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蕊,姚 祎,肖 新
(安徽科技学院 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优化布局,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在此背景下,不少高校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加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新设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专业特点和教育规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已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逾百所,根据学科背景划分大致有四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约占15%;三是地理类,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相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国际发展形势和当前城市规划人才需求状况,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还很落后,新城市规划院校多“新瓶装旧酒”.
从学科建设上看,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主要有四块:基础课、主干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基础课包括城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建筑设计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制图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主干课包括区域规划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建筑设计、详细规划等;选修课包括社会建筑技术类、规划技术类、景观工程类和经济类课程等.一部分高校城市规划教育有着较好传统、较强师资,但由于学科核心理论模糊,尚无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硕士培养项目,专业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新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相关教育教学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从人才培养实际过程来看,国内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分主要有本科、硕士两个阶段.本科以“规划职业”教育为主,学制五年;硕士阶段通过“在岗培训”提高专业训练,学制两到三年.两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本科阶段过于偏重职业技能训练,已经导致毕业生就业面单一化倾向.新增新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存在进一步扩大趋势,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新增城市规划专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理论创新缺乏支撑.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始终围绕旧的理论和框架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理论创新明显落后于城市规划实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师资条件支撑不够,多数院校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其次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条件不足,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准,不少实际上没有专业实验室,也有的“共享”相近专业实验室或与临床相关设备[2].
二是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对案例的深入研究,离不开大量规划实践的参与和锻炼.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学校城市规划教育、技能训练与各级政府的城市规划实务脱节,相关“校地合作”、“产学研”合作项目较少.新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的社会影响有局限,缺少相关资源和条件,主要精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上,容易形成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使得人才培养和发展遭受损失,而且对学科建设不利.
跨院系教学资源无法充分利用[3],尤其与庞大的社会资源不能共享,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校地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巨大“鸿沟”.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在思考核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如“合作办学”、“双学位”、“海外游学”,以及外聘兼职教师等方式,但总体来说影响有限.以四川省“双学位”教育工作为例,全省86所高校中有16所高校获准2009年双学位试点教育,同时获准双学位招生人数占新生比例10%不到[4].
城市规划教育质量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明天.新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的既会遇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还要面对增设“新专业”带来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握方向,树立科学发展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需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科学化水平.
城市功能渐趋复杂化,城市规划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城市规划学科的特殊性日益凸显.一是综合性[5],城市规划研究对象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等.二是科学性.城市是有机综合体,运转不息,规划工作者要科学预测城市未来.三是区域性.城市规划设计以特定区域为对象,将规划构思落实到具体地域,规划工作需要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四是公益性.城市规划工作的服务对象城市社区和全体民众,规划工作者要有较高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公正与民众的利益.
加强城市规划专业理论研究,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校要加大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新增设的城市规划教育和研究提供实际支持,制定学校专业师资培养和深造计划,及时帮助新建专业克服人才缺乏难题.其次,要构筑起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要具备广阔的视野,精通城市规划专业理论知识,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展,掌握哲学方法论研究新成就,将其自觉运用到城市规划专业理论研究中去.再次是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密切关注学科专业研究前沿,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对话,努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城市规划教育改革要治“标”.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相比其他专业,其应用性更强,这是由专业特性决定的.城市规划学科片刻不能脱离应用和实践,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依据和意义.相比传统“理论研究”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不能局限在能做设计的规划师、绘图人员、工程师上,要在道德观念、解决社会问题、制定公共政策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高校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良好的预见性和超前思维能力,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城市规划教育要治“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校要根据教育科学规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制定更加灵活的制度.一要打通学科壁垒,开展“通才教育”,拓展课程体系宽度,重视人文精神孕育,奠定基础;二要更新专业理论体系,实施“专才教育”,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知识扎实”目标;三要强化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要推广多样化办学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弹性学分制,推广双学位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等.城市规划教育要立足历史因素和现实社会经济条件,更要照顾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不能片面追逐短期效益.
新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要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人才培养机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在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上下功夫,兼顾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校情实际,不能硬搞“统一模式”或复制模仿,从人才入口、培养、出口等方面实施“宽严相济”策略.“宽”有四点,一是拓宽专业生源渠道,二是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三是拓宽学生专业方向,四是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领域.“严”指“课程体系改革”,严把“教学质量关”和“实践应用关”等.
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一届领导一套规划”[6]等问题,虽然政府官员“政绩观”是主要因素,但城市规划不理性、不科学、难持续等原因也反映了城市规划教育缺陷.新设城市规划专业院校要立志创新,后来居上,推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特别注意总结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经验.要“向前看”,借鉴全世界城市规划,尤其是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探索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规律;要“回头看”,要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缺点,找准问题;要“走新路”,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科学化水平,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教育新道路.
〔1〕冯娴慧.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会议论文,2004.
〔2〕周慧明,周花.对高校新设专业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2010.5.14.
〔3〕韦亚平,董翊明.美国城市规划教育的体系组织——我们可以借鉴什么[J].国际城市规划,2011(02).
〔4〕新华网.四川16所高校启动“双学位”教育试点.http://new s.QQ.com,2009.04.23.
〔5〕黄光宇.城市规划学科特点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J].城市规划,1998(3).
〔6〕“重面子轻里子”成为中国城市通病[N].人民日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