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劲中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自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但在诸多的研究中,从辅导员个体角度分析研究制约辅导员职业规划的较少。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确实离不开组织层面的支持与保障,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层面的努力与提升。
H学院是一所2002年新升本科院校,设有中文系、外语系、经济与法律系等12个系部。截止目前,H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约12000余人,共有专职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45名。为全面了解H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该院45名辅导员进了调查,共发放4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H学院辅导员职称情况为,初级职称占88.4%,中级职称占 11.6%,副高及其以上职称占0%。由此可见,H学院辅导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职务状况为,副科级以下辅导员占90.7%,正科级辅导员只占9.3%,处级辅导员为0%。学历分布情况为,具有专科学历的辅导员占2.3%,本科学历占37.2%,研究生学历占60.5%,说明H学院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辅导员所带学生数情况为,所带学生数在200人以下占 14.0%,200人以上 250人以下占46.5%,250 人以上 300 人以下占 30.2%,300 人以上占9.3%。由此可见,H学院辅导员没有达到教育部1:200的配备比例。
H学院自升本以来,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状况有一定的改观,但是仍然不够理想,原因很多,其中,辅导员自身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是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该校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 缺乏职业规划
为深入了解辅导员个人职业规划情况,笔者就辅导员“在有无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是否进行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外界没有压力 (如学校要求)的情况下,只有1.3%的辅导员会主动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而肯定不会设计的占27.9%,并有70.8%的辅导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外界有压力的情况下,会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较为清晰而具体规划的辅导员仅占2.3%,53.5%的辅导员表示会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初步的设想。与此同时,还有34.9%的辅导员表示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很少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由此可见,就H学院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而言,大多数辅导员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1.2.2 职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为进一步分析辅导员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分别就“学校保障措施完全到位和不到位”两种情况进行了深度调查和访谈。调查显示,在学校保障措施完全到位的情形下,25.6%的辅导员愿意继续做辅导员,14.0%的辅导员一定不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30.2%的辅导员选择考虑考虑,16.3%的辅导员表示说不清楚,另外有14.0%的辅导员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只有39.5%的辅导员基本确定了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而近60.5%的辅导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保障措施不到位的情形下,12%的辅导员会选择跳槽;23%的辅导员选择干一天是一天;19%的辅导员选择不会将精力全完放在辅导员工作上,会去寻找兼职(经商、在外代课等);5%的辅导员选择转行政;仅有17%的辅导员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选择一个方向,争取成为某一方面专家;24%的辅导员说不清楚。上述数据一方面揭示了H学院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了辅导员自身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出路缺乏深度思考,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1.2.3 职业目标较为模糊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1]职业目标最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因此,笔者对H学院中已对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初步规划的8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发现一些辅导员的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有一部分辅导员是这样描述自己职业目标:第一年,熟悉辅导员工作内容。第二年,根据自己对辅导员职业了解情况,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三年,积极努力学习,形成自己的学生管理的风格,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另外一部分辅导员是这样描述自己职业目标:第一年,了解并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工作具体内容。第二年,结合自己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了解情况,从而初步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三年,注重学习与总结,力争尽早确立自己工作风格和职业目标。
通过比对上述两部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很难发现他们在职业目标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仅是表述的语言文字不同,似乎放在任何一位辅导员身上都是适用的,根本体现不出任何个性差异。由此可见,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定位较为模糊。
程振响在2006年出版的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作了翔实的界定。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应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来理解。[2]笔者认为,制约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调查显示,学校辅导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甚了然。通过调查显示,在H学院辅导员队伍中,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和了解”只占12.8%,20.5%的辅导员还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可见,H学院相当大的一部分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2.1%的辅导员认为规划重要,只有4.7%的辅导员认为不重要。这些数据透露出的乐观信息是:要实现自己的职业化就必须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许多辅导员对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不甚了然。笔者在另外一项“关于辅导员对个人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情况的选题中发现,41.8%的辅导员对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太了解,甚至有20.9%的辅导员压根就处于不了解的状态。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认知的肤浅制约了H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就当前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现状而言,与辅导员自身的期望,教育主管部门的预期,乃至实际工作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缘由是辅导员工作能否成为职业。如果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那么其职业区分与其他行业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其自主性的事实。这一疑问严重地制约了当前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弗莱德森指出,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是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定的地位。[3]也就是说,职业自主性是决定职业发展与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所表现的 “非职业化”特征,如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队伍结构不稳定、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等,大大地制约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访谈中,多数辅导员表示,虽然教育部等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发展发展,但是辅导员职业的实际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太广,似乎只要和学生扯上关系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很难体现它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种状况与专职教师相比较,辅导员职业专业性不强的特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笔者认为,产生此现象的一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的职业内容尚不够明确,以致辅导员难以根据职业内容寻求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造成了辅导员职业自主性不明显,导致辅导员无法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通道是指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识、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通道是高校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的认识自我、职业发展路径的管理方案。这也正是很多研究者所指的高校教职工管理与专业技术两个阶梯[4]。H学院也试图参考此方法设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但细细一分析,针对辅导员而言,上述所指的职业发展通道显得较为狭窄,发展空间很小。就具体某所高校来说,毕竟能够晋升到管理岗位的人数是少数。从专业技术岗位来看,一直投身繁杂琐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专职教师相比较,在专业技术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水平方面容易形成差距,以致此职业发展通道受阻。即便如后期有些研究者所指,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走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路径。也不难发现,高校尚未形成统一的行动方案。该校自2002年升本以来,辅导员队员队伍中至今没有1名辅导员正式转为专职教师,只有2名辅导员转为纯行政岗位。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路径受阻直接会导致员工离心和流动。[5]因而辅导员们认为自己的规划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不愿进行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力资源理论逐渐引入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各高校越来越关注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高校要与教职工共同制定一个符合教职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教职工明确自己的奋斗和可能实现的目标,也是高校吸引人才和留人的有效手段。但高校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配套措施显得有些苍白。笔者认为主要表现有,在辅导员职业规划过程中缺少指导与监督、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培训机制跟不上等配套措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职业生涯发展是一动态过程,尤其是对辅导员职业初入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离职或产生疲惫、不满心理。如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是区分辅导员之间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激励手段,也可以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热衷度和认可度。[6]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个体和组织共同努力、管理的基础上,但就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在外界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辅导员更需要从个体角度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意识是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基石。如果辅导员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缺乏深刻的了解,那么其职业发展就会被外界因素牵着鼻子走,职业规划就变成无稽之谈。这就说明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意识。笔者认为,辅导员可通过学习培养自我。培养自我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加强辅导员职业工作内容所需知识的学习,再结合高校组织现状,锁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自己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想从一名刚入职的新辅导员成长为一名优秀辅导员,乃至专家型辅导员,必然要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故而,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仁学习、向资深的辅导员学习、向专家学习。
其次,寻觅成功促进自我意识提升。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中,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动力离不开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成功,甚至是来自服务对象及同行的一句肯定的话。在访谈中,多位辅导员都提到这样的情感体验。一位从事辅导员工作近9年的老辅导员说到:“学生的感谢使我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伟大,富有神圣的使命,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使我倍感满足,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由此可见,学会善于发现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成功,可以帮助辅导员获得满足感,增强职业的使命感,从而转换为职业发展的内动力。
再次,学会转变思维方式,用积极的一面去解读自己的职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取决于自己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实中,不同的辅导员面对同一份工作,他们的感受是不一致的。有的辅导员乐在其中;有的辅导员整天怨声载道。当自己无法改变工作环境的时候,就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从积极的一面去解读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辅导员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中,也能够保证辅导员一份愉快的工作心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Herzberg)所提出的双因素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因素有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们彼此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7]同样,这两重因素也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换而言之,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转换思维方式,尤其当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一定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否则极易产生职业倦态,影响工作效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没有理论的奠基,规划就会肤浅、简单,失去它的指导意义。[8]因此辅导员需加强职业发展与规划理论的学习,它有助于个人更好地实现职业管理,达成目标。对高校辅导员而言,学习并能熟练运用职业生涯理论也有助于开展学生工作。笔者认为辅导员在系统掌握职业规划理论的同时,主要需要加强 “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等相关理论学习。职业选择理论能让辅导员明白,职业规划需要建立在主客观相结合的基础上的道理,并非一厢情愿。正如罗双平教授所言,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9]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告诉辅导员,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规律,帮助辅导员理清职业规划的阶段性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理论可以向辅导员诠释如何去合理地设计个人的职业规划。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辅导员职业是一项繁杂而系统的工作。如何不能从容的处理日常的繁杂工作,必然会整天陷入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以致把个人的职业发展搁浅在一边,并带来诸多烦恼和压力。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变化的,即在适当的压力下,可以促使个体对工作更多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压力超过一定的量,则会降低工作效率。[10]因此,辅导员要学会统筹安排自己工作,学会自我减压,为职业发展清除障碍。
辅导员想要清楚职业规划中障碍,首先要理清自己的工作内容,把握工作内容的阶段性规律,从而进行梳理分类,并灵活运用所带学生的智慧与力量分解工作任务。其次,学会排除工作压力。一方面要弄清楚压力的来源,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地面对压力。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压力,同时,现实中也没有人能够或者说可以摆脱来自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只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压力缩减到可以控制的水平,才能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此外,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有时候压力是来源于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过大。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有序化、条理化,为职业规划清除障碍。
复杂琐碎的辅导员工作着实消耗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但这也给辅导员职业发展带来契机。因为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领域,这给辅导员从全职型辅导员转向专项型辅导员成为了可能。笔者认为,辅导员可以根据辅导员职业工作内容,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专业性质以及个人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在根据辅导员职业工作内容,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时,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即“最想走哪条职业路线”、“可以走哪条职业路线”和“怎么去走那条职业路线”。此外,辅导员也可以根据上述三条职业路线,分析判断自己是否具备了选择走教师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设好一支稳定而又具有职业素养的辅导员队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从组织和个体角度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1]聂静,宇宙锋.论职业目标明确的重要性[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3]罗海燕,冯建.从职业自主性反思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4]何湘江.高校双梯阶机制:可行性、程序及特征[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
[5]李元宝.职业生涯管理——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6.
[6]王明,陶涛,谢振荣.关于辅导员考核与晋升机制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1,(1).
[7]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内驱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4).
[8]钟祖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J].中小学管理,2004,(4).
[9]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26.
[10]余欢平.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策略[J].科技信息,2009,(4).