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菲, 靳 松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30)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西方翻译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文化学派,这一派别很注重翻译时文化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强调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这种观点启迪了翻译界人士,促使他们寻求更多理论上的突破,以推助翻译理论进入新的领域。文化翻译观同样也给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优势,本文将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探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处理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以期达到源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等效,希望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帮助的作用。
本文讨论依据的主要是巴斯奈特一方的观点,其文化观学派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此翻译不仅是复制与模仿,更是文化协调和操纵,用巴斯奈特的原话就是,“翻译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内部或文化之间的交流行为”。[1]在用翻译作为媒介进行交流时,文化的地位居首要,而信息文本则要退居第二。译者在翻译时需谨慎保持源语与目的语的差异,注重文化的外壳及内涵,才能使目的语读者顺畅通过译文一览不同文化。而习语,伴随着一民族产生发展壮大而共存,其中蕴含了一个民族所存保的智慧,可以说一语言的精华相当一部分存在于习语中,并且从中可窥探到沉淀下的文化内涵,所以从研究习语翻译,便可打开一扇了解此种语言文化的大门。故毫无疑问习语包含大量文化因素,首先是它反映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中,它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个人长期受熏陶所形成的思想活动,而英国和中国相差的文化形成了两国人民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上的不同。习语紧密联系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翻译时要想做到很好的文化移植以及交融,就得对习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做分析。另外,习语反映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基本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信息,这类信息一定是反映出自然环境特色的。拿英国做个例子,英国作为岛国,发展航海事业条件得天独厚,得益于其漫长的海岸线和优渥的海港,这使得英吉利海峡在海上通道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英国人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所以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反映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中,像带“鱼”的习语“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如果翻译成“教鱼游泳”过于简单缺乏内涵,这时应想到在中国成语中,“班门弄斧”之意是和其相对应的;同理,跟航海相关的习语“at the end of one's rope”若译为“在绳索的末端”则让人不好理解,恰巧汉语中“山穷水尽”一词可以胜任译本一职。习语还反映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久而久之此类习语应运而生。从汉语中“借花献佛”、“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类似的习语可看出中国人受儒家、佛教影响较深,而英美人们的习语多关于“上帝”是因为他们大都信奉基督教东正教。此外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胜枚举,如“望梅止渴”“画蛇添足”等;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基本都是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或是圣经。在翻译此类习语时,则定要考虑到背后的宗教背景等,才能实现正确的跨文化信息传递。
所以鉴于习语中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须对其中蕴含的特殊的文化因素给予充分考虑,这则需要在文化翻译观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文化翻译观倡导处理翻译时主要有两种策略,即异化和归化。异化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与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而归化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奈达(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认为“译文基本上应该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下面本文将具体从异化和归化两个方面分析习语翻译。[2]
有类习语要表达的寓意在源语和目的语中能找到共同的归宿,译入语的读者并不会在理解上存有偏差,这时翻译习语往往采用异化策略,这能帮助读者既体会到原语言的内涵又体味到其特殊的语言习惯和特色,从而履行译文和原文在文化功能上等值的义务。一般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是在进行异化翻译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直译法要求翻译时不对译语进行任何扭曲,在译出文本中保留习语包含的比喻对象、感情色彩,保证内容及形式一致。
例一:“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上册,第六章)
译文:“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3]
这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习语的译本既没有歪曲源语即中文习语传达的意义又使译文读者感染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可以看出这里的直译很利索,有利于读者顺畅地理解同时又便于文化交流。
还存在一类习语个中的文化意象比较复杂,因其有典故历史的来源,所以在翻译时应首先对历史背景做下交代,否则会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时则要用到直译加注的方法。例如在《儒林外史》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被译成“When the old man at the frontier lost his horse,he thought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译者再加注“An allusion to a story popular for more than 2000years in China.When an old man lost his horse,neighbors condoled with him:'This might be a good thing'”[4]加注不仅能吸引译文读者,也使读者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使汉语文化信息成功传到了英语文化中,实现了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不过进行异化翻译,要注意勿入死译的胡同,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我们都知道这句中四个喻体是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如果异化翻译那么必须得对这个美女形象加注解释其背景,未免过于繁复不简洁,倒不如直接采用归化方法,译成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好。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尽量运用译入语语言的习惯风格,避免源语文本可能带来的陌生感和晦涩感的翻译策略。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人们倾向于借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的事物来表达其它相似人或事物。但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有差别的传袭下来的传统,因此人们使用习惯不同,对事物理解自然有不一致,在一种语言里用某种事物表达某种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喻体可能又有变。例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it hatched”意思是“you have to wait until things are finished”,弄懂了这句习语的内涵后,我们会发现它和中文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意义相近,那么这个习语便可直接用于译本。如若直译成“别在母鸡孵蛋前数鸡”的话,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相差甚大,它很容易就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障碍,无法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联系起来,这就是失败的翻译。又如:to sink or swim,无论成败。源语文本字面的意思是要不就下沉,要不就游泳,但它的内涵意义是指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所以译成“无论成败”更加通顺,虽完全摒弃了源语的表达方式,但更为大家耳熟能详,这就达到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以使其通俗易懂的效果了。
同时,中西文化和语言中有很多表达完全一致的语句,给人以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感觉。如to be on the thin ice,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和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在汉语中分别对应“如履薄冰”,“晴天霹雳”和“趁热打铁”,这些源语文本和译本可以说在内容和表达结构上都非常一致,有力地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共同性。翻译时,意者可以信手拈来、妙然天成。[5]
中文里还有很多表达方法,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通过归化的方法译成英语。英语里的成语“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类似中文的“行将就木”;“to know the ropes”类似中文的“懂得秘诀”;“to go with stream”为“随波逐流”;“at one's wits'end”为“智穷才尽”;“雨后春笋”为“like mushroom”;“守口如瓶”为“as dumb as an oyster”;“at sixes and sevens”为“乱七八糟”等等。在这类表达方法类似的翻译中,两种语言有不同的文学形象或是表达意象,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在英语中则用蘑菇来表达,但译语和源语在两种文化中其功能是等值的。这也就是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从上面对习语翻译的分析可看出文化元素影响的处处身影,而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为让源语文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既可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异化的方法,也可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归化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有时需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进行文化交流。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359.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10.(2):6.
[3]苏子恒.从文化翻译观看习语翻译的异化[J].文教资料,2008.2.(1):1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11.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1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