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先
(重庆邮电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重庆40006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互动的困境及实效性探究
唐元先
(重庆邮电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重庆400065)
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平等、交互等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网络互动工作带来诸多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互动引导的特征和困境,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网络互动;困境;实效性
平等互动是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进人网络,网络是各种思想、观念、信息等融汇的地方,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主动发布信息,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感觉、想法,也可以对他人传过来的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内化。网络改变了单一的思想灌输和教育者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局面,形成互动的教育环境。网络互动具有自由性、虚拟性、匿名性、双向性、平等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守门人”的力量,也改变了“议程设置”的形态,使得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然向以互动引导为主的方式转型。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网络探讨个性化的网络文化特征,成为人们思想交流、感情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互动平台。本文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互动引导方法的特征和困境,系统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互动的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互动引导方法,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托 BBS、聊天室(如 QQ、ICQ、MSN)、E-mail等网络平台,结合受教育者面临的各种问题,开辟网上论坛、进行即时聊天、提供网上咨询等互动引导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以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用积极、健康、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培育先进性的新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互动引导法具有这样一些典型的特征。
它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既可能面临受教育者提出的社会重大事件,也可能是受教育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元化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也日益突出,帮助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才可能有说服力。这些实际问题有:作为学生,如在学校的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作弊等;作为社会公民,随地吐痰,乱丢纸屑,待人不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讲社会公德行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上班迟到旷工,对工作没有责任心,毫无职业道德的行为;在家里不尊敬老人,夫妻反目等没有家庭美德,等等;也可能是社会国家体制造成的问题,比如就业困难、看病难看病贵、房价高、教育等问题。由于它着眼于“日常”,必然体现为细致入微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无法计算工作量,需要教育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它大多采取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互动形式进行,由于这种过程大多是匿名的、自由的,受教育者大多会畅所欲言、实话实说,涉及到许多敏感的政治社会问题。针对受教育者由这些问题表现出来的多种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多方面、多层次说清道理。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小道理;既要从个人出发,也要从集体、从国家的层面分析问题,找出主客观原因;既讲道理也讲道义。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受教育者在新与旧、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思想斗争中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树立社会主义政治和道德观点、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经教育,受教育者就发生思想品德的飞跃。同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不断产生、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受教育者复杂多变的思想品德状况,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些变化,反复不断地组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反复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诱导、说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可能是学生、工人、职员、领导、老板等。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超前性也有滞后性,与现实情况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在空间上也没有固定的界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开放的国度、开放的世界和大学生开放的思想。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传播介质异常灵便,家事、国事、天下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快捷地为受教育者关注知晓,所以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受教育者多角度、多层次提出的问题往往让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成果是给言论自由增添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政治参与程度。但随着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网络空间过分强调网络言论自由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如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负面作用,违背社会公德和信息泛滥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另外,特别是校园论坛,在充分发挥了网上交流的交互性的同时,管理的难度却很大,论坛中言辞过激或观点偏颇,不利于论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凝聚力指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吸引、认识一致、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凝合力量[2]。而在数字化时代,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对受教育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每个受教育者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但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虽然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传播的广泛覆盖面,利用日常网络互动引导的日常性、深入性和持续性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但要把广大的受教育者凝聚到党和政府的周围,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还是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数字化代沟”的存在,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没有形成“数字化生存”的习惯,不熟悉网络技术,不了解网络文化的语言行为规则,在网络的运用上与许多青少年网民相比,实际上处于弱势。另外,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社会经历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对同一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3]。奥斯·洛克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头一遭,孩子们可以教育年纪较大的人们,因为孩子们更娴熟于使用电脑,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都向孩子寻求电脑的相关资讯及协助。”[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优劣。尽管国家倡导思想政治工作者走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路子,但某些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存队伍里什么学历都有,素质参差不齐,且很多工作者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结果导致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功底,管理水平都不高。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部分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问题。对有关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缺乏了解,对互联网的特点及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机遇研究不够,对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认识不强。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在一些公开的互动版块发表言论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教育者言之不慎容易造成误导。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经常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日常互动引导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无法计算工作量,需要教育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也不到位,没有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对他们的工作条件、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没有完全落实。
单纯的思想政治资源很难吸引网民的兴趣和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必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日常互动中应把学术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旅游、心理咨询、争先创优等内容融入对话、交流、讨论中,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能否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必须增强服务型和娱乐性的内容,将网络教育与服务、娱乐结合起来,通过快捷有效的服务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激活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实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接受教育[5]。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最终是人与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价值理念。而网络日常互动引导法就是要架起人与人交流的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找准这一切入点,利用网络日常互动引导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达到用心服务人的目的[5]。人与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心与心的联通。只有做到心灵间的真情互动,并以此为载体,当前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思想观念、政治、道德观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才能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网络日常互动引导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网络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新生事物由此产生。日常互动网络平台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关键。作为网络管理者和教育者,不仅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并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熟练操作并进行网络维护。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和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7]。毛泽东说:“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懂得,都能掌握,这一项是马列主义的领导艺术。”[8]开展网络互动引导工作要切实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针,要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要做好思想观念的引导转化工作,更要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工作。要关心群众的困难、解答群众的疑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来建立群众对自己的信赖,真正成为网民的好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中要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回帖,用兴起的网络文化,培养网民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始终保持网络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一些不良信息主动介入正确引导,及时有效地封堵和过滤各种有害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交流和技术应用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正影响着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团组织和高校除了利用技术手段加以管理的同时,还应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专职工作员,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网民点击和跟贴。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为主,防止各种腐朽、反动、落后的文化和思想的侵蚀,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但是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和塞堵补漏的方式阻止网络自由言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时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QQ、BBS、E-mail等日常网络平台,提倡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网民正确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提高网民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远离不良信息,在思想上筑起阻挡网络污染的防火墙,切实加强日常互动,引导思想阵地建设。
网络日常互动引导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网上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网络的覆盖面之广和影响度之深使网络教育成为新形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各级部门应该重视,主动介入,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制度,成立由党领导的,党委宣传部、团委和网络中心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调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予物质奖励,逐年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52.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22.
[3]白素英.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到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41.
[4]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黄少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6,(3).
[6]陈克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29):82-83.
[7]王荣发.网上育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0.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46.
The dilemma and effectveness exploration of the lelv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daily interaction
TANG Yuanxi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ctuarial-oriented,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becau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s,freeday,open,equality,interactive features,and so on,which bring lot of troublec for ldeologlcal and poliflcal education’s dally luterara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must careful analyse the dilemma and feat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daily networ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etwork’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lle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aily network interaction;dilemma;effectiveness
G64
A
1674-5787(2012)01-0094-04
2012-01-16
唐元先(1979—),女,四川隆昌人,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