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重庆产业集群“增长极”绩效的路径选择

2012-08-15 00:53卞彬姚蕾
重庆行政 2012年6期
关键词:增长极集群重庆

□卞彬 姚蕾

作者:卞 彬,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姚 蕾,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本文从产业集群与地区竞争关系的视角,将产业集群理论有关的概念、方法和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探讨促进重庆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发展思路,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重庆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建成“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的战略部署,带动重庆的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全市经济发展。

一、促进产业协作网络的形成

集聚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资源总是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聚,从而导致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的上集中。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产业区概念。贝卡特尼在《地区优势》一书中将“产业区”定义为“社会边界所限定的集团”,“其特征是社区的人们和企业的员工均积极参与某个自然及历史形成的地域之中”。此后,哈弗大学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使用“集群”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并得到广泛认同。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产业集群理论最为著名的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等,产业集群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绩效。集群战略和政策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的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簇群是在一定的区位上形成的地域综合体。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的基本要素是能引领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内对周边地区能产生较强辐射能力,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和发达。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重庆经过直辖十五年来的不懈努力,总体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艰巨任务,迈出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坚实步伐。建成重要产业集群是重庆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集群是“即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一批重要产业集群”。作为“增长极”功能,成为区域性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着眼长远发展,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战略定位和发展基础,与城市功能分区相衔接,在南部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区域重点突出城市综合功能,东北部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在综合考虑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比较优势、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选准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在投入和政策上保证它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强化功能,有效地承担起地域分工的任务,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探索超常发展产业集群的新路子,把犹如散兵的单个企业和各种机构有效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加快”和“率先”发展,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首先,增长极形成的条件要具备有凝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域发展环境。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突出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培育发展一批“十百千亿级”大企业集团。要支持工业集聚地区,扶持带动性强的关键产业,培育和支持支撑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对集聚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培养,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增长级理论实际上是从磁极概念引申过来的,意思是由于经济空间中经济发展不均衡,需要以个别点来促进点(极)发展,通过点(极)发展带影响、带动周边其他经济空间发展。产业集群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它的集聚效应。产业群的特征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企业不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是要产生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因此,重庆市应继续培育壮大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金融、商贸、信息等“6+3”核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重庆有良好的基础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利用主导产业链方向延伸,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促使区内的新企业产生,老企业的革新和多元化,形成该产业的一个扩散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极所聚合的产业能量会沿着业务流程扩散,产生扩散效应,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分布。

其次,逐步推进形成空间总体战略格局。推进中央商务区、商务集聚区等“十大片区”开发,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化产业升级,高水平建设现代大都市。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所以增长极的内涵中,工业经济的发展增长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极点。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集群能够取得成功和持久发展潜力的关键。第一,金融商务中心突出提升中央商务功能、国家级研发创新基地功能,重点发展创新金融、资讯研发、商贸商务3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设计、创意、总部经济、产业楼宇等产业,加快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建成内陆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要载体、西部一流的总部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研发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二,“四带”,一是都市功能产业带。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汽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5大核心产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突出研发创新、绿色低碳、清洁制造功能,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研发设计等5大核心产业。三是物流加工产业带。突出和完善保税物流、出口加工、临港临空功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仓储物流、保税加工等3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电气机械等出口加工业,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服务业,建成内陆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保税物流及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四是先进制造产业带。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平台功能,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等5大核心产业,打造万亿工业基地,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和实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

重庆通过夯实基础、建立平台、增强后劲,已经站在了求突破、强实力、上台阶的新起点上。只有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才能在其他省市中领先。以开发区、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聚,要避免集而不群。“集而不群”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快实现新区功能定位,全面推进新区各功能区建设。增长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在产业集聚和发展上各有特点。从企业所有权来看,长三角以私营主导,珠三角靠外资推动,京津冀是国企主导。从产业类型来看,长三角是高科技及知识密集产业,珠三角是劳力密集产业,京津冀是资本密集产业。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的工业极具自身优势和特色,要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集聚效应反映出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的地区靠近的向心力。重要增长极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应包括工业、商贸、金融业、物流业等多个方面。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表现为企业集群所从属的各地政府区域支撑体系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因为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的“栖息地”。创优环境是政府促进产业聚集形成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应该对其进行“极化”过程的培育,对极给予资金、技术、政策、人力上的扶持。极化完成后,通过极、点扩散带动其他面上发展。

首先,在地方制度环境方面。产业集群实质上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制定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已收效明显。区位条件改善对重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银行总部向重庆转移趋势明显,不少内外资金融企业将总部设在重庆。政府部门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企业的多方位金融服务,从多方面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问题。重庆应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全面推进“1+6工程”。为产业集群的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建成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促进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市场环境越好,企业家的创业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感知创业机会,整个创业水平也就越高。

其次,增长极形成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因为企业以集群/组团共同使用品牌的方式比单独活动更能拿到大的订单,产生溢价效应。作为“服务极”功能,重庆应在产业培育、产业研发、产业调整、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为西部经济转型服务。企业集群在应建立统一销售机构,使用共同品牌,树立集群品牌可以弥补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多数没有创建品牌、对外宜传产品的能力差的缺陷。政府应为企业疏通市场渠道,加强对外宣传,举办全国性的产品博览会、各种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会,邀请全国知名人士为产业群题字或出席博览会,扩大产业集群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区域形象和区域竞争力,政府实际上成了企业的“经纪人”和代理人。产生所谓的“名区(区域)+名士(企业)+名诗(产品)+名句(技术)”的组合效应。

三、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硬环境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明确的地理位置。重庆要成为增长极,城市群、产业和交通是重要要素。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

增长极是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作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小时经济圈”将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设施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设施,经过强化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水、陆和管道网络。健全连接西北、华东、华南的铁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并改造水运网络,由此,把重庆的交通枢纽地位淋漓尽致地凸现出来。直辖以后,重庆交通飞速发展。虽然地处中国西部,却有快捷的航空运输,四通八达的铁路、高速公路,加上大流量且成本低廉的水路运输,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联运,重庆具有发展物流业的先天优势。重庆将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数字重庆”框架,成为长江上游的通讯枢纽。加快建设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产业承接、交通疏解、公共服务分担等重要功能。

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除了要构造前面所述的宽松区域软环境外,区域硬环境(即物理环境)也是必需的。促进产业集群产生和成长首先必须创立一个产业聚集的平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其对工业空间布局导向显著。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建立产业集群平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制度创新的平台。重庆加大投入力度,改造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创新工业园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中西部特大城市,如果培育不出自主创新的好企业、好产品,吸引不到全球化创新型人才,无法营造好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生态,那么其“发动机”作用将无从谈起。集生产、研发、贸易、博览、文化、教育、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体,从而使本区域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群的效应。所以,无论是创新中心的定位、还是规划中的战略性产业,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天生就与“创新”连在一起。

四、健全公共服务支持体系

增长极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具备发达的服务体系。增长极应该包括以下要素:增长点(极)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一片)、一个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要避免行政分割,“行政分割”指一些产业由于区域和部门分头管理的历史弊病,导致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或者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

首先,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对公共政策会产生强烈需求。集群政策是某国或地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的综合和延伸。按照中央科学发展观要求,成为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示范创新基地。重庆市委、市政府现在推进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覆盖等,都可能是科学发展的示范。随着产业集群层次升高,中介组织平台是提高产业群绩效的关键因素。一些与之适应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专利代理所、技术交易中心、西南信息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学会、科技咨询协会、知识产权研究会等也应运而生。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速信息传递,促进企业间的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社会化网络的形成。

其次,产业集群与技术外溢有关。技术外溢使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下降,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群内企业的凝聚力和群间的影响力,这正是产业集群的魅力所在。重庆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 《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我市将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最终形成“2+10”产业链集群。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为我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重庆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的转变,关键是增强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从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单机制造发展为成套装备制造。要避免“落地无根”,注意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融合。“落地无根”指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建立公共的研究开发,组织联合技术攻关。把技术服务这根纽带一旦根植于当地产业集群中,达到在集群区域内“扶一家,带千家”的点扩散效应。

猜你喜欢
增长极集群重庆
重庆客APP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在这里看重庆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