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012-08-15 00:53张燕
重庆行政 2012年6期
关键词:非农产业种植业小城镇

□张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制定统一的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在加快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通过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实现城乡平衡协调发展。

在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城乡统筹的关键任务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并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小城镇的产业集群,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对农村的拉力和对城市的推力双重作用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解决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利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上的差别,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就业,由此增加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进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就业,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传统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全部为城市工业部门所吸收。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就逐渐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应该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制定综合性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达2亿左右,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以及人们消费档次的逐步提升,农产品逐渐出现了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劳动力从种植业转移出来,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林果等非种植业。发展非种植业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非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转移大量种植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借助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其次,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非农产业,是指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我国农村的非农产业,一般统称为乡镇企业。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就能获得更多的农业资源,这样,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就会增加,以劳动力为最主要资产的农村人口的收入就会相应提高。同时,当务农劳动力变为非农劳动力,他们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农产品的价格随之上升,务农劳动力的边际产值和工资也会相应上升,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也就可以随着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而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收入的不断上升和农业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农业的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

只有当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产生农业剩余的时候农业劳动力才会向城市转移,只有当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工业部门工资而小于第三产业部门工资的时候农业劳动力才会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为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提供必要的粮食、原材料、人才和资金支持,促进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剩余,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物质基础。实践证明,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使农产品增产10~30%,质量也明显提高。因此,首先,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应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改革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转变服务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速度。其次,要从人的现代化入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人力资源向农业人力资本的转变。应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使他们不仅能从事简单劳动,也能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复杂劳动,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最后,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展示了光辉前景。由于我国人均农业用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多样,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灾害加剧,农业污染和浪费严重,因此应大力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工程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科技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增加农业剩余。

三、乡村工业的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动力量

人们对工业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使大量人口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与农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工业部门是乡村工业。乡村工业既可以是农业生产部门的前向加工部门,也可以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服务的后向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乡村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其较高的工资收入也吸引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动力量。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工业的发展。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在非农产业部门找到工作,否则,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无业游民,整个社会的福利得不到增加。乡镇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应立足于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我国的乡镇企业应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不能盲目铺新摊子,并要注意环境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要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和加工产品销售部门的联系,努力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首先保证龙头活起来,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整条龙的舞动,促进农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四、农村小城镇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场所

小城镇是农村现代生产力要素聚集的理想场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密集区域,是现代思想观念和信息的集散地,因此,小城镇是乡村工业集群发展的最有利区位。随着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往小城镇将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小城镇将成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场所。

小城镇是企业聚集的有利区位,应大力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农村城镇化,从而形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来说,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快小城镇交通、通讯、水电、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投资环境,也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创造了投资需求,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其次,促进新的生产力因素在小城镇集中。围绕机械化而产生的维修、零部件和燃料供应,围绕科学化而产生的育种、配种、植保、防疫设施,在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尽量集中于小城镇,以便为广大农村服务,把新的生产力因素渗入到农村地区,以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发挥小城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示范效应。小城镇是当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充满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因此,应加快小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网络建设,促进小城镇示范效应作用的发挥,使小城镇成为变革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传统观念的重要阵地。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刘洪彬.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种植业小城镇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种植业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