产业产值显得较不足。深圳有76家体育企业营业额可达到2.3亿元左右,年利润可达250万元左右,年创税1100万元以上,就业人数可达3500人以上,体育产业约占深圳第三产业总值的2%左右。2001我省体育产业总值(亿元)为13.07,体育产业增加值5.33,体育产业占GDP比重0.16[7]。目前我国体育生产产家已达到过千家,生产体育用品1500多种。有一定规模和产值的生产产家,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不计,共计251家,我省仅1家(体育博士论文,1999年北体大出版社)。因此,我省要鼓励体育产业发展,提倡组织和体育比赛提供赞助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兴办体育产业。

4.3 体育文化方面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中国体育文化来源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当今时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是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而中国要想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并非一味的追随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关键在于提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安徽要想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安徽体育文化的吸引力。重点是培育和打造以黄山为龙头山水运动休闲文化、九华山道家宗教体育旅游文化;开发太平湖、巢湖水上运动体育休闲文化;以合肥为中心的现代体育健身文化;以芜湖为中心现代体育装备制造文化;以亳州为重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提升安徽在全国的体育文化影响力。繁荣体育文化事业,加快建立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扶持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的政策,构建体育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体育广播电视体育文化信息资源平台、建立社区、乡镇综合体育文化服务站和农村体育书刊报纸、体育网络等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工程,使之成为体育人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公共产品、体育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使我省体育可持续发展成为动力。

4.4 体育公共设施投入方面

我省人均享有的公共健身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实现国家提出的2015年人均1.60m2存在较大难度。我省仅有3.9%的村庄有体育健身场所[9],大多数村庄几乎没有体育或缺体育共公产品。近年来群众体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体育资源还严重不足。当然即使有一些体育资源即群众体育资源社会效益也不高。社会转型快速多变的群众体育发展和我省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供给跟不上。公民具有平等的体育权益与享有平等体育权益的机会具有不平等不平衡之间的现象与矛盾,特别是我省农村和弱势群体体育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是公共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现有的群众体育经费完全不能胜任群众体育的用途。社会体育指导员,特别是农村体育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我省有57.9%农村人口,资源或体育资源相对不足或不足[8];体育公共服务缺失或迟缓;我省城乡差别过大、各市、县、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知识技术资源短缺。

加快加速建立体育公共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加大公益性体育投资,建立健全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建成一批适应公众体育需求的标志性工程,推进公共体育产品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切实保障人民的体育基本权益。发展和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体系,继续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5 小结

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我省要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与服务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虑。既需要我省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具有竞技体育的强势、群众体育的活力,更需要体育产业的贡献、体育职业化的动力,还需要我省体育的科学研究队伍、体育文化产业等共同发展。

进一步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坚持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策略,畅通社会办体育事业的渠道,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在坚持中完善“举国体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其从国家包袱转变为国家财富。积极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省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改革开放30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M].安徽统计年鉴:2008.

[2]走进安徽,经济实力[EB/OL].2011-2-25,http://www.ah.gov.cn.

[3]关于印发2010年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民生办〔2010〕1号 [Z].

[4]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资料[EB/OL].hettp//www.ahty.gov.cn 2009

[5]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所获成绩概述[EB/OL].2011-1-14,hettp//www.ahty.gov.cn.

[6]改革开放30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M].安徽统计年鉴:2008.

[7]刘武,方新普.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4).

[8]方新普.安徽省体育强省重点难点的研究[C].安徽第二届体育科学大会淮南,2010.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Anhui Province

Yang Feifei, Fang Xin-pu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ports undertakings in Anhui Province.Nationwide fitness exercise and service system have already taken shape;sports industry output has also increased its percentage in the GDP of the province.Various signs indicate that sports-related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booming.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employment expansion have promo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has laid a favorabl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Despite all this progress,we still need to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initiate sports industry,and ens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Only through these initiatives can we fu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Anhui province.

physical education in Anhui Provi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ing and driving forces;urbanization

G642

A

1673-1794(2012)02-0071-03

杨菲菲(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社会体育;方新普(1954-),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2A017)

2012-01-22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安徽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