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长泉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文化依附出路
白长泉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文化依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原则导向的作用.处于文化交合点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需要有技巧依附英语文化,回避母语文化.从课堂中师生关系、学生及教材的文化依附状况看,对英语文化依附高度契合是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教师、学生和教材努力实现目标.课堂教学策略的辅助作用是重中之重.
文化依附;课堂教学;目的语
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方面,文化依附问题最早见诸学术界是在1991年.高一虹教授在《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一文指出:“教师在教授外语时究竟代表哪一类文化的问题.国内的英语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一份子,但讲的、教的却代表了西方文化,依附矛盾便由此产生.”[1]所谓文化依附(c u l t u r a l d e p e n d e n c e),外语教学界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代表或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孟子敏,1997).[2]随后,“文化依附”这一概念延伸到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其他领域.大学英语教学和与之相关跨文化教学活动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面临选择目的语或母语的文化作为依附文化对象的矛盾.
文化依附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以及思想情感的中体现出的文化倾向.由此,文化依附是指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学者和学习者进行目的语文化学习、吸纳、采用及与母语文化比对过程,是文化归属或文化身份的选择时产生混乱和碰撞过程.由于对目的语初期学习时不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而导致依附目的语受限制,生活在国内的以汉语为母语的大学英语教师很难说是目的语文化的熟知者,对目的语的依附是片面的,而他们的学生则更是如此.大学英语教师和他们的学生构成一个陷于母语文化又努力依附与目的语文化的外语学习群体.
1.1 课堂中师生关系及课堂现状
从教方面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对目的语文化依附问题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本同一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异文化影响与指导而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我们局限在课堂上,而且还不能延伸到课堂下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文化行为,非语言文化行为,教师形象和师生关系中表现出的文化依附矛盾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的文化依附问题主要体现要教学环境、师生关系两个方面上.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是正式的.老师是权威,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是受尊敬和不容置疑的.中国老师上课时一般较为严肃,学生是不能任意说话,要认真听讲,提问要举手,老师同意方可发言.这些习惯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的,中国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
教室里不用西式的随意舒适,椭圆形辐射状排列桌椅,而是中式的一排排的桌椅,高高的讲台.这符合我们的师道尊严,却无形中成了阻碍师生交流的天然障碍.
1.2 课堂中学生的文化依附现状
大学生所体现的是依附汉语文化为主.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学习英语过程连贯又完整,经过12年的英语准备后进入大学殿堂.他们不但掌握3000左右词汇,基本完备的语法,相对标准的语音,而且许多孩子能轻松自由地用英语表述他们的观点、见闻,阅读简单英语文章,撰写100-200词的小论文.从简单使用到理解,就考试和一般竞赛而言,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国内教育体制内英语学习水平及状况是适当的.但究其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进行交际过程中对英语语言的合理使用时,大学生们对英语文化的依附既不充分也不适当.汉语先入为主的生活环境对学生英语文化依附的销蚀作用,可以说是英语课堂时间对汉语生活环境的比例,连一曝十寒都达不到.也就是说,对英语文化依附不充分而导致虽然使用英语但沟通过程无法像预期那样顺畅地依附于英语语言文化.
1.3 教材的文化依附现状
我们常见的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多次编写修订,近十年的教材几近稳定.课文内容可涵盖故事、人文、历史、哲学、心理学、理工、地理、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强调听、说、读、写、译的作用并配有适当的习题,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教材生动灵活,尤其在语音方面极大真实再现情景中语言的使用效果.但教材演练作用是受限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其他的语言依附点成了空缺,学生只能无奈地利用母语文化填补此空缺.场景多却难对应恰当之处.由于类似材料有限,教材的文化方向容易误导读者及学习者,使其认为教材所讲即是典型案例,形成文化“定势依附”,如此则导致对文化的误依附,即张冠李戴.此外,教材编选者文化依附倾向,常常被学术界所忽略.文本材料、语汇、音频教材、视频教学材料,皆反映教材编撰者、作品创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依附倾向.在使用这些教材教学和进行语言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与话语发出者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潜在的文化依附问题就无从避免.
教师、学生及所选用的教材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在理解和使用目的语时需要遵循其语言规则、文化指向及社会习俗规约.师生努力依附于教材或隐或现的文化提示题材,即依附于目的语文化.因此,在英语课堂大环境下,师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便是充分理解目的语文化并得体地依附之,以达到在可能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顺利地沟通.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3]大学英语教师按照英语习惯传授英语语言、使用、表达和沟通技巧.从语言本身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到渗透于语言要素之各个层面的文化.想掌握一门语言,除了有适当的语音,足够的语汇、得当的语法外,理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2.1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这一语言学习的引导者、文化依附的检查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英语语言基础的最显性的要素予以依附,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称呼、问候语等;到中层次的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具有定势特征、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例如:习俗、道德、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最后到英语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本质层面,例如:价值观念、用词策略、行文习惯、表达方式,思维特点、情感方式等.深层文化限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通过表浅层文化表现出来,由此,才能把握其文化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民族语言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对另一文化的接受,增加了文化依附障碍,给语言学习带来诸多困难.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际障碍(胡文仲,1990)[4].英语国家的文化涵盖极广,作为二语习得者,我们抱着了解、理解差异性的态度去学习其习俗类和政治类的文化方面.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思维方式及观点也是我们要了解的对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序合理地依附于目的语文化.学生在目的语言学习时要秉着尽量靠近目的语的要求与习惯.学生虽不能完全无误使用,但仍可尽量靠拢.
2.2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目的语文化情景素材,让他们依附有案可稽.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谢之君,1990)[5].除了语言本身的对于具体的词汇、短语、惯用、习语、俚语等,按照目的语的要求使用以达到合理依附,通过视频中的影视剧、访谈节目、纪实节目、人文和地理节目来学习目的语中习俗、道德、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特征,做到有依附根据,还要请英语国家的本族语使用者讲解其文化特质、习俗、禁忌等,以及他们所希望二语习得者对目的文化依附程度接受度.但此方法效果有限.信息过于宽泛,具体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告知学生,有限的几堂课、几个讲座无法涵盖文化多个侧面,在实践中运用时多学习才能正确依附目的文化,实现顺畅的跨文化沟通.
2.3 把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做差异度比较,求似和求异.可使用“文化感受法”.这种方法注重向学生填充目的语文化内容,同时对两种不同文化予以对比,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性和相关性的认识.具体词、短语的内涵和外延,如中国“龙”尊贵又吉祥,欧美“龙”凶恶令人害怕,而且形象相去甚远.狗的忠诚无差别,是大家的朋友,但在词语中我们大为贬抑狗的形象,而目的语却极力赞扬.由于英语是低语境语言,赞扬和批评是直接表现的,不能说的即为隐私,如年龄、财产、婚姻、健康状况;我们的母语是高语境语言,年龄、财产、婚姻、健康状况经常是闲聊话题,是沟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有“孝”长辈文化,对于个体出现“老而尊”情形;欧美重独立,人们害怕衰老而无法独立,则“老而卑”,因此害怕被人们称之为“老”.有了这样知识我们才能对目的语适当地依附.但课堂时间能允许的输入量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碰到不熟悉的文化方面我们会无意识地用母语文化作为填充物,或者无所依附.在此情景下,建议用礼貌原则解决,即先请教文化、礼仪、习俗的知识,进而适当依附. 2.4 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演练,师生共同分析交际情景中对目的语文化依附准确度.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验证对目的语依附时,最好设定情景后记录交际过程,由师生分析矫正对文化依附偏差.学生在学习和适应依附英语文化的同时,掌握了异于母语文化交际技能,加速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外展,培养学生应对实际交际环境和交际需要的能力.
了解课堂范围内师生关系、教室环境及教材文化依附状况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需要系统、有序、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合理依附英语文化以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以上这些方法皆有相对的实用性,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文化积累和实际演练相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依附判断能力.此能力促使学生在逐步认同、接纳外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积极、有意识依附目的文化,以减少其对文化差异准备欠缺而误依附所产生诸多问题.
〔1〕高一虹.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J].《北京人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7).
〔2〕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0.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9(1).
G 642
A
1673-260 X(2012)10-0241-02
佳木斯大学科技处项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W2009-186);佳木斯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化依附(10109);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专项项目:通识教育阈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育模块研究(JKC2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