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2012-08-15 00:45郝玉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导向英语教学

徐 珂,郝玉荣

论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徐 珂,郝玉荣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将文化导入英语课堂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提高学习兴趣。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可分为三个步骤: “话题引入”、“课堂展示”、“拓展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文化导向;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2007年最新修订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为大学英语指明了道路,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在6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因文化差异问题而无法理解课文内容的现象。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有一篇文章“Bribery and BusinessEthics”,在讲解课文时,笔者说过一句“Some officialsare having an itching palm.”课间,很多学生都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这些官员‘手痒’,他们跃跃欲试想干什么?”笔者这才明白,很多学生都不明白“having an itching palm”的含义。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汉语的“手痒”在英语中并没有跃跃欲试的意思,而是指“贪财,贪钱”。再比如,“news”是“新闻”的意思,可对初学的学生,结尾的“-s”常被认为是复数形式。如果在讲解“news”时引入英国文化,即英国人会把新鲜事儿写在纸上再张贴在公共场所的专栏中,这种专栏一般分为4个栏目:N、E、W、S,表示北、东、西、南,此后逐渐形成了“news”,指来自全国各地的事情。经过这样的讲解,相信学生们再也不会把“-s”当成复数形式了。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在交流中无处不在。过去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英语课堂。由此可见,将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势在必行。

二、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的主张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20世纪60年代,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概念。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经过了布鲁纳(Btuner,J.S.)和维果茨基(Vygosky,L.S.)的进一步发展后,形成了现代建构主义。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1]。

此外,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

学外语的成人已形成自己固有的语言习惯思维,语言文化经验,他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于如一张白纸式的学母语的儿童[3]。尤其对于高校中的大学生,他们会主动分析相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和周围生活进行联系。文化正是每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融入高校英语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构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三、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

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该模式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能力,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内部心理表征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该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文化概念与思考方式的引入,突出相关文化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4]。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而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新途径[5]。将文化导入课堂,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学习获取该国家经济、教育、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生活习惯等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种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以目标语的文化为导向。如课前的文化背景介绍,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化材料,课上讨论的文化话题等,都应对目标语文化有所体现;第二,教师地位的转变。教师必须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努力充当一个监督者,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开始,到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相关活动,都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多媒体的使用。帮助学生使用现代技术,用更加多功能的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四、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与高校英语教学融合

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根据长期的实践教学,笔者现将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可分为三个步骤:话题引入,课堂展示,拓展练习。这三个环节都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个环节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能突显教师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职能。

1.话题引入。学期初,教师应根据将学到的课文主题或课文中提到的某一种文化现象设定一些关于文化的话题,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设计的话题既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要贴近日常生活,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1)设置的话题要尊重中西方文化,不要选取有文化争议的话题。话题最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学生查找相关内容。话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并且能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因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年龄、学习风格、学习阶段等因素对学生努力的结果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6]。(2)话题的结论应当是开放性的。教师在话题的介绍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讨论话题的目的是增长见识,加深对课文理解,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寻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就好。

2.课堂展示。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布置不同的话题任务,要求共同协作,用多媒体、幻灯片等手段向全班讲解。讲解后,要求全班学生针对讲解内容讨论、交流。这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缓解学生上课紧张的情绪。

3.拓展练习。学生在课堂展示和讨论交流后由教师根据展示内容找出欠缺之处,对学生进行再次引导,并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在此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拓展练习内容应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相适应,不要让学生觉得过难而失去信心;拓展练习不局限于文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选取如词汇、语法、写作等方面的拓展练习。

五、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将文化导入课堂有很多优点:第一,引入文化信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兴趣;第二,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不仅得到了更多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对所学课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三,改善了师生关系,缓解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第四,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

但同时,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广博的关于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更强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学生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当前的英语教学背景下已不再是应用与否之争,而是应用是否恰当之争[7]。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好的作用,与高校英语教学相融合,必定能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重大的贡献。

本文系甘肃省教科所 “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 “基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能力研究” (课题批准号:GS[2011]GHBG010)成果之一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2]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3]曾郁林,蒋三三.从香港语言教学经验看英语跨文化教学缺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1-124.

[4]曹曦颖.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1-66.

[5]王开玉.走出语言系统:由“外”向“内”——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22-24.

[6]张思武.英语学习过程诸因素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60.

[7]尹小荣,刘静.“文化习得”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8-8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2)02-0114-0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导向英语教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偏向”不是好导向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