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生 傅爱国 胡是平
(1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13)
(2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
《中国美术史》是高等院校美术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必修课程,也是在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标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历程,深入了解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意识。同时认真总结中国美术的创作规律,提高理论修养,丰富艺术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促进其艺术创作技能的提高。
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体验感悟;重单项灌输,轻相互作用;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而且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美术教学的愉悦性也难以体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脱节。”
笔者从教的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创办美术学专业并开设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的高等学校,从1978年起先后在美术教育(专科)、工艺职师(专科)、美术学(本科)、艺术设计(本科)等专业中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迄今已走过了34年的教学历程。同时,这一课程也已成为我校其它相关各专业的重要选修课,是全校学生最为喜爱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因此,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制,还是在教学过程当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本人所参加的由傅爱国教授领衔主持的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多年来针对《中国美术史》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了大量的调研和探讨,并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到从原始美术到近现代美术,时间跨度非常漫长,内容包括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历史时期的绘画倾向、主要流派、代表画家的介绍,以及重要艺术理论、艺术主张的阐述;同时也包括对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多方面艺术内容的介绍与赏析。因此,不可能在一学期内详尽的介绍与阐述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的重点介绍,并使得学生能快速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点就显得尤为关键。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中国美术史》课程设置中植入“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转变该课程以往单一的纯理论讲授的模式,变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吸收和互动交流。因此,将课程内容主要设置为四大版块:理论版块(历史发展、基本概念、基本对象)、鉴赏版块(作品分析、作者分析、意义与影响)、考察版块(遗迹考察、写生考察)、应用版块(文献调查、论文写作)。
在实践教学的运作模式上,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设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活动。
第二,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由老师带学生进行美术遗迹及博物馆考察,然后开展分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撰写考察调研报告。
第三,在专业应用环节中,学生根据考察调研情况进行选题,撰写应用型论文。
第四,在课程管理模式上,将学分制管理模式与课程指导教师分治模式相结合,专业必修课程与相关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固定组合“套餐”与学生个人“自助餐”相结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规范性与灵活性兼济、稳定性与应变性互为补充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美术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文献检索实践、艺术考察实践。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第一,课内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专题热点讨论、开展美术史论专题小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活动。如安排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观看经典美术作品的相关视频录像,组织课堂专题讨论,分小组进行演示汇报。为提供学生在独立解读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分析欣赏作品、发表艺术、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与成就体验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主题性研讨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综合运用史论的艺术批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二,课外实践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拟定《中国美术史》课程学习相关专题实践研究方案;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计划,学习展开学术研究、撰写小论文和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撰写参赛论文;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学生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在选题以及研究过程中获益明显,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学习绩效以及个人未来发展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第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全体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搜索使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学习空间;利用本课程已经建构上网的《中国美术史》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在课程每一个阶段,布置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作品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择优在课堂上欣赏、评析,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交流优秀作业和研究性学习作业,并就此进行考核。
第四,艺术考察活动是《中国美术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美术史》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和强化,也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对《中国美术史》问题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通过现场实地的观摩和学习,把课本上的知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和应用;通过古代美术实物的感触、鉴赏、分析,可以验证自己对美术史知识的领会和吸收正确与否,增强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检验理论的学习,优化《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指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分析和论文写作,提高他们的分析美术史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落实中,极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凸显“地方性”文化艺术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在艺术考察活动中,主要以地方艺术文化遗址、博物馆的参观考察为主。学校所在的巢湖市乃至安徽全省均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文化遗址、巢湖市紫薇洞魏晋摩崖石刻、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安徽省博物馆、宏村明清古建筑群等。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地方性”特色,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增强本土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第二,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于教育教学及科研之中。积极引导老师和学生关注皖地审美文化艺术资源的研究,对徽派图形艺术文化、巢湖流域旅游资源中的审美文化,以及安徽省学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未来等方面,作出专题立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面对学生开设专题学术报告。
第三,在皖南旅游风景区长期建立写生教学基地,在皖南发达城市宁国市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徽派图形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真实感受皖南山水的秀美,徽派艺术的魅力,将艺术审美体验融进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和艺术创作之中。
第四,整理和学习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安徽省有着丰富的地方传统美术,如萧县农民画、芜湖铁画、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三雕、萧县剪纸、亳州剪纸等。通过整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有效开展各类美术活动的方式“解释”其审美和道德意义,能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地方优秀的民族和民间美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此外,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安徽美术文化素材以充实《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并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地方传统美术文化。
第一,积极为学生创建实践性教学环境,根据中国美术史课程发展的需求,建设艺术史论专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配备性能优良的电脑,并安装有有投影仪、电动屏幕等设备。可以满足学生用于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的需求。
第二,鉴于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满足学生择业需要,形成职前“统一与动态、个性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将三实(实验、实习、实训)工作落在实处。建立实践应用型为主的实习、实训基地。见习工作中外聘了具有经验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担任见习指导教师,改变了过去以课堂教学的单一培养途径,进一步发挥专业考察、专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培养平台作用。
第三,课程教学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POWERPOIN幻灯软件、教学录影带、VCD、投影胶片等演示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电脑教学软件教学,自行制作的电脑幻灯软件包括“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艺术概论”“书法与篆刻”、“中国传统绘画精品赏析”、“中国工艺美术精品赏析”等电子课件。
第四,该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坚持以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指定扩充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书目不单是艺术类,还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科技,以及与艺术相关的边缘性书籍,跨古今、中西,覆盖面较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味,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第五,建立中国美术史课程专用网站,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完善网上考试系统、答疑系统以及讨论社区,链接学校综合教务系统,建立网上学生评教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关教学软件,完善网站(网页)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逐步推行网络化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在《中国美术史》理论教学中植入实践教学内容,无论是对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还是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都是有所裨益的。
[1]张雪峰.探究式学习在高师美术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道斌.通识教育中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浅论[J].新美术,2003,(1):40-43.
[4]杨勇.关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实践考察的反思[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