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玲
(安徽三联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代大学毕业生个人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其今后要从事的职业选择及努力方向,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及前进的动力.目标明确、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当前个人发展及职业选择严峻形势及在校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及个人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多重迷茫心理,包括对学业迷茫、对人际关系迷茫、对爱情迷茫、对就业迷茫等.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择业方面表现出的迷茫日益突显严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增大,2012年应届毕业生约680万,是2001年的近6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2001年为83%,2011年下降为70%.“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推迟就业”等现象突出,“啃老族”、“宅男”、“宅女”“北上广漂”“校漂”等队伍壮大,就业层次明显降低,“人才高消费”与“零工资就业”等就业不充分现象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前,出现了较大的迷茫心理,其还表现在:
1.1 就业期望值较高
仍有许多大学生端着“天之骄子”的架子,不能审时度势,不能务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很多大学生自身条件如何不管如何,目光却盯在大城市、大公司、热门专业、高薪岗位,怕吃苦受累,不愿到深入一线基层.甚至有些认为上了大学就要必须到大城市或考编,而一些灵活就业、创业、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都算不得“正当”职业.一些同学放弃农村特岗教师岗位,不愿在基层农村工作.有的同学恋家情节严重,只在生源地附近找工作.更有一些同学盲目追求自己所学专业,非本专业的压根不愿意去接触.如上这些都或多或少受传统观念束缚,自身定位不准,极大地限制了择业空间,只能故步自封,造成了大学生择业的迷茫.
1.2 择业盲目,择业水平不高,违约现象严重
很多大学生在一开始找工作时,心情迫切却又害怕找不到,于是在简历到处投,多头应聘,择业时水平不高,欠考虑,择业盲目,迷茫心理突显.录用后却又这山望着那山高,挑来挑去下不了决心去哪家,甚至有些同学毕业前先去试用了一个月不到,就说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或者说企业这不好那不好,造成了很多的违约现象,辞职重新再找.而学校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举行招聘会时,学生们却又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愿意、不敢甚至不屑于去应聘,这样就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些就业中出现的“等”“靠”“要”的思想,只能最后造成自己就不了业,招聘单位的各位成本增加,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3 自我定位不准,职业能力不足
很多大学生从应试型的高中教育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中,还认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整个大学期间就只会参加各类考试,却没有注重其他各项综合素质如创新性思维、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自学能力等的培养与提高,造成严重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社会知识了解不足,职业精神匮乏等.许多同学大学期间并未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规划,也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为了理想奋斗.这样没有规划的同学就很容易盲目跟风,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从众心理严重,到头来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所适从,没了方向,选择逃避,不就业,推迟就业等现象自然就滋生出来了.譬如现在考研一族、考公务员、考资格认证等的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盲目跟风,认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自己也要这样经历一下觉得才有意义.很多人没有规划,逃避就业,选择读研,有些同学毕业后选择不就业,还在学校继续为考研而奋斗的也越来越多.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自己心理上真正定位,在校时职业能力培养不够,就业也就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2.1 社会原因
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将在700万人左右,占每年新增劳动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主力军,就业压力相当大.同时我国适当控制经济增速的战略将进一步减缓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就业结构短期不会有明显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
其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化阶段的情况下,大学生已不再是一个精英群体,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公民”,早已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参与社会竞争.
其二,在供给与需求关系上,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趋于市场化,表现在大学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扩大和延长,整体薪资水平走低.
其三,应届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现象,现在已出现了研究生抢夺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抢大专生岗位局面.学生只有更高的综合能力才更具有竞争力.
其四,以知识和高科技现代化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且第三产业的就业大学生人数较之发达国家偏少.
其五,社会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如户籍、社保等,加上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使缺乏社会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不知所措.
其六,在物质生活发达的今天,拜金主义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严重扭曲,拼爹、被包养现象很多,在学习和就业上,一切只是向“钱”看,在对未来的“钱景”没法掌控时,学习就业上就很容易陷入困惑迷茫.
2.2 高校原因
其一,高考制度方面,我国主要采用高考作为大学的入学方式,素质教育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只只注重考试成绩,一切只为拿到那一张入学通知书,而把兴趣、能力、特长、希望学习的专业以及以后想从事的职业等较少涉及.在填报志愿时仅根据热门学校、热门专业,或者父母作主进行填报,如果加上专业被调剂过,一旦进大学,发现与自己兴趣不符,学习上无法胜利大学课程设置,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对整个大学生活、学习、能力培养等充满失落、迷茫,进而对今后的就业更是没有方向,不知何处入手.
其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设置和调整无法适应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社会脱节严重.在整个大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只抓考试和纪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分析解决能力较差,发展潜力不足.高校持续扩招,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此外学校对学生还缺乏有效的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导致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功底,缺乏职业能力.
2.3 个人原因
其一,如今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上较少受挫折,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期望成才,家庭更多只是将拿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他们的目标,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要求也高.心理尚未成熟的他们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及就业竞争压力时,就会感觉像只无头苍蝇,没有头绪.
其二,中学时代的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大学中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加个性的选择,一些学生的锻炼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虽然务实,但缺乏明确,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
其三,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只顾学习,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的锻炼,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不足,毕业后难适应岗位的高强度要求.
其四,在校期间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规划,没有为规划付诸努力,造成大学生择业时盲目,能力不高,有畏难性心理,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或者逃避就业选择继续升学等.
其五,就业观念陈旧,不愿吃苦,不愿下基层,一味地求大城市、求名企、求舒适、求名气、求高薪的心态普遍,且大学生多数缺乏创业精神.
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我们也不能一味将毕业生面对就业的迷茫归结于社会原因,原因是结构性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迷茫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应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面对新情况主动出击,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1 党和政府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放到就业工作首要位置,出台一系列相应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能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的逐步规范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省级、市级就业工作信息发布平台等.
3.2 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毕业的就业观念影响方面,特别是调整毕业生心态和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一,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修课,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有专门的法案来保障.但是在国内,这种教育只是零散进行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教育.
其二,与社会接轨,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邀请企业社会相关人士有针对性地作社会发展报告、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行业行势报告.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让学生周末或假期调研并对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回访.可引进企业培训课程,这可使学生明确用人单位的标准.应尽快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构建多维考核的课程体系.如此一来,学生不再盲目学习,有目标就不再迷茫.
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动态,师生间相互了解,能更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
加大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关键.必须加大投入,引进培养一大批精通业务知识、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大职业发展与规划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很多学校这方面师资由辅导员兼任,或许这些不够专业.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教师是迫切的,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水平.
3.3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对自己进行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其一,依据自身条件包括个性特点、天赋能力、形象气质、成绩、综合素质、期望工作薪酬地域等,并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形势、职业要求、竞争对象等进行充分研究,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并为之奋斗.
其二,摆脱“唯城市论”、“唯专业论”、“唯学历论”、“重就业轻创业”、“学而优则仕”、“终生一次就业”、“金饭碗”等思想误区,树立正确就业观,走出迷茫.
随着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然而影响学生就业,使学生产生迷茫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这些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不足等,因此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病态、扭曲的观念,正确认清形势、树立危机意识是基础;自主学习专业和职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调整心态,主动出击,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出迷茫、成功就业,走向成功.
〔1〕段颖.大学毕业生的抉择迷茫与策略[J].科教纵横,2011(01).
〔2〕王晓红.从大学生就业难反思大学生就业观[J].科技信息,2010(08).
〔3〕王寒娜.对大学生迷茫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
〔4〕吕桂兰,任金珍.大学生心理迷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5〕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导航[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6〕黄茹芬.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