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模糊语言的效果——以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为例

2012-08-15 00:48蔡娇娇
关键词:意图语言表达关联

蔡娇娇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长春 130000)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另一种实用的语言形式——模糊语言。模糊逻辑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札德教授(Zadeh A.Lotfi)率先提出了用模糊集合的方法来处理模糊现象,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问题,继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1]。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本质特性之一,与精确语言一样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本文尝试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为例,利用关联理论分析模糊语言的效果,具体分析作为政治领导人,如何运用模糊语言向民众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政治意图;而作为民众,又如何在推理中寻求最佳关联,正确理解领导人的意图,把握前进的方向。

一、关联理论与模糊语言

对于模糊语言,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美国著名哲学家C.S.Peirce(1902)对模糊语言作了如下表述:“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proposition),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个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2]。”这一定义的表述指出了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性。

笔者认为关联理论和模糊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关联理论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其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是对H.P.Grice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的继续和发展。近年来,它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应依靠语境来寻找信息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从而获取语境效果[3]。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看,对模糊语言的理解正是这样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模糊语言符合关联理论对人类交际的普遍解释。发话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以模糊语言为明示刺激,引出言语交际;听话人通过语境假设,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加以推理,进而了解其真正意图,实现交际成功[4]。

二、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模糊语言分析

为了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笔者首先借助网络检索到了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进而锁定了其中的模糊语言,予以标记,同时对相对频繁出现的模糊语言进行了记录和总结。结果发现: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模糊语言并不会导致交际失败,只要巧妙运用,也可同精确语言一样正确传达总统的意图,实现交际成功,这完全符合关联理论的相关原则;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模糊语言的实现符合Joanna Channell对模糊语言的分类,即模糊语言包括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和模糊蕴涵三类[5],不同学者对此已做过很多相关研究,而本文发现模糊语言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还有另外三种典型的模糊结构,即以第一人称作主语、特殊句式及特殊疑问词来表达模糊,以下对这三种典型的模糊结构进行了例证分析。

(一)以第一人称作主语来表达模糊

I believe America can be better.(Jimmy Carter,1977)

I assume the Presidency under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Gerald Ford,1974)

I feel it is my first duty to make an unprecedented compact….(Gerald Ford,1974)

We believe that every man must someday be free.(Lyndon Johnson,1965)

在以上的各句中,总统意在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做主语表达模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言之有理的。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而一些与总统的政治观点和策略相抵触之处更是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或反驳持不同政见者是不明智的,而运用间接表达,即模糊语言,而非强制力,将成为令持不同政见者接受自我观点、满足自我要求的最佳选择。其中,“I assume”(“我以为”)和“I feel”(“我觉得”)等有意暗示对方,“我的话可能不完全准确,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而在“I believe”和“we believe”中,“believe”一词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明确表明:“我的话绝对正确,不容改变。”这些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语言的力度,避免了话语绝对化和过于武断,也为民众搜索信息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减少了信息处理的时间。民众可以通过推断准确把握总统的意图,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实现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总统和民众之间的最佳关联。

(二)以特殊句式来表达模糊

And so I say to all of us here,let us resolve to reform our politics,so that power and privilege no longer shout down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Bill Clinton,1993)

And may I say to the Speaker and the others,if I could meet with you right after these remarks,I would appreciate it.(Gerald Ford,1974)

作为总统,毫无疑问,当要求民众接受和支持其政治观点和策略时,应对此作出直接而明确的阐述。而这样作为民众,只能被迫接受,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与此相反,模糊语言则似乎更为礼貌客气,让民众备感尊重,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在所收集的10篇总统就职演说辞中,不难看出,总统倾向于使用“let's”句、“if”句、问句等方式来刺激民众作出回应或行动。“Let's”句可以有助于总统和民众之间形成一种共鸣。“If”句以提建议的方式,充分表达了总统的思想,让民众可以从理智和情感上快速接受总统的指示。提出建议和寻求共鸣的方式使民众更易于接受其政治观点,并满足其要求。因此,这些句式将是模糊表达的极好方式,有利于形成总统和民众之间的最佳关联。

(三)以特殊疑问词来表达模糊

When our vital interests are challenged,or the will and consc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defied,we will act;with peaceful diplomacy whenever possible,with force when necessary.(Bill Clinton,1993)

…for whatever period is required-not because the Communists may be doing it,not because we seek their votes,but because it is right.(John Kennedy,1961)

在以上的选文中,Bill Clinton和 John Kennedy分别使用特殊疑问句“whenever”,“when”和“whatever”来表达模糊,尽管这三个词在“whenever possible”,“when necessary”和“whatever period”中仅用作副词或代词,而非特殊疑问词。总统本人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把握,或者不愿透露“possible”,“necessary”或“required”(“可能”、“必要”或“要求”)的具体条件,选择使用了模糊语言,不仅是为了减少承诺和责任,为其言论留有余地,同时也可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并更好地帮助民众掌握总统的意图,成功实现交际。

三、结语

迄今为止,在所有关于模糊语言的发表文章中,从关联理论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的篇章似乎并不多见,这也足以表明本文的实用价值所在。笔者希望本文在进一步扩大这一理论的阐释力,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明确理论指导方法以了解对方交际意图、实现成功交际的同时,提高民众对政治领导人意图的理解力,并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同时,在日常交际时也学会适当运用模糊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最佳交际效果。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12,2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6-137.

[3]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20.

[4]徐景文.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谈关联理论[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2.

[5]Channell,J.Vague Language[M].Shanghai:Oxford U-niversity Pres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8 - 20.

猜你喜欢
意图语言表达关联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奇趣搭配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智趣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