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二年级现象”之探析

2012-08-15 00:52岳瑞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二语外语现象

岳瑞玲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 030012)

大学英语“二年级现象”之探析

岳瑞玲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 030012)

大学英语“二年级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学习者在达到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后,无论怎样努力,学习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二年级现象”的表现、形成、成因和教学启示,以帮助学习者顺利跨越这一阶段,实现学习的新飞跃。

二年级现象;高原期;僵化

大学本科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经过高考及大学一年的学习之后,英语水平普遍能达到一定程度:听说方面,可以听懂简单的对话,进行日常交流;阅读方面,基本能看懂现阶段的课文;写作方面,多数同学能根据提纲提示,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但是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很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backsliding)的现象。很多学生尽管认真学习老师讲解的新词汇和句型,但不能将这些新知识加以内化,听、说、读、写能力基本上保持原地踏步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进入迷茫和纠结期:虽然学习了大量新的语言知识,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依旧很难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很多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疑问,不确定能否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跨越痛苦的“瓶颈期”。这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由于这种现象在大学二年级表现得最为突出,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二年级现象”。

一、“二年级现象”形成过程

“二年级现象”即语言心理学中的“高原期”现象。语言学习属于技能学习的范畴,而技能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学习者普遍会经过高原期阶段(plateau period)。具体指的是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有效学习行为之后,其学习水平会出现暂时停滞,语言运用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学习者进入原地踏步的 “平坦期”(plat period)[1]。朱曼殊把高原期现象定义为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中会先经历“练习曲线直线上升,之后,到达某一阶段出现学习成绩反复徘徊、停滞不前,反映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水平甚至下降趋势。”上述平坦期就被称为高原期或二年级现象。同时,朱先生也指出,如果学习者能跨越这个时期,练习曲线就会呈上升趋势,学习者的学习也会发生质的飞跃,进入另一个发展期[2]。

二、“二年级现象”成因

“二年级现象”在二语习得领域被称作为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是外语学习者普遍经历的一个过程。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归因与解释。

1.相互作用论

Ellis提出反馈性质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又被称为“相互作用论”。反馈性质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反馈形式会引发语言的发展或僵化。正面的认知反馈导致僵化,负面的认知反馈有助于避免僵化[3]。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之间不正确的语言输出有时被当作或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从而导致一些错误沉淀和僵化。不同的反馈性质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影响:肯定、中立或否定的作用。性质不同的反馈形式会对二语习得者语言使用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肯定的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形式,不管这一语言形式正确与否。

2.情感作用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及对自身情感因素的控制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大因素。这里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和个性特征。通常,学习动机分为综合动机和工具动机。很多情况下,持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为能与目的语国家成员交往,融入其群体文化。而持工具动机者学习外语则多看重外语的实效性,如四、六级考试、找工作、考研、出国等。在动机机制作用下,学习者目的明确,信念坚定,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更不易进入或能够跨越外语学习的僵化期。

3.认知作用论

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而人类认知结构普遍由两类知识构成:掌握事实的陈述性知识和怎样做事的程序性知识。任何一种新技能都起于陈述性阶段,旨在获取陈述性知识。经过反复操练和整合,进入链接阶段,最后,陈述性知识转化成高效率的程序性知识,进入最终的自动化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Anderson就提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什么阶段的问题。母语习得者几乎全部到达了自动化阶段,而相当一部分外语学习者却停留在联结阶段,不再前进,这是由于学习者更容易在联结阶段犯错,而一旦错误没能得到及时纠正,形成固化,就会影响知识的自动化过程,致使语言能力徘徊不前,进入语言学习的僵化期[4]。

三、“二年级现象”的启示

“二年级现象”是外语学习者会普遍经历的阶段,教师应认识其发生和发展规律,探析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或者缩短高原或僵化期。因此,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状态

外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面对语言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停滞现象,学习者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情感状态,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增强自信心,不能因为遭遇暂时落后而放弃学习,努力做到持之以恒。作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和需求,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此外,要加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帮助其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即使遭遇高原期,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也会顺利跨越。

2.理顺输入和输出关系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输入(阅读、视听)、输出(说、写)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渗透,不可分割。Krashen指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而且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各类语言输入,提升学生对母语等因素的抗干扰性,及时、有效地预防语言僵化的发生。而Swain则强调可理解输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更多说写的机会,鼓励他们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话语重构,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5]。

3.注重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

目前市场上,各种大学英语教材琳琅满目,而真正适合大学生学习的优秀教材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很多教材编写者并不是一线教师,不熟悉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教材编写要以新形势下语言发展的方向为指导,体现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兼顾学习者的主体需求,体现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主流教学法,并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力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一致[6]。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要积累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发展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适宜的练习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学习者特点、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有效教学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年级现象”是外语学习中一种自然现象,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停滞倒退现象,帮助学生把握最佳学习高峰期,确保在语言僵化期到来之前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积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克服“二年级现象”的发生,实现英语学习质的转变和飞跃。

[参 考 文 献]

[1]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56-60.

[2]朱曼殊,缪小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Ellis,R.The Studyof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4.

[4]吴筱玫.语言僵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外语,2005(5):39-42.

[5]肖鸿.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6):85-88.

[6]彭仁忠,吴卫平.中介语僵化的归因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8):91-92.

H319

A

1008-178X(2012)11-0194-02

2012-07-21

岳瑞玲(1979-),女,山西榆社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二语习得及英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现象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