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 “学生主体性”体现:思考能力的养成

2012-08-15 00:45李宜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学生主体性

李宜冰

高等教育中的 “学生主体性”体现:思考能力的养成

李宜冰

摘 要:自主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特征,但要想真正实现自主性、创造性并非易事。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4个方面入手,可以对如何提高思考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思考能力;思考意识

李宜冰/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029)。

一、关于 “主体性”和 “思考能力”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4种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学生应该成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这个论点似乎已经被教育界公认,但到底是学生与教师并存作为主体存在,还是单独作为主体存在,尚未有完全定论。笔者认为研究“学生主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应该明确主体性的对象性范畴,即在对象性关系中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具体体现。所以学生是否被视为“主体”存在的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具有自己独自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包含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还有学者提出人之为主体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成;另有学者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更有人认为,所谓主体性即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学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思考能力主要分为表层思维和深层思维两种。所谓表层思维指的是对事物的判断、选择等一般性思考性行为;深层思维即为批判性思维,只能对某种现象发表作为主体的独到见解,提出创造性的建议等。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很是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学习目的上缺少内在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味地服从他人意见,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在所需,对学习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态度茫然,似乎一切都应该是教师来决定;其次,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囫囵吞枣”,满足于学校范围内的书本学习与技能培训,往往是不知道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些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学生丧失了思考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大学生思考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从体制上说,官办教育处于垄断地位,教育的计划经济成分过重。这种情况下使得教育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教育部门的办学宗旨不是向学生负责,也不是向市场负责,而是向自己的上级负责。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十二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是一个模式。所以我们的学生都像是一台电脑,大脑中保存着教师输入的各类数据,但是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二)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的不连贯性

试看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不难发现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从内容上看,各时期教育“分割而论”,小学应该如何,高中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大学教育的重点是什么,缺少一个贯穿整体的目标,教育出现严重脱节现象。各时期的教育只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范围内,只要是自己范围的事情解决了就不再担心以后。思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许多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同阶段有其特殊的矛盾,但又相互联系。大学教育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因为其处于教育的顶端,所以其本身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在初、高中没有接受自我学习的训练,所以自我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低下。

(三)教师对信息的过度依附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不思之学”已变成一种潮流,出现于各种教育现场。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相反依附于各种“辅导资料”和征订单,广度、深度以及可行性的思考越来越少;学生也被动地被施以“知识灌输”,变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师强使作为主体的学生把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当成了外在的、异己的膜拜对象,即学生失去了作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目的性。于是,大规模的“罔”之现象随即出现,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的“功能性学生”也日益增多。

(四)信息社会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人类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便捷,然而,伴随而来的另外一个现象——信息异化正悄然影响着每一个人。信息异化是指主体人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因素的干预而使主体丧失其驾驭信息的主动权,反而被信息所控制,使信息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社会的前沿阵地,他们受信息异化的影响最大。信息异化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信息量过渡膨胀以及信息的无孔不入,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选择难度加大和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增强,从而导致一系列主体性丧失的危害,如信息中毒、信息恐惧、信息崇拜、信息奴化等。处在信息社会中的当代大学生,其主体性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丧失思考能力。

(五)学生自身思考意识与能力的下降

如果说以上这些原因是造成大学生丧失思考能力的外因,那么大学生本身不愿意、不会思考也是丧失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经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学习成绩和思考能力没有任何关系,成绩的好坏只是学生努力不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不但努力,而且也会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除不断地思考老师教授课堂知识以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能够举一反三。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脑子笨,觉得自己想了也是不对,体验不到思考的快乐,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思考的意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具有思考意识,但不知道思考的方法,面对众多信息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在没有任何点拨的情况下就会陷入迷茫的状态。

面对普遍丧失思考能力的大学生,难道我们真的是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去模仿别人吗?以下从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出发提出一条可供思考之路。

三、提高大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切实履行教育纲要

认清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不盲目崇尚外国,不妄自菲薄,贬低自己民族的教育历史,脚踏实地从努力解决每一个切身的问题,完善每一个细小的法规做起。现在很多中国教育机构对实实在在解决切身的问题不感兴趣,搞面子工程,寄希望于到国外“取经”,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在浮光掠影的所谓“交流”上,在对外国的文化背景、教育经验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照搬照抄,却不愿意花费极少的资金去解决一个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口号现象”严重,我们的教育大纲中不是没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性思维”的提案,但只局限于理论层面,缺少具体实施细则,让在教室内的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把理论专家与教师请到一起,制定理论的同时附带实践解说,让每一位亲临现场的教师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从小学开始着力培养思考能力,才能打下坚实基础,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提高学校教师科研素质

教师和学生同在教室内,教师的行为深深地影响教室内的每一位学生,所以针对教师肩负的重任和职业要求,教师除要履行其肩负的岗位责任之外,还应附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鉴于中国教育界学术浮华之风,笔者认为教师除要提高自身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科研素质。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理念,具备思考的意识,才能进行科学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要想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首先要使教师具有科研意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中起导向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能够直接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并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鼓励教师投身到各类科研实践活动中去。现推荐以下几项主要实践活动。⑴“行动—实验研究法”。在行动中实验,在实验中创新,采用行动法、实验法、案例法、比较法等进行课题研究,对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⑵问题探究式。即对教师研究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逐一进行探究教学。主要步骤为: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拨—反思总结;其主要目的为引导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⑶自修反思式。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评价,自主完善。该模式的一搬程序为:提出计划—自学研修—实践体验—专家指导—反思总结。⑷网络信息交流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对教师制定的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要求指标,通过上网、看报、读书等收集整理信息,督促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三)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思考和目相辅相成,为达成目的需要不断思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则思路迅速启动并呈现欲罢不能之势,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他的思考和对思考结果的表达。

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并提高思考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一点很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和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大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保持好奇心,“储备智慧”。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给予的题目,而是自己动脑思考,不断地提醒自己如果是自己碰到突发状况怎么办?这种思考其实就是在替自己“储备智慧”。

最后是通过“深阅读”提高思考能力。形成好的思路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责任感;二是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背景;三是掌握一定的思维技巧或创造技法。所以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当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但作为学生个人也应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笔者认为“读书法”就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阅读平台、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此类阅读属于“浅阅读”,不会提高学生的见解和思考力。相反,“深阅读”就可以实现思考力的提高;但这里所说的“深阅读”不只对书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最重要的是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疑点也不放过,从小疑点做起不断锻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多种表现特征。要想让这些特征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让大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产生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地锻炼、提高思考能力,实现真正含义的“学生主体性”。

[1]和学新.学生主体性的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37-41

[2]李荫榕,张亮.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2),29-33

[3]郭亨杰.思维的拓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4]牛窪隆太,「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学習者主体—日本語話者としての主体性に注目してー」,研究ノート,『WEB版リテラシーズ』第(1)2,早稻田大学,2003.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JG11DB156)

中图分类号:G71

B

1671-6531(2012)10-0122-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思考能力学生主体性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
试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故事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