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2012-08-15 00:4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批评性新闻标题世博会

陈 爽

(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陈 爽

(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和情态三方面对英美五大主要报纸对于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媒体的意识形态.

新闻标题;批评性话语分析

1 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学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1979年R.Flower,B.Hodge,G.Kress,T.Trew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解释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于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在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新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993年由Van 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了“批判性语篇分析专刊”,并在1998年出版了《意识形态:一个多学科研究》.Fairclough于1992年和1995年出版的《话语和社会变迁》和《批评语言意识》中对此理论有所阐述[2].在我国,辛斌在2005年出版的《批评语言学理论和应用》一书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了综合性的论述.关于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中竺(1995)《批评语言学评述》,李战子,高一虹(2002)《功能语法与批评语言学分析的结合点》,辛斌(1996,1997,,2000)《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诌议》,《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戴炜华等(2002)《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我国学者多采用新闻报道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对象,这是因为新闻作为公众语篇的主要体裁之一,具有信息发出者(即新闻采写者)和信息接受者(即读者)之间的分离性特征.前者处于话语支配地位,掌握主导权决定语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新闻主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而新闻标题以其精炼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浓缩概括,在语言上自成风格,同时又体现报纸的立场和观点.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选取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英国的《时代》、《卫报》中47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解读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

2 理论评述

2.1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歧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把社会作为描述和分析的对象,视语言使用者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语篇为中心,同时认为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是由社会和意识决定的.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内部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侧重于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成分本身并不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2.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语言学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M.A.K.Halliaday发展和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相对立的两大学术思潮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行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而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主张语言形式反映语言的社会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符号观、语篇观和语境思想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2.2.1 语言符号观.Halliaday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既是反映事物的手段又是影响事物的手段.他把语言看作文化符号系统的一种,而文化符号系统又存在于整个社会符号系统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在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解释语言的本质.这样,语言和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把语言视为社会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把口头或书面的语言使用当作实践的范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2 语篇观.Halliaday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是因为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并从这一体系中做出的选择[3].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句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任意,句式本身就承载着和表达社会意义.

2.2.3 语境思想.Halliaday指出,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其基本要素.每一因素都决定相对应成分的选择.语场决定概念意义,语旨决定人及物的意义,语式决定语篇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境放置一个重要的地位.Fairclough曾指出没有语境不可能产生话语,不考虑语境也不可能理解话语.

2.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工具

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研究语篇的语言形式,如及物性(例如被动语态)、转换(例如名词化)和情态形式,从而揭示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立场观点.

2.3.1 及物性.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2.3.2 转换.转换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一部分.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务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4].转换包括名词性转换和被动化.名词性转换将过程和活动转换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成抽象事务,从而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增强客观性.被动化通过删除动作实施者突出了主题,强调所要表达的信息.

2.3.3 情态形式.情态形式表达人情功能.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实意动词、时态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形式体现说话者对事情的态度,间接体现说话者和接收者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从而反映其立场主张.

3 实例分析

2010年上海世博会历史半年时间,不同的报纸从多角度对此盛况进行了报道.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英国的四家新闻报纸,《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时代》和《卫报》,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检索发现有47篇是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内容的.

在涉及世博会的47篇新闻报道中,22个新闻标题体现了及物性原则,19个标题体现的是转换性原则,剩余6个标题体现的是情态性原则.同时,报道世博会准备期的新闻16篇,报道世博会运行期的新闻20篇,报道世博会结束后评论性新闻11篇.笔者选取典型性标题,以时间为线索分类讨论.

3.1 世博会准备期(2010年5月1日以前)

上海居民的一个生活习惯即穿着“睡衣”出门在世博会前夕被外国媒体关注.针对这一事件,美国《时代周报》用“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进行了报道.在这一新闻标题中,动词close(关闭,结束,停止)的使用体现的是及物性原则中存在过程.《新闻周刊》用“Shanghai Residents Told to Ditch the Pyjamas in Run-up to 2010 World Expo”进行了报道.此标题中被动语态的使用体现了转换原则,突出居民“被告知”,暗含此行为的发出缺乏民意基础的调研,政府作为中有强迫意味.俚语动词ditch(放弃)的使用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市井性质.但是事实是,上海政府从未禁止市民在世博会期间穿着睡衣的行为.

《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府在世博会前夕打击盗版行为进行了报道,选用了“In Shanghai,Hiding Bootlegs before the World Visits”.此标题中Hiding和Bootleg的使用体现了转换性原则,均为动词转换成名词,强调事件本身.在报道中国政府对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时,《时代周刊》和《卫报》分别用“China:Street Crime Sweep in Shanghai”和“Shanghai Expo 2010:Tight Security as City Prepare for Opening”.两则标题也使用了转换性原则.

3.2 世博会运行期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世博会开幕当天各大媒体均采用及物性原则报道,如《新闻周刊》“Expo Offers Shanghai a Turn in the Spotlight”,《时代》“Size Matters at Shanghai Expo”,《华盛顿邮报》“Expo Gives China Another Showcase Opportunity”. 对于世博会期间各大展馆和展示,各家媒体有不同的角度.如《新闻周刊》报道英国世博展示馆,标题为“British Culture at its Most Refined---the Teletubbies”,此标题未出现动词,而是用介词短语的形式转换,突出英国展馆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时代》报道了上海世博会发行世界杯“明星章鱼保罗”邮票并拍摄以此主题的电影时,也采用了转换原则,标题中用不定式结构取代动词形式,“Paul the World Cup Octopus to Hit China’s Silver Screen”.《时代周刊》报道上海在主办世博会时做出的改变时,选用了进行时态来设置标题,“Shanghai is Sprucing up its Image”体现了情态性原则,突出这种转变的发生.

3.3 世博会后期评论

《时代周刊》针对上海方言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在新闻标题中选用了问句形式,“How do You Say Pink Cadillac in Mandarin?”,体现了情态性原则,透露出外国人对于中国方言的不解和困惑.《新闻周刊》评论世博会花销时,标题为“World Expo Broke Records,But at a Price”,转折词汇 but的选用体现了记者对于世博会庞大开支的质疑,并未对世博会顺利运行以及开创参观人数记录这一事实采取正面反映.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本应该本着公正、真实的原则报导事件,但都存在为服从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而做出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的报道.新闻标题和正文中措辞的选择服务于整体的语篇效果,同时也服从于新闻媒体的意识选择.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掌握批判性分析的手段,理性解读新闻内容,正确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

〔1〕丁建新,等.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305-310.

〔2〕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判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7):176-178.

〔3〕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53.

〔4〕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判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49-52.

H313

A

1673-260X(2012)01-0200-02

猜你喜欢
批评性新闻标题世博会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本期导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