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六个坚持”着力解决“五大问题”:谈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2012-08-15 00:53谢撼澜
重庆行政 2012年6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领导

□ 谢撼澜

创造政绩是当代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而创造政绩的过程和结果离不开政绩观。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怎么理解正确政绩观,正确政绩观对领导干部认知和实践上有什么要求,这是事关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重要前提。

一、正确政绩观的内涵与特征

理解正确政绩观这个概念,要从正确的政绩观的涵义、特征来进行学理阐释。

(一)正确政绩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政绩观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创造政绩的动机、对政绩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政绩的手段、政绩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概括。

在创造政绩的动机上,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观念,坚决反对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错误思想观念。

在对政绩的认识和理解上,要始终坚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把握政绩的本质内涵,坚决反对那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认识。

在获得政绩的手段上,要牢固树立合理、合法、有效的观念,坚决反对那种为获得政绩任意妄为甚至不择手段的错误思想行为。

在政绩的评价上,要牢固树立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1]

“正确政绩观”实际上是适应时代条件的新政绩观,是在倡导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二)正确政绩观的基本特征

政绩观具有科学性、辩证性、合法性与合规律性、人民利益至上性等特征。

一是科学性。正确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性的关键在于把发挥主观能动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发现真实的因果关系,并根据这种客观因果关系的要求去行动、去争取最好的政绩。”[2]

二是辩证性。对照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基本观点”①,政绩观的辩证法特性表现在:第一,从政绩的目标及考核指标、标准确定的角度上看,一是要处理好短期政绩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政绩背后的德才因素;五是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六是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七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八是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二,从政绩取得方法及其考核方法、手段看,一是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二是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三是合法性与合规律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施政行为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行为还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要保护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就不能乱砍滥伐森林,乱挖矿;要保护环境和调整经济结构,就不能上马污染大、高耗能的“五小”企业;要整顿市场秩序就得按章办事,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政绩观还得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什么事由政府管,什么事靠市场机制,政府职能要定位明晰,不能“越位”、“错位”。

二、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要深刻把握“六个坚持”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端正政绩观,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标准,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的价值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坚持群众路线和坚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一)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思想路线

求真务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规律求真知;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奋力干。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去看待政绩,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强调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总之,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

如何做到求真务实呢?一是要求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应当强化规律意识,看问题、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无论在什么时候,从事何种工作,实现政绩的思路、方法,都应当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规律。二是领导干部在行动上应当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不虚报,一切都如实地向上级、向群众讲出来。出实招,就是制定的方针政策、提出的办法措施,都合乎实际情况,对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有实际帮助。办实事,脚踏实地做工作,老老实实当公仆,不图虚名,不发虚功,每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群众检验。求实效,就是创造政绩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都必须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其结果都是能够切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的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它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经受各种考验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的一点就是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违背人民群众的愿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

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的价值理念,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维护程度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创造人民需要和满意的政绩。

(三)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上创造政绩,具体要求做到:

一是在坚持以人为本上创造政绩。作为领导干部,以人为本,重点是以民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体现在珍惜民力上,就是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生产发展上来,不“扰民”,不夺民之利,不欺民之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体现在维护民权上,就是要尽可能为群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更好的机会,让群众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和完美展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应体现在发展民生上,就是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在加快经济建设上创造政绩。在加快经济建设上创造政绩,要求领导干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要善于从战略全局上、从党的工作大局上、从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重要方面研究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就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求领导干部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强化抢抓机遇、自力更生和扩大开发的战略意识,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三是在促进社会进步上创造政绩。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不应当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还应当落实到人民群众普遍要求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上。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进步亦是政绩。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四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上创造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反对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发展”,反对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反对忽视社会公正的“发展”,反对牺牲后人发展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

五是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握好这“五个统筹”的方法,想问题有统筹的意识,做决策有统筹的考虑,抓落实有统筹的措施。具体的说,就是要善于统筹全局,善于谋划长远,善于协调各方,善于突出重点,善于见微知著。

(四)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观深刻影响着政绩观,它主要影响创造政绩是为了谁和怎样出政绩等重要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都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懂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政绩创造主体和检验主体。

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要求领导干部心中有大多数群众,坚持在谋划政绩的决策、创造政绩的过程、享受政绩的分配中不脱离群众,才能妥善解决谋划政绩、创造政绩中遇到的难题,才能创造人民群众认可的政绩。因此,必须对广义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方面教育,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五)坚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是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落实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有少数干部不愿意到群众中去,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作风漂浮,眼高手低;有的在领导岗位上不是想着多干点事,而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攀比摆阔。真正的政绩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虚张声势、好高鹜远、做官当老爷出不了政绩。

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进一步认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记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要使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拥护和满意的业绩。

(六)要坚持政绩与政德相统一

政德,即从政的道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官德。我国古代很多史学、文学和政论著作中,对忠言直谏、奉法守理、廉洁清正、不拘私情的褒奖,对阿谀逢迎、任人唯亲、贪赃枉法、穷奢极欲的贬斥,这既是一种政治上的评价,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褒贬。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政德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在执政、行政和从政中的具体体现,达到了崭新境界。这一境界的基本准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反对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应该要坚持政绩与政德相统一,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去追求政绩,建立在良好政德根基上的政绩才是符合人民的要求政绩,才是真正利国利民、泽被后世的政绩。

三、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要着力解决“五大问题”

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什么是正确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评价政绩五大问题,才能科学地认识政绩、谋划政绩、创设政绩、评价政绩。

(一)解决好“为什么要创造政绩”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那么,推动发展是领导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最大政绩。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正如胡锦涛指出:“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主要看一个地方的经济是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否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改善和提高等。

(二)解决好“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

我国封建王朝中一些帝王将相知道“为君之道,须先存百姓”的道理。而西方政治学者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要求政治家们“满足一些关键选民对他们政绩的期望”,以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这些富于民本色彩的理念和言论,对于封建帝王成就霸业,对于资产阶级维护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就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作为终身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和创造政绩的依据和归宿。这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去对待工作,把政绩树在百姓的心坎上,而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和享乐,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之类的东西。

(三)解决好“什么是正确政绩”的问题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温家宝对全党干部提出了正确政绩观具体的衡量标准,“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4]

(四)解决好“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

一般来说,领导干部愿意做出政绩,渴望在任期内得到“政绩突出”的评价,这是其事业心强、责任感重的表现。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做出政绩?取得政绩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第一,创造政绩要求真务实。领导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绝不能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或凭一时的冲动,搞“批项目拍脑袋,上项目拍胸脯,项目垮了拍屁股”那一套,在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第二,创造政绩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各级领导干部要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第三,创造政绩要坚持“五个统筹”。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第四,创造政绩要有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基本把握以下几个环节:深人调查研究;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决策目标;选择与优化决策方案;遵循决策程序等。

(五)解决“怎样评价政绩”的问题

政绩考核评价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基本依据,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起着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理念上,要用实践的观点评价政绩,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评价政绩,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在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上,第一,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又不能唯数字;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第二,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一是扩大干部考核评价中的民主。二是注意研究领导干部不同岗位之间的政绩指标差异,克服因指标缺乏差异性而导致考评结果失真的弊端。三是研究各种考评指标的量化问题,提高考核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第三,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坚持看政绩用干部,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级晋升和培训的基本依据。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明确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创政绩,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才能履行好执政兴国的神圣使命。

注释:

①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即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讲联系的,“三个基本观点”,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它们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1]何隆德.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J].湖湘论坛,2004(3).

[2]景云祥.科学政绩观的基本特点及实践途径[J].党政论坛,2005(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4]温家宝[J].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新华文摘,2004(9).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领导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